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蛟龙”号首次采集到海底高温热液流体

    [内容预览]

    | 2015/1/4 10:44:45
    新华网“向阳红09”船1月3日电(张旭东)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首次采集到海底高温热液区流体,并测量了一个热液喷口温度。  据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于洪军介绍,“蛟龙”号此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下潜,下潜人员成功利用载人潜水器特性对海底活动热液区开展了探测活动,在两个热液喷口分别获取了150毫升的高温热液流体样品,并测量到一个热液喷口的温度为352摄氏度。  此

    [阅读全文]

  • 中国在西太平洋建常态化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

    [内容预览]

    | 2014/12/31 13:39:01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2014年5月和10月期间在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布设关键断面组织实施2个航次的放射性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至今,日方持续将大量放射性污水排海,使太平洋海洋环境及周边国家受到核泄漏事故的直接影响。  为有效应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核污染对西太平洋及中国管辖海域的长期影响和威胁,保障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和公众健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证实全新气候变化“西风模式”

    [内容预览]

    | 2014/12/30 22:22:01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 日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光释光(OSL)实验室与兰州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合作,在中亚干旱区的风成沉积的测年机理和环境演化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全新世》上。一直以来,受西风环流影响的中亚干旱区全新世的湿度演化模式及其与亚洲季风控制区季风强度和降水变化间的关系备受关注。实验室科研人员选取天山巴音布鲁克盆地的一套风成沉积系统为研究

    [阅读全文]

  • 我国将造三颗新型海洋卫星

    [内容预览]

    | 2014/12/30 11:04:36
    本报讯(记者陆琦)记者近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2015年我国将启动研制3颗新型海洋卫星,分别是“海洋一号C/D”卫星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据介绍,“海洋一号C/D”卫星能连续获取全球海洋水色水温资料,我国及全球重点区域近海和海岸带环境变化数据以及海上浮标、船只信息等,支持海洋水色环境监测业务化、连续化运行,可为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警与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可提高我国海洋

    [阅读全文]

  • 唐丹玲团队揭示台风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

    [内容预览]

    | 2014/12/17 14:51:10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陈忠)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丹玲团队近期发现,在台风过境前为强碳汇的海域,台风过境后变为一个弱碳汇海域,且海洋溶解氧浓度增加。相关成果发表于《空间研究进展》等杂志。据介绍,台风过境前后,海洋环境可发生显著变化,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现象。此次研究人员结合科考航次实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发现台风过境前低盐水、强碳源海域,在台风过境后变为

    [阅读全文]

  • 控制植物砷含量关键基因“现身”

    [内容预览]

    | 2014/12/4 14:39:25
    本报上海12月3日讯(记者黄辛 通讯员林滨霞)耕地和灌溉用水污染,导致砷等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如何阻止流向餐桌的砷?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晁代印研究组,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在植物身上找到了突破口。相关成果今天在线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随着工农业现代化的扩张,砷等重金属大量流入农田。土壤中的砷

    [阅读全文]

  • 鼎湖山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12/4 14:38:00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日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在鼎湖山木本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多样性及其分布》上。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标准的简短基因片段来实现物种快速识别的工具。动物界,线粒体COI基因应用非常成功。但是在植物界,由于进化历史复杂,标准条形码还没有达成共识。针对此种情况,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研究员葛学军及博士研究生刘娟携手加拿大圭

    [阅读全文]

  • 植物褪黑激素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12/3 8:30:43
    本报讯(记者鲁伟 通讯员宋志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水分胁迫生物学学科组,近期对植物褪黑素诱导狗牙根对胁迫抗性的分子机理展开了系列研究,并从多角度解析了褪黑素在狗牙根胁迫应答中的生理机制。研究发现,盐、干旱和冷胁迫诱导了狗牙根体内褪黑素的含量,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狗牙根对这些胁迫的抗性。同时,褪黑素可调控活性氧代谢、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多种代谢物的积累。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褪黑素可激活一系列胁迫

    [阅读全文]

  • 牡蛎可生物转化无机砷降低其毒性

    [内容预览]

    | 2014/12/1 11:37:17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陈忠、徐晓路)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张黎团队发现牡蛎在干净或轻度污染环境中可对砷进行有效生物转化并达到解毒效果。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水生毒理学》杂志。砷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慢性的。长期接触砷会引发细胞中毒和毛细管中毒,还可能诱发恶性肿瘤。在海水和沉积物中,砷主要以无机形式存在,而在海洋生物中主要以有机形式存在。研究人员对无机砷在牡蛎体内的生物转化和解毒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对照

    [阅读全文]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成因

    [内容预览]

    | 2014/12/1 10:23:50
     a.地壳厚度与速度比的变化成反比。b.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地壳厚度小于Airy均衡模型的预测。c. 沿N30°E方向,东北缘地壳缩短量为250~350公里。地震学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壳,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和一致的认识。根据不同观测提供的线索,前人提出了诸如纯剪切缩短增厚、双层地壳叠置增厚、下地壳挤入增厚和地壳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着不同的地表抬

    [阅读全文]

  • 曹坤芳等揭示植物耐旱性受遗传主导

    [内容预览]

    | 2014/11/24 9:51:33
    本报讯(记者贺根生)广西大学林学院曹坤芳研究员与他的两位研究生,参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劳任·萨克(Lawren Sack)教授的团队合作研究,利用自测数据和文献数据研究表明,耐旱性主要受植物遗传决定,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生态学快报》上。据介绍,植物抗旱关键性状——叶片膨压丧失点(植物叶片耐失水能力)可塑性的广泛性,此前没人做过研究。他们通过对全球范围内246种野生植物、37种相关测定数据

    [阅读全文]

  • 河涌沉水植物恢复方法获发明专利

    [内容预览]

    | 2014/11/18 9:50:04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熊秉红等完成的“一种河涌沉水植物的恢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和居民的健康生活。如何有效治理生态功能退化的河涌(河流的枝杈)、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无疑是一大难题。华南植物园的上述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涌沉水植物的恢复方法。它通过应用沉水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在河涌中栽培合适的沉水植物,并控制

    [阅读全文]

  • 长沙将建首个“动物航天员”实验室

    [内容预览]

    | 2014/11/12 9:39:35
    科学网讯(记者 成舸 张林)记者今日从湖南省实验动物中心获悉,该中心日前与中国航天员中心签订正式合同,拟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在长沙共建一所国际领先的动物行为学研发实验室,目标之一是为日后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时间工作的适应性开展前期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宇航员系统尤其是宇航员在外太空的行为学研究是载人航天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航天员选拔和生命支持等具有重

    [阅读全文]

  • 曹树青小组植物响应重金属信号转导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11/11 15:03:19
    本报讯(通讯员周慧 记者杨保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近日,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曹树青课题组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该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我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而土壤中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

    [阅读全文]

  • “海洋六号”完成大洋科考任务

    [内容预览]

    | 2014/11/6 23:38:56
    11月5日,“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于立分在码头上亲吻自己1岁2个月的女儿。“海洋六号”此次科考带回的多金属结核样品。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科技日报广州11月5日电 (记者左朝胜 通讯员陈惠玲)中国科考第一船“海洋六号”历经162天,航程3万多公里,胜利完成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的科考任务,于11月5日上午10时安全抵达广州海洋地质码头。一挥而去小半年,大洋再奏凯歌还。“

    [阅读全文]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观测研究站成立

    [内容预览]

    | 2014/11/5 11:41:35
    11月3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治沟造地观测研究站揭牌暨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羊圈沟村举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苟润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为观测站揭牌。共建单位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北京师范大学等。与会专家就全面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水土保持长期观测研究能力,更好地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

    [阅读全文]

  • 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地理所里的经济学家

    [内容预览]

    | 2014/11/3 11:07:54
    我们坚信中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满足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另外,也坚信农业现代化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王晨绯科研人员在四川省开展调查。你也许不了解,中科院地理所里竟集结了一群充满活力的经济学家。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正是他们的集结地,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七个研究模块之一。“我们

    [阅读全文]

  •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委会成立

    [内容预览]

    | 2014/10/30 14:42:34
    近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组织委员会在深圳正式成立,将于2017年召开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筹备工作全面启动。深圳市市长许勤,中科院院士武维华、洪德元等出席会议。国际植物学大会由国际植物学和真菌学联合会主办,每6年举办一次。本次盛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会议将以“绿色创造未来”为主题。大会期间将发表“深圳宣言”。

    [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二号

    [内容预览]

    | 2014/10/22 8:30:14
    新华社太原10月20日电 20日14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二号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二十二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5次飞行。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通过斑马鱼快速检测水源毒性

    [内容预览]

    | 2014/10/21 14:54:42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近期,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陈峰完成的“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据介绍,对日益恶化的水源污染问题,自来水厂所采取的方式是加入大量超过标准的氯(漂白粉)来消毒杀菌。加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的各种病菌,但它一旦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会产生大量如三氯甲烷、二溴氯甲烷的有机氯化物并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目前测试水质的很多未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