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亚热带所与生态中心签订野外台站生态环境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内容预览]

    | 2014/2/25 8:49:46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订开展野外台站生态环境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在签约仪式上,亚热带生态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吴金水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庄绪亮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联合开展野外台站生态环境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环境中心江桂斌院士、亚热带生态所印遇龙院士及科技处处长、各野外台站站长见证了签约仪式。  双方将围绕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

    [阅读全文]

  • 南极入冬“雪龙”号加紧赶回中山站

    [内容预览]

    | 2014/2/18 8:48:36
    短暂的南极夏季结束了。2月15日,南极正式进入冬季。在顺利完成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海洋综合考察任务后,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正日夜兼程加紧赶回中山站。 15日,“雪龙”号以15节的航速航行在南极最大的边缘海——威德尔海。当“雪龙”号航经威德尔海的时候,威德尔海还没有立即脱下“蓝花布”一般的“夏装”,湛蓝色的海面上装饰着点点洁白的浮冰。 据王建忠船长介绍,“雪龙

    [阅读全文]

  • 中国岩石圈时空演化框架建立

    [内容预览]

    | 2014/2/8 17:27:56
    记者胡其峰2月7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悉,由中科院院士李廷栋等主持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科学家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全国及重点区段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点,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初步建立了中国岩石圈的时空演化框架;这一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岩石圈的研究水平,将在地质工作规划、资源勘查及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评价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三维地质填图及深部探测计

    [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加大我国农业减产风险

    [内容预览]

    | 2014/2/6 16:50:18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董峻)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研究”日前出台的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深刻而复杂,总体上加大了减产风险。  据该研究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介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资源的区域配置格局改变、季节分配格局改变;北方和西部升温下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提高、播种面积扩大,但水资源和土壤肥力明显不匹配,制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夏季降水

    [阅读全文]

  • 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参考

    [内容预览]

    | 2014/1/28 14:17:20
    中国绿色时报1月27日报道(记者李娜王建兰)1月23日,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中国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林业适应对策研究”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气候变化履约中林业议题的谈判对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项目负责人、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介绍,自2008年立项以来,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

    [阅读全文]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白垩纪温室气候古大气CO2变化趋势研究中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1/24 11:53:57
    白垩纪是地质时期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并发生了若干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CO2是显生宙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白垩纪古大气CO2浓度变化的探究是国际地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最近,国际地球科学学术刊物《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领衔完成的题为《白垩纪古大气CO2变化趋势与温室气候》(Pal

    [阅读全文]

  •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内容预览]

    | 2014/1/24 10:07:10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IODP349航次即将实施 将成为我国发展深海科技、培育海洋文化的重要举措 【科学网 黄辛报道】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

    [阅读全文]

  • 新型高柔韧耐火纸问世 可耐千度以上高温

    [内容预览]

    | 2014/1/20 10:51:45
    近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朱英杰团队对具有可控构造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进行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高柔韧性羟基磷灰石耐火纸。相关研究在《欧洲化学》上发表。 这种新型耐火纸为白色,具有高柔韧性和不可燃性,可耐1000度以上的高温,可像植物纤维素纸那样书写或印刷。朱英杰告诉记者,它可作为永久和安全的信息存储介质,还可作为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药物控释载体、骨缺损修复材料、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提出光解水制氢新机制

    [内容预览]

    | 2014/1/19 15:51: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杨金龙教授研究组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光解水催化机制,使得利用红外光进行光解水制氢成为可能,为今后利用太阳光所有频率的能量铺平了道路。这一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上。 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为人类提供清洁燃料,一直被视为化学的“圣杯”。水分解是吸热反应,传统理论要求光催化剂吸收的单个光子能量至少要大于反应吸热,因而占太阳

    [阅读全文]

  • 科学家破译飞蝗全基因组图谱

    [内容预览]

    | 2014/1/19 15:47:53
    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将于15日在线发表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领衔、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成功破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基因组——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同时,国际知名数据库NCBIGENBANK也向全球公开飞蝗基因组数据。 “飞蝗作为昆虫学的经典研究模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染色体很多,基因组过大,逐渐在现代生物

    [阅读全文]

  • 中国地科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出炉

    [内容预览]

    | 2014/1/14 11:19:42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1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就21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汇报交流,并评选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42位院士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参与此次评选。 此次评选产生的十大科技进展包括:完成《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地质历史“编年表”、自主研发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亚洲

    [阅读全文]

  • 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稳定运行

    [内容预览]

    | 2014/1/14 11:18:24
    记者从上海大学获悉,在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伍中,出现了一位新“成员”——由上海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自主研发的极地漫游球形机器人。日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铱星实时收到了远在南极的球形机器人发回的邮件。经查验,球形机器人采集到的数据全部正确无误,说明其内部各个系统运行正常且稳定。 该机器人由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龚振邦、罗均、谢少荣等组成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目前尚在测试阶段。

    [阅读全文]

  • 我国首个民用海洋测绘应用研究中心成立

    [内容预览]

    | 2014/1/13 22:15:59
    1月9日,我国首个民用海洋测绘应用研究中心在上海海洋大学成立。 中心将以动态海洋监测为目标,以海洋测绘与海洋资源调查、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为特色,以陆海统一高精度测绘基准、海岛礁精确测绘、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海洋地理信息服务、海岸带测绘应用等方向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以深远海测绘技术研究为特色,建立我国高精度动态海洋监测技术体系。(

    [阅读全文]

  • 院士专家呼吁加强环保材料研究

    [内容预览]

    | 2014/1/13 22:10:35
    1月10日,由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材料产业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举行,来自节能环保、环境材料、废气废水处理、绿色生产等领域的研究、检测和生产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共计1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主席、两院院士师昌绪特地从北京医院病房发来贺信,勉励中国的材料科技工作者在当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面前直面困难、有所作为,并建议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企业工艺设备升级改

    [阅读全文]

  •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再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内容预览]

    | 2014/1/10 13:07:39
    获奖五人合影(从左至右:王楠林、陈仙辉、赵忠贤、闻海虎、方忠)正在举行的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自200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3年里有9次空缺,目前已连续空缺3年。1989年,物理研究所“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曾获当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

    [阅读全文]

  • 技术改造助力污染减排 京津冀将提升清洁水平

    [内容预览]

    | 2014/1/9 17:58:46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17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年削减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25万吨、氮氧化物24万吨、工业烟(粉)尘11万吨、挥发性有机物7万吨。  《计划》指出,据测算,201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638万吨、氮氧化物685万吨、烟(粉)尘421

    [阅读全文]

  • 专家称人工除霾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内容预览]

    | 2014/1/5 21:31:48
    冷空气是雾霾的“克星”,但它何时到来,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雾霾天气却不受人工控制。是否有一些人工除霾方式呢?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人工除霾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其效果和影响都还有待验证。 据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廖晓农介绍,从气象角度来说,有两个方法可以清除空气污染物,一个是刮风,另一个是下雨或下雪。 此前,中国气象局也印发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阅读全文]

  • 中国科研人员给南极大陆做“CT”

    [内容预览]

    | 2013/12/28 14:05:30
    南极大陆95%的面积被数千米厚的冰雪覆盖,为研究其深部的地壳和地幔结构,中国科学家正在南极架设“地震观测阵列”,通过这种方式探测南极大陆内部,如同医生为大脑做CT一样。 记者从南极中山站获悉,第30次南极科考队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目前已克服诸多困难,顺利在中山站地区架设了三台先进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分别位于中山站西南7公里处、16公里处和中山站以西9公里处。这三台仪器现已开始

    [阅读全文]

  • 版纳植物园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木本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内容预览]

    | 2013/12/27 7:34:26
        由温室气体排放等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开始作用于植物的分布格局。探究气候变化如何作用于植物区域分布格局是制定前瞻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些前瞻性策略能减轻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植物地理组博士张明罡在导师J. W. Ferry Slik研究员和周浙昆研究员的指导下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研究估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约7百万吨

    [内容预览]

    | 2013/12/27 7:27:14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浪、全球碳循环及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尚缺乏较精确的国家尺度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硕士生刘红晓在导师任海研究员的指导下,基于国家红树林资源调查及野外补点实验,估算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达6.91±0.57Tg C,其中 81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