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防治荒漠化监测技术世界领先
[内容预览]
| 2017/9/7 16:14:00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 (记者马爱平)中国68年治沙史,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6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国大会召开之际,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开展。 展览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其中科技支撑让中国防治荒漠化监测技术世界领先,创造了“中国魔方”草方格、低盖度治沙多[阅读全文]
-
青藏高原40年来初夏降水显著增加
[内容预览]
| 2017/9/5 14:42:34新华社电 中科院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近四十年来,青藏高原在5至6月初夏时节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受此影响植被明显变绿。这佐证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态势,上述成果已于近日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发表。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其长时段的高原气候变化已成研究热点。近期,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张文霞与其导师研究员、周天军和副研究员张丽霞,基于均一化逐日台站降水资料研究表明,自197[阅读全文]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发布
[内容预览]
| 2017/8/31 9:54:588月30日,科技部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东部一支独秀向东中西协同发展转变,北京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西部的湖北、陕西和四川等省份实力强劲,迅速崛起。西部地区创新发展也体现出自身特色,亮点纷呈。我国已经形成[阅读全文]
-
“电”一下,二氧化碳变燃料效率达99%
[内容预览]
| 2017/8/29 9:10:32科技日报上海8月28日电 (刘禹 记者王春)如何将二氧化碳回收并转化成有机燃料,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世界性难题。近日,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学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洁净的可再生电能为能源,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分别将二氧化碳一步转化为甲酸和乙醇,电流效率分别高达99%和77%。相关成果均[阅读全文]
-
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获进展
[内容预览]
| 2017/8/14 14:20:50本报讯 早—中奥陶世的扬子台地上发育过一次台地淹没事件,具体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浅水碳酸盐台地没入透光带之下,从而减缓发育甚至“死亡”的过程,通常会导致沉积体系的改变。 此次台地淹没恰好发生在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这里的大辐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样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赋予了这次事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相关研究已经开展超过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在大辐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阅读全文]
-
全国首个智能海洋气象预警系统投用
[内容预览]
| 2017/8/11 17:17:12本报讯 (记者杨明清 通讯员夏丽萍)日前,全国首个智能海洋气象预警系统在山东威海市荣成石岛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由智能气象传输系统、智能气象接收机组成,覆盖范围约3000公里。 智能海洋气象预警系统应用了最新、最优化的软件算法,实现了射频信道全数字化。具有自动升级功能的智能气象接收机设有GPS定位系统和海区图,采用图形化的气象信息标注方式,实时接收岸台语音和数据信息,包括风向、风速、能见度、潮汐、[阅读全文]
-
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内容预览]
| 2017/7/23 11:52:03厦门7月22日电 (记者 阮煜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洋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率先在中国部署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获得大量在医药、环保、工农业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菌种、酶和化合物,快速提升中国深海生物专利[阅读全文]
-
科学家揭示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历史构建过程
[内容预览]
| 2017/7/19 11:24:5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组团队以东亚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性组成科之一——山茶科为研究对象,对代表该科主要地理分布区的43种植物进行取样,以杜鹃花目其它7科18种植物为外类群,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叶绿体全基因组及核糖体DNA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10种山茶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山茶科系统发育框架及该科多样化历史。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 该研究显示,[阅读全文]
-
重金属磁捕剂:吸掉土壤不能承受之“铬”
[内容预览]
| 2017/7/17 9:38:31高速发展的工业给环境带来大量的重金属污染,数据表明,全国约有19.4%的耕地调查样点超过土壤环境质量限量标准。如何治理好土壤中重金属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诸多重金属中,六价铬是一种典型高毒性重金属污染物,能够引起一系列疾病。目前,六价铬的处理主要集中在水体中,而由于分离回收困难,土壤中六价铬污染治[阅读全文]
-
我们看到的冰崩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内容预览]
| 2017/7/17 9:33:54凌晨4点,科考队披星戴月从日喀则出发,驱车18小时后,摸黑到达了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这1300公里的路不太好走,重型货车压得路面坑洼不平,还赶上几场大暴雨。唯有风景不负人——高山、草甸、河谷、牛羊……傍晚,霞光映着雪山,天色渐暗,我们仿佛奔驰在洪荒世界。 由中科院青藏所姚檀栋院士带领的科考队,将前[阅读全文]
-
生态中心在农作物镉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7/7/3 16:16:54农作物镉(Cd)污染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定量化各环境因子对农作物Cd累积的影响程度对区域Cd污染风险调控至关重要。目前实验室规模的影响因子解析和调控手段难以指导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卫平研究组从“土壤-土壤溶液-作物吸收”概念出发,通过对湖南攸县蔬菜和水稻Cd富集水平的长期观测,揭示了Cd固液分配系数(Kd)和农作物Cd富集因子([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中心发现降低农作物镉超标概率途径
[内容预览]
| 2017/7/3 15:51:07日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卫平研究组在农作物镉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旗下的《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上。 农作物镉污染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定量化各环境因子对农作物镉累积的影响程度对区域镉污染风险调控至关重要。目前实验室规模的影响因子解析和调控手段难以指导实际应用。 陈卫平研究组从“土壤-土壤溶液-作物吸收”概念出发,通过[阅读全文]
-
冯晓娟等揭示湿地土壤碳对水位下降的响应机制
[内容预览]
| 2017/7/1 17:17:34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冯晓娟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团队合作,利用海北站高寒湿地中宇宙水位控制实验,对湿地水位下降过程中铁氧化还原转化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调控机理展开研究并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同经典的“酶栓”理论相反,在湿地水位下降的条件下,土壤酚氧化酶的活性主要受到亚铁离[阅读全文]
-
中日研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
[内容预览]
| 2017/6/14 21:46:31由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同主办的环境技术评估与成果转化论坛今天(6月14日)在京举行,双方就中日环境保护技术评估与成果转化等主题进行研讨。环保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辛志伟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副所长宫崎卓出席并代表双方致辞。 辛志伟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由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技术市场等要素构成的一项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行业主体的努力和市场需[阅读全文]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全球森林碳滞留时间变化机制
[内容预览]
| 2017/6/8 9:35:36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郭庆华研究组的一项最新成果揭示了全球森林碳滞留时间的变化机制,对改进动态植被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近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杂志上。 研究人员基于已发表文献数据,整合分析了全球尺度上不同森林植被功能型1319个样点的森林碳滞留时间,分析其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阅读全文]
-
中澳联手 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即将启用
[内容预览]
| 2017/5/18 14:58:30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月15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就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5月22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举行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启用仪式,并将同期召开南大洋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和管理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这是我国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海洋强国设立的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自[阅读全文]
-
“十三五”我国将实施“蛟龙探海”工程
[内容预览]
| 2017/5/4 22:24:39科技日报北京5月3日电 (记者陈瑜)大家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并不陌生,许多人还不了解的是,目前我国正筹划一项比“蛟龙”号深潜更为庞大、复杂,意义更为重大的工程——“蛟龙探海”工程。“此‘蛟龙’非彼‘蛟龙’。”国家海洋局3日举行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实施一周年新闻通气会,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蛟龙探海”工程中[阅读全文]
-
中科院大化所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7/5/4 18:01:07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孙剑、葛庆杰研究员团队通过设计一种新型Na-Fe3O4/HZSM-5多功能复合催化剂,成功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温室气体如CO2排放量急剧增加,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汽油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燃料之一,如果以CO2作为原料生产汽油,将[阅读全文]
-
我国发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产品
[内容预览]
| 2017/4/24 14:44:34近日,国际Argo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由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开发的2004~2016年期间全球海洋Argo网格数据集(简称“BOA-Argo”)。 这套由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资助,历时五年,几经改进完善并被国际认可的Argo网格数据产品,主要包含了全球海洋从海面到1975米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以及等温层、混合[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发现“吃塑料”真菌
[内容预览]
| 2017/4/7 22:17:30本报讯(记者 张然)塑料,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成为污染环境的大问题,塑料的生物降解是全球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在垃圾堆中发现了“吃塑料”真菌,这是塑料生物降解领域的重大突破。 塑料废弃物会阻塞水路、污染土壤、释放有害物质,甚至会威胁到动物。全球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塑料生物降解,先后发现了几十种具有降解塑料能力的真菌,但由于其降解效率低、[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