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研究揭示自然体验的消逝如何影响孩子对生物的态度

    [内容预览]

    | 2014/7/26 18:36:22
    城市化在带给我们舒适便利生活的同时,也逐渐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与大自然这种越来越疏远的现象被称为“自然缺失症”。著名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讶的脱节。这种自然体验的消逝如何影响孩子对生物的态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研究生张卫哲在陈进研究员、Eben Goodale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

    [阅读全文]

  • 郑州大学陈卫华研制出绿色环保电池

    [内容预览]

    | 2014/7/21 15:32:55
    近日,由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卫华博士开发的一种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的电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水系可充放锂离子电池,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电池的诞生。据陈卫华介绍,有机系锂离子电池因其有机电解液具有毒性和可燃性,在过充或短路等不当操作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非水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比相应的水溶液电解液要低两个数量级,有机电解液电池的制作成本也相应高很多。考虑到成本、安全性和循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给盐碱地披“绿衣”

    [内容预览]

    | 2014/7/21 9:27:07
    项目组查看宁夏平吉堡马铃薯盐碱地微环境改良技术示范基地。■本报记者 杨琪“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土壤盐碱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宁夏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当时这里基本寸草不生,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地,好像刚刚下过雪一样。”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技术生物所)研究员吴正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他和同事吴丽

    [阅读全文]

  • 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取得丰硕成果

    [内容预览]

    | 2014/7/2 8:37:26
           日前,记者在西宁召开的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上获悉,近两年来,该实验室共申请科研经费570余万元,先后承担了农业部、省科技厅、外专局、省环境科学院等渔业资源保护及水产技术推广项目17项,并在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及渔业养殖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阅读全文]

  • 蛟龙号母船首次测试国产新型高精度水下定位系统

    [内容预览]

    | 2014/6/30 14:01:10
    本报讯(特派记者 朱彧)6月29日,中国大洋第35航次科考队圆满完成超短基线标定试验任务,标志着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第一航段首阶段任务顺利结束。下放温盐深测试仪,测量海水声速;安装误差标定试验,修正超短基线与船载导航设备的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布放声信标到海底,为水面校准提供发射定位信号……6月28日凌晨,“向阳红09”船刚一抵达南海工作区,超短基线标定作业就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内容预览]

    | 2014/6/30 8:15:00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鲁显楷)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期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氮”的南亚热带成熟林建立了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并对氮沉降增加如何影响该区森林土壤酸化进程,进行了长达6年的持续跟踪研究。研究发现,长期氮沉降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科学家研究的这片树林正在经历严

    [阅读全文]

  • 我国首个智能温控调光玻璃在苏州问世

    [内容预览]

    | 2014/6/29 22:56:43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晔)在两层玻璃中注入一种特殊的水性凝胶,有了它夏季阳光暴晒下玻璃就会自动变色,透光率降至5%以下,有效阻挡强光辐射,当冬季到来,它就会乖巧地保持玻璃通透,使玻璃透光率升至80%以上,让温暖的阳光撒满房间。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苏州珀力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看到了这种神奇的新材料——感温变色调光材料,它是由该公司自主开发的一种由温度和太阳光双重调节材料透光度的新型智能材料。这种感温变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首次发现火星存在大气降水证据

    [内容预览]

    | 2014/6/27 11:41:24
    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洪鹏)今天上午,记者从中科院地质所获悉,该所比较行星学学科组博士后胡森与合作导师林杨挺研究员等人对火星陨石进行分析,表明有更多的水逃离了火星,意味着火星早期曾经有过更深的海洋。近年,火星是深空探测的热点。人类不懈地探索火星,最主要的动力是期盼发现地球以外的生命,其基本逻辑是,火星表面的许多地形地貌特征,指示曾经有过水流,因而具有支持和孕育生命的基本条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召开“森林生态与全球变化”创新国际团队启动试运行论

    [内容预览]

    | 2014/6/26 9:39:43
    6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傅声雷研究员主持的“森林生态与全球变化”创新国际团队启动试运行论证会在该园召开。项目论证专家组、创新国际团队成员及相关科研人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秦启伟研究员、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学院束文圣教授,以及华南植物园黄宏文、邢福武、吴国江、魏孝义、李志安、夏汉平等9位研究员组成项目论证专家组,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张方秋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

    [阅读全文]

  • 科学家揭示皆伐对青藏高原东部林下植被影响

    [内容预览]

    | 2014/6/25 14:28:43
    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针叶林皆伐迹地(陈生轩 摄)  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获悉,该所对青藏高原东部林下植被对皆伐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森林皆伐后两年内,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变化比多样性变化更加剧烈,不同种组的植物对森林皆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中苔藓植物和禾草是最敏感的种组。  森林皆伐指在一个采伐季节内,将伐区上的林木全部伐除的森林主伐方式。研究发现,森林皆伐会显著改变林下植

    [阅读全文]

  • 3D打印带来全新设计理念

    [内容预览]

    | 2014/6/10 11:19:39
    今年3月,一则与3D打印有关的重磅消息迅速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3月14日,空中客车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激光立体成形技术(激光3D打印技术的一种)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据悉,该项目将重点研究激光3D打印技术在飞机部件制造中一次打印成形、减少加工余量以及材料在成形过程中变形等难题。由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项目的样件制造,空中客车公司则承担样件的测量和评估工作。近两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高山植物新种子互利共生机制

    [内容预览]

    | 2014/6/3 14:35:58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获悉,该所博士宋波在研究员孙航的指导下,在喜马拉雅高山地区发现了一例新的种子寄生性传粉互利共生关系,从而揭示了高山植物运用“你为我传粉,我为你育儿”策略应对恶劣传粉环境的互利共生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据介绍,蓼科大黄属的塔黄是喜马拉雅高山冰缘带特有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流石滩。由于高山地区环境恶劣,传粉昆虫种类少、活动能力弱,生长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树木生长模拟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6/3 14:34:39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期在树木生长和模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树木的初级生长包括春天发芽、开花以及生长季内枝、叶的生长和根系的衍生;次级生长包括生长季内树干、枝及根系的粗生长。初级生长和次级生长在全球生态系统固碳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次研究人员通过连续观测北寒带针叶林黑云杉和香脂冷杉两个优势树种在四个生长季(2010~2013年)的初级生长和次级

    [阅读全文]

  • 两岸气溶胶与空气污染研讨会举办

    [内容预览]

    | 2014/5/28 8:04:41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和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与世界颗粒学大会(WCPT7)日前在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研究机构及高校、环保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和A&WMA中国分会主办,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台湾中山大学承办。研讨会还开设了会前PM2.5专业课程培训班,举办了《PM2.5与环境》专著和《洛杉

    [阅读全文]

  • 川大教授研究剩菜剩饭变成煤 一吨转化200斤

    [内容预览]

    | 2014/5/18 17:31:34
    实验人员把剩饭剩菜倒入仪器。  生物煤成品。  餐厨垃圾利用  变废为宝  只需几个步骤,花上1到4小时,剩菜剩饭就可转换为生物煤,效果甚至比一般煤更好  剩饭剩菜放入仪器,通过1到4小时的水热碳化反应,就会变成一锅“黑粥”,再经过真空泵分离水分,就变成了黑黑的生物煤,“这种煤的热值,要高于普通电煤,接近标煤。”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卢红雁说,“1吨剩饭剩菜,可以提炼80到120千克生物煤,它

    [阅读全文]

  • 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亮相

    [内容预览]

    | 2014/5/15 17:36:24
    5月1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与媒体见面。“海马号”刚刚结束了海上试验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赖鑫琳摄(新华社发)

    [阅读全文]

  • 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正式运行

    [内容预览]

    | 2014/5/15 8:42:04
    新华网乌鲁木齐5月14日电(记者刘杰)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促成建设的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近日正式运行,将开展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资源开发、生态环保领域的联合研究。  记者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了解到,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分中心和野外观测台站。目前,每个分中心主要由联合实验室、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和农业技

    [阅读全文]

  • 研究解释大气层中氙气消失之谜

    [内容预览]

    | 2014/5/11 10:52:53
    图1,三铁化氙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图2,铁-氙化合物的高温-高压相图氙气做为惰性气体家族中的一员,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光源等设备,比如汽车上常用的氙气大灯。但是自然界的氙气在大气层中几乎绝迹,与氩气和氪气等其它惰性气体相比,大气层中90%以上的氙气都不知所踪,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氙气的消失之谜”。 氙气究竟去哪了?寻找氙气的藏身之所,一直是科学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氙气

    [阅读全文]

  • 我国将建成气象自动探空系统

    [内容预览]

    | 2014/5/9 14:03:33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记者杨舒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为提升我国边远、艰苦地区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获取能力,推进高空气象观测的自动化,中国气象局将在全国建成气象自动探空系统,并于近日正式印发了《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试行)》。目前,中国气象局拥有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基本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交换探空站平均间距在250公里以内的布局要求,但存在站点分布不均、东部站点较密、西部站点较疏的现象;同时,我

    [阅读全文]

  • 中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设立环境监测研究站

    [内容预览]

    | 2014/5/9 9:32:05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青藏高原腹地双湖县设立极端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站,依托该站将开展气象、冰川及生态监测等多项综合监测研究,并积极服务于当地畜牧业发展。  双湖地处藏北羌塘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中科院双湖站选址在双湖县政府驻地以北2.5公里的索嘎鲁玛,其中包括草原生态示范区、自然环境观测区及生活区。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