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升级PET水解酶,再造超级塑料“食客”

    [内容预览]

    | 2022/2/17 22:32:04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在众多塑料制品中,生产和使用最多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然而对于PET的降解和循环利用却是一个国际难题。近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郭瑞庭教授和陈纯琪教授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对PET水解酶机制进行了解析及性能提升改造,使之具有高效水解功能。该研究成果2月15日以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催化》上

    [阅读全文]

  • 转化固废“碳足迹”(科技大观)

    [内容预览]

    | 2022/2/9 14:29:03
      在亚马孙河流域,一种富含黑色物质的“印第安黑土”一直以来被当地农民用作提高土壤肥力的特殊肥料。现代研究发现,这种黑土其实是一种生物质炭,来自古老的动植物残余,为亚马孙盆地农业文明所留遗迹。目前,这种生物质炭的潜在功能正启发科学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找寻新途径。近日,一篇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的文章指出,全球制备和使用生物质炭的减排潜力可达到34亿—6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

    [阅读全文]

  • 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内容预览]

    | 2022/2/8 15:14:23
    深冬寒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号楼816办公室灯火通明。 杨东旭副研究员带领课题组一直在忙——利用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取得的观测数据,他们在分析计算全球碳汇和碳排放时空分布的新结果,讨论我国碳汇变化趋势。“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颗卫星的优势和不足,以便优化未来卫星的设计”。 二氧化碳排放是地球变暖的元凶之一。谁排放了二氧化碳?排放了多少?这些二氧化碳又去哪里了? 这

    [阅读全文]

  • 中美德国际研究团队揭示三叶虫祖先类群形态特征

    [内容预览]

    | 2022/2/8 15:13:28
    中新网昆明2月8日电 (王崴)记者7日从云南大学获悉,由中国-美国-德国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显微CT扫描及计算机三维复原技术,经过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包括三叶虫在内的所有三叶型虫的祖先型特征,为三叶虫的早期演化及生态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2022年2月7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侯先光、刘煜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应邀在期刊影

    [阅读全文]

  • 天津大学“造冰”团队助力绿色冬奥

    [内容预览]

    | 2022/2/7 9:55:35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拉开大幕,美丽低碳的冬奥场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为了给参赛运动员良好的冰面体验,帮助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田华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了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各国运动员支撑建造了“最美、最快的冰”。 据悉,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比赛。对于这两个项目而言,优质

    [阅读全文]

  • 面源污染径流实时在线监测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22/1/19 20:12:26
    近期,中科院精密测量院杜耘课题组面源污染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人员,在径流总氮(TN)实时在线监测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期刊Water Research上。 面源污染是指降雨条件下污染物随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引起富营养化等水污染的现象。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降雨条件下,面源污染径流水量水质短期内呈分钟尺度变化,现有技

    [阅读全文]

  • 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22/1/4 21:02:58
    中新网西宁1月4日电 (记者 李江宁)4日,记者从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获悉,日前,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据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介绍,该项目利用文献调研、野外实地调查采样、企业收集数据、遥感影像分析和卤水动态模拟等方法,全面分析了青海盐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评价了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盐湖

    [阅读全文]

  • “人造太阳”实现1056秒等离子体运行

    [内容预览]

    | 2022/1/2 11:59:50
    12月30日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 EAST控制大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供图 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先后实现了1兆安、1.6亿度、1056秒的等离子体运行,通过开放共

    [阅读全文]

  • 国家航天局公布最新火星探测图像:南北极“漂移” 完成火星全球遥

    [内容预览]

    | 2022/1/2 11:57:52
    今天(1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回传的最新图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工作状态。 目前,环绕器处在一个椭圆形轨道当中,这样一来,只有在到达近火点时候才能获得最好的观测效果,所以环绕器采用了“漂移”的方式来进行全球探测。 南北极“漂移” 完成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形象地说,“漂移”就是指环绕器在火星的南极和北极之间移动。尽管环绕器的轨道位置和高度

    [阅读全文]

  • 微生物研究所创建最小化的人工固碳循环

    [内容预览]

    | 2021/12/30 20:41:11
    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促使各国政府加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其中,设计和创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径、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组,已成为合成生物固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条天然固碳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为核心

    [阅读全文]

  •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在西安投运

    [内容预览]

    | 2021/12/22 22:15:07
    本报通讯员胡静报道 记者近日从西安热工研究院获悉,我国首座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大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成功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运。机组运行功率为5兆瓦,容量为目前世界最大,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申请技术专利400多项,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是热力发电领域一项重要的变革性技术。目前,美国拥有0.2兆瓦技术试验平台,日本、法国、德国

    [阅读全文]

  • 治理小菜蛾,先得看气候

    [内容预览]

    | 2021/12/12 16:26:54
    小菜蛾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在全球不同气候带均有分布。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尤民生/尤士骏团队在前期对全球六大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样点采集的小菜蛾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基础上,利用景观基因组学方法和基因编辑技术,预测和验证了全球小菜蛾的气候适生性。研究成果于12月10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陈燕婷,通讯作者是福

    [阅读全文]

  • 全球碳排放时空动态研究从“过去时”到“现在时”

    [内容预览]

    | 2021/11/25 17:15:04
      专家顾问: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刘竹 博士 窦新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超出森林、海洋等传统碳汇的吸收限度,导致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制定碳排放控制目标及减排预案,并陆续设定碳中和时间表。   作为碳中和进程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和评判国家碳达峰水平的重要依据,碳数据已成为应对气候变

    [阅读全文]

  • 妙用“吃盐植物”——科研人员利用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

    [内容预览]

    | 2021/11/24 15:20:40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3日电(记者张晓龙)在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新疆,科研人员正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做文章”。 11月的“油城”克拉玛依,科研人员顶着寒风,在城郊一片长满深红色植物的试验田里采集一种名叫盐地碱蓬的植物种子。茂密的盐地碱蓬紧挨着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地表遍布着白色斑块。 “白色的是盐碱,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都很常见。盐地碱蓬不怕盐,甚至还很喜欢盐。”一位科研人员

    [阅读全文]

  • 高分三号卫星家族再迎新成员 让看地探海“看”得更久、更清、更快

    [内容预览]

    | 2021/11/23 17:07:20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马帅莎 刘锦洋)11月23日,高分三号02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高分三号系列的第二颗卫星,02星将与01星在轨组网,为中国海洋观测、水利应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强的信息支撑。 据悉,高分三号01星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在轨工作五年以来,支持应急响应600余次,提供1300多景应急减灾图像,业务化产品达20余种。高分三号02星并不是01

    [阅读全文]

  • 水稻籽粒积累镉、砷关键生育期获揭示

    [内容预览]

    | 2021/11/22 14:16:41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汪鹏课题组揭示了水稻籽粒积累镉、砷的关键生育时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污染》。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威胁人们健康,其中大米是镉和无机砷摄入的主要来源。农田土壤中镉、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水稻籽粒:根系吸收、再分配转运。然而,这两种途径以及水稻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镉、砷对最终收获籽粒积累量的相对贡献率尚不清楚。 针对这个问题,汪鹏课题组利用盆栽试验,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设

    [阅读全文]

  • 易志坚: 设想成现实,荒漠变“良田”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4:40:26
    “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青蛙是怎么在沙漠里出现的。”获得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谈起自己的科研经历时,兴致十分饱满,正如他描述自己获得荣誉时的心情是“很激动,很意外,又很珍惜”。 1963年出生的易志坚在大学学习的是固体力学,研究方向是断裂力学。1988年,易志坚前往重庆交通大学任教,开始接触混凝土等材料。在多年的研究当中,易志坚发现,改变颗粒物质的力学状态是可

    [阅读全文]

  •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河姆渡古人类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4:39:19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国东部滨海地区地貌随之发生改变,这对新石器时期以宁(波)绍(兴)平原上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等有何影响? 中国学者最新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上的研究论文表明,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变化的区域对比,可以为全新世沉积物提供高分辨率年代标尺,减小碳十四测年误差。在可靠的

    [阅读全文]

  • 最新研究:物种进化得越好 合作能力越强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4:37:55
    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的王佐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进化程度越高的物种,合作能力越强。相关研究论文《哺乳动物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其神经表征》于北京时间16日23时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细胞报告》)期刊。 合作行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对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合作的演化及其背后的生物学机

    [阅读全文]

  • 新研究揭示西北地区沙漠的干旱周期及机制

    [内容预览]

    | 2021/10/28 21:18:45
    新华社兰州10月28日电(记者张文静、王铭禹)由兰州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与的科研团队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北地区沙漠的干旱周期及机制。专家表示,这有助于研判未来干旱环境的演化。 相关地质资料表明,干旱环境不是一直处于干旱状态,而存在周期性的干湿变化。干旱环境如沙漠的干湿变化还能反映季风降水强弱周期的变化,因此理解干旱环境的干湿变化规律和机制对理解未来干旱环境的演化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