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大洋一号船完成科考任务踏上回国之路

    [内容预览]

    | 2014/5/5 14:27:02
    中新网5月5日电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5月3日,在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四航段各项科学考察任务后,“大洋一号”船渐渐驶离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踏上了回国之路。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周怀阳介绍说,科考队自4月11日从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起航以来,按计划全面开展了温盐深仪采样、海底地质拖网、深海电视抓斗、回收海底地震仪、布放深海锚系等科考作业,经受住多波束水深测量仪故障和多次恶劣海况等不利

    [阅读全文]

  • 研究揭示干旱胁迫下箭竹抗氧化防御机制

    [内容预览]

    | 2014/5/5 11:31:47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下生态学学科组研究员潘开文课题组刘成刚、王彦杰等人对干旱胁迫下大熊猫主食箭竹抗氧化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的缺苞箭竹能够启动一种高效抗氧化防御系统,来减少干旱对其造成的氧化伤害,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干旱强度和受旱区域不断增加,并开始由干旱半干旱区向湿润区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

    [阅读全文]

  • 吴骊珠团队人工光合成制氢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4/21 12:29:49
    吴骊珠 ■本报记者 杨琪 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了这种高效催化剂。光一照射氢气就产生,光照停止氢气也停止,待再照射时氢气又出来了。催化剂不再一上阵就“牺牲”。 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长久以来被视为“化学的圣杯”。最新成果显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研究员吴骊珠团队在摘取这只圣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我们超分子光化学研究团队

    [阅读全文]

  • 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世界瞩目

    [内容预览]

    | 2014/4/20 15:24:03
    本报贵州黔西4月19日电(记者齐芳、吕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19日在贵州黔西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的近300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交流研究进展,碰撞思想火花。记者从会上获悉,两年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备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张翼盘点了两年来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

    [阅读全文]

  • “玉壶含笑”通过木兰科新品种审查

    [内容预览]

    | 2014/4/9 15:28:17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韦强、杨科明)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培育的木兰科植物“玉壶含笑”通过新品种现场审查。 华南植物园建有国内独一无二的木兰科植物园,现已去世的著名植物学家刘玉壶是该木兰园的开创者。“玉壶含笑”即为纪念刘先生对中国木兰科植物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命名的木兰科植物。 在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木兰科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会上,评审专家实地考察了新品种玉壶含笑

    [阅读全文]

  • 花生二倍体野生种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内容预览]

    | 2014/4/3 19:14:23
    科技日报郑州4月2日电 (记者乔地)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4月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宣布,包括中方合作单位在内的多国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完成花生基因组测序,将为选育更高产、适应性更广的花生品种提供帮助。 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宣称,花生全基因组测序取得的重大进展,分别代表花生属A基因组和B基因组的两个二倍体野生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顺利完成,获得的两个二倍体野生种的序列覆盖了花生基因组96%的

    [阅读全文]

  • 清华推出世界领先盐碱地改良技术

    [内容预览]

    | 2014/4/3 16:27:58
    陈昌和教授(中)和科研团队在盐碱地改良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北京4月1日电(记者杜弋鹏、董城)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沃伦·A·迪克前不久亲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时,忍不住赞叹:“这片试验田太棒了,中国人的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国专家身旁,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和伸出一个手指说:“其实我们已经有能力让大面积盐碱地变成良田。”这根手指,代表一亿亩。 

    [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2014地质年会在京召开

    [内容预览]

    | 2014/4/3 8:33:19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国谊宾馆主办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质年会”。以下为会议的亮点和建议。 凝聚了全国青藏高原研究队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学瑰宝,对于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在中国大陆,是地球母亲给中国地学界的“厚爱”和“大餐”。中国地学家长期奋战高原, 获得大量资源和成果,取得基础研究的长足进步

    [阅读全文]

  • 南海新一轮大洋钻探告捷 获多项重大新发现

    [内容预览]

    | 2014/4/3 8:31:39
    在历经62天紧张而忙碌的科学钻探工作后,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作为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个航次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南海新一轮大洋钻探画上圆满句号。 “我们首次获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纪录,仅从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首获多项重大新发现,成功实现了本航次的科学目标。” 4月2日,在同济大

    [阅读全文]

  • 科学家破解植物多倍化进化之谜

    [内容预览]

    | 2014/4/2 11:35:36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晓武团队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菲林领导的团队合作,对植物基因组多倍化进化过程中基因分化和多基因组分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组加倍(多倍化)的扩增方式,进行自我进化和适应自然环境。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公布,这使得通过比较基因组学阐明植物多倍化进化机制成为可能。&nbs

    [阅读全文]

  • 中国大洋科考首次完成硫化物区中深钻调查

    [内容预览]

    | 2014/3/24 9:19:25
    本报讯(记者陆琦)记者3月21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中国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日前按计划完成西南印度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中深钻调查任务。 据介绍,本次航段从3月15日至17日,共进行了3次钻探作业,作业区分别位于碳酸盐试验区、非活动硫化物区以及我国活动热液区附近的“死亡烟囱区”。科考队员使用深海底地质钻探取芯的专用设备——“进取者”深孔钻机,每天作业十几个小时,历时三天三夜,最终成功取

    [阅读全文]

  • 中外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离子筛选效应

    [内容预览]

    | 2014/3/17 10:33:24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吴恒安与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合作,发现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精密快速筛选离子的性能。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杂志。 据介绍,石墨烯表面本来是排斥水的,但浸入到水中后,石墨烯薄膜里的毛细通道却允许水的快速渗透。此次研究人员发现,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薄膜与水相互作用后,形成约0.9纳米宽的毛细通道,允许直径小于0.9纳米的离子或分子

    [阅读全文]

  • 五千年黄帝手植柏有了“克隆苗”

    [内容预览]

    | 2014/3/17 9:05:32
    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获悉,由陕西省林业厅主持,中国林科院承担的攻关任务——“黄帝手植柏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所研究人员采用扦插繁殖,近日成功获取了黄帝手植柏克隆苗。 据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江泽平介绍,自2013年4月开始,研究人员先后5次赴黄帝陵调查取样,采用扦插、嫁接、组培等无性繁殖方法,先后在中国林科院科研温室和全光照喷雾条件下进行扦插繁殖,

    [阅读全文]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通量观测和利用研究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3/12 9:03:22
    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是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通量及利用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截存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团队通过3年观测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呼中、根河、帽儿山、长白山、大岗山、千烟洲、会同和鼎湖山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大气无机氮沉降通量平均值为10.6 kg N/(ha·yr)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报春花属自然杂交或致耐寒基因转移

    [内容预览]

    | 2014/3/4 9:07:22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孙卫邦研究组的博士马永鹏日前与丽江高山植物园的博士吴之坤合作,发现报春花属植物自然杂交或致耐寒基因转移。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植物学纪事》。 据马永鹏介绍,报春花属约有500种,是报春花科中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个大属,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高山地区,仅有极少数种类分布于南半球。我国有报春花属300多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

    [阅读全文]

  • 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气候变化

    [内容预览]

    | 2014/3/4 9:05:59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分别作主题评述报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梳理气候变化事实、影响、适应和减缓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谈判提供科技支撑,2012年9月2

    [阅读全文]

  • 《东莞植物志》等三部专著出版发行

    [内容预览]

    | 2014/3/3 15:12:39
     7月22日,《东莞植物志》、《东莞珍稀植物》、《东莞园林植物》三部专著在广东东莞市图书馆正式出版发行。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代表编委会介绍了《东莞植物志》等三部专著的概况。他指出,华南植物园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对东莞市域范围内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采集大量标本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在此基础上编撰完成了三部专著

    [阅读全文]

  • 专家研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内容预览]

    | 2014/2/26 16:44:28
    近日,吉林省林学会、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省林科院、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吉林省规划院、吉林森工集团、长白山森工集团、通化市林业局、红石林业局等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林业科研和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汇聚一堂,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问题共同研讨。  会上,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方莲作了主旨报告,与会专家代表们围绕报告展开了讨论,并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目标、长白山森林经营阶段的科学

    [阅读全文]

  • 赖仞小组从蛙类皮肤中发现强效促皮肤创伤修复肽

    [内容预览]

    | 2014/2/26 16:34:37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 通讯员唐璟、张治业)2月24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为研究减少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率、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该所研究员赖仞课题组从无指盘臭蛙皮肤中鉴定出一条强效促皮肤创伤修复肽,希望能开发出安全、低毒、高效的促皮肤愈合候选药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据介绍,皮肤作为生物体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第一道防线,起着至关重要的屏障作用。与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喀斯特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4/2/26 16:33:11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在喀斯特植物基因组大小的进化及环境适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杂志上。 物种基因组大小的进化包括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等多种机制,但不同机制在基因组大小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却存在争议。 报春苣苔属是我国华南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异常丰富的特有类群,又由于该属植物具有强烈的生境专化性,因而是一个研究基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