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新种岩生鼠尾草
[内容预览]
| 2013/11/18 15:32:54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博士胡国雄、刘恩德与中科院广西植物所研究员刘演等合作,发现了鼠尾草属新种——岩生鼠尾草。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北欧植物学杂志》。 据胡国雄介绍,鼠尾草属隶属于唇形科荆芥亚科薄荷族,目前是唇形科中最大的属。该属全世界共有900多种,有中南美洲、地中海和东亚三个分布中心。其中,东亚有鼠尾草约100种。鼠尾草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同时,很多鼠尾草因具有奇特[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申报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
[内容预览]
| 2013/11/15 17:19:482013年11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表决通过,同意在中国河北廊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 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全球尺度上的含量与分布、基准与变化研究,为全面了解地球资源分布和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基础知识与数据,为政府在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阅读全文]
-
超级杂交稻“冠军组合”首次公开亮相
[内容预览]
| 2013/11/15 17:18:1111月10日,国家“863计划”重大成果巡回展第二站在长沙举行,不久前在湖南省隆回县创下百亩片亩产988.1公斤记录的超级杂交稻“冠军组合”——“Y两优900”首次公开亮相,与数万观众近距离接触。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品种茎秆长、穗数多、结实率高且颗粒饱满,“体形”几乎是旁边另一种杂交稻品种的数倍。“单株籽粒最多可达800粒左右。”袁隆平院士的弟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启云向记者介绍,Y两优9[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杓兰试管萌发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3/11/11 13:43:45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曾宋君)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在最濒危的杓兰种子试管萌发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生物技术评论》。杓兰主要分布于北温带至喜马拉雅地区,中国是分布中心,约有40种。杓兰由于独特的花朵造型、绚丽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观赏花期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国际花卉市场上较流行的高档花卉,由于人们对其过度追逐而对野生资源进行了毁灭性的采挖,现已成为世界上[阅读全文]
-
我国2015年将建国家气候观象台
[内容预览]
| 2013/11/7 10:21:29记者从10月31日召开的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获悉,《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2013修订)》和“优先行动计划”刚刚审议通过,根据优先行动计划,作为一级优先项目,将在2015年前后建立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数据中心和国家气候观象台。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介绍,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覆盖全面、高效运行、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服务社会的业务运行系统,着[阅读全文]
-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重大咨询项目结题
[内容预览]
| 2013/11/4 20:11:52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据悉,这份报告正是两个月前院士专家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交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据了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和1个综合报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项目负责人。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该项目[阅读全文]
-
中国完成海带等7种海洋生物全基因组测序
[内容预览]
| 2013/11/1 13:55:32中国科学家10月30日在青岛首次披露了海带、栉孔扇贝和南美白对虾全基因组测序的部分成果,至此中国已完成7种大型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为改良这些海洋生物品质、提高产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的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准。目前,人类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大型水生生物约60种,中国占9种。从2010年至今,中国科学家陆续完成了牡蛎、大黄鱼、石斑鱼和半滑舌鳎的基因组测[阅读全文]
-
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
[内容预览]
| 2013/11/1 13:52:29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各舱段命名示意 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称,自公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及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和代号。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其中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实验舱Ⅰ命[阅读全文]
-
生物结皮在碳交换中扮演重要角色
[内容预览]
| 2013/10/31 11:22:44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领导的“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学”团队,围绕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土壤的碳通量特征,实测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土壤—大气界面碳交换中的作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据了解,维管植物和生物土壤结皮的镶嵌式分布是中亚荒漠区地表覆盖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占据了地表40%以上的面积。由于生物土壤结皮的潜在光合能力与[阅读全文]
-
武汉大学主办生态水文与水安全国际研讨会
[内容预览]
| 2013/10/30 7:28:16本网讯(通讯员王放 张翔)生态水文与水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召开,国内外近80位专家学者齐聚武汉,深入探讨了中国水安全保障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常务副校长冯友梅、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全球水系统计划执行委员会主席克劳迪娅·保罗、国际水资源协会副主席詹姆斯·尼科姆、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副主席任立良、水利部水文局刘志雨副总工程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由武汉大学和国际水资源协会、国际水文[阅读全文]
-
中国在太原发射遥感卫星十八号用于防灾减灾
[内容预览]
| 2013/10/29 23:45:15北京时间10月29日10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八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遥感卫星十八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这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3航天次发射。[阅读全文]
-
杨振纲小组发现灵长类大脑发育规律
[内容预览]
| 2013/10/29 12:02:07本报讯(通讯员孙国根 记者黄辛)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不是科学界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来源于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癫痫和自闭症等脑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日前,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神经元也称作神经细胞,上百亿的神经元组成了大脑。早期的研究发现,[阅读全文]
-
我科学家探寻气候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内容预览]
| 2013/10/29 9:34:21记者28日从中国农科院获悉,由该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唐华俊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近日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的8篇论文同时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区域环境变化》上。 科研人员以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北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为研究对象,从粮食生产系统的资源要素、生产过程、灾害影响和产出等构成要素出[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揭示全球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变化格局
[内容预览]
| 2013/10/28 17:15:57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揭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子刊《科学报告》。据介绍,该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海带领两位学生与美国农业部林业署研究员郭勤峰等合作,收集了全球443篇关于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的论文,在全球尺度上分南半球和北半球对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地点山腰稍低的部位生[阅读全文]
-
研究表明:比PM2.5更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更大
[内容预览]
| 2013/10/28 15:59:50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阚海东教授课题组研究证实:粒径小于0.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且粒径越小,危害越大。 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Environment[阅读全文]
-
科技部考察评估喀斯特生态修复课题研究进展
[内容预览]
| 2013/10/24 14:35:42近日,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技术项目专员组在广西现场检查评估了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牵头承担的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课题的研究进展,认为该项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区域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项目专员组建议课题组,应进一步提升水土垂直漏失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思考不同治理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大技术保障和[阅读全文]
-
孙立广小组首次揭示南极磷虾八千年来数量变化
[内容预览]
| 2013/10/24 14:34:44本报讯(记者杨保国)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立广研究小组通过对现代和古代企鹅骨骼、羽毛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和加速器质谱碳14定年分析,研究了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全新世以来阿德雷企鹅的古食谱,首次获得了东南极海域过去8000年来磷虾数量变化。研究表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曾对南极磷虾及海洋食物链变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刊物《科学报告》。此次研究人员发现,过去[阅读全文]
-
新技术实现月季试管开花率近七成
[内容预览]
| 2013/10/23 10:55:30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近日,该园科学家在月季试管开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月季试管开花率最高近七成。相关研究成果《月季试管开花》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理学》上,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观赏。花卉试管开花,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物技术。该技术可被应用于试管杂交育种、预测花色花型、缩短育种周期,还可为[阅读全文]
-
“蛟龙”号明年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内容预览]
| 2013/10/21 11:08:32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14年年中和年底分别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等海域开展试验性应用工作。 根据初步方案,“蛟龙”号搭载母船“向阳红09”船计划于2014年4月或5月出发,开始执行2014年航次西北太平洋航段任务,2014年11月或12月开始执行西南印度洋航段任务。 “蛟龙”号计划在[阅读全文]
-
新型山体滑坡灾害监测系统研制成功
[内容预览]
| 2013/10/14 9:01:51本报讯(通讯员周慧 记者蒋家平)记者日前从合肥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夏娜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Ⅱ+惯性测量的山体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可对山体进行24小时实时变形监测,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险情进行提前预警。 夏娜介绍说,我国目前采用的激光测距仪、伸缩仪、土壤湿度仪等山体滑坡监测方法和系统,存在自动化程度低、位移监测精度差[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