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南京农业大学揭示植物对疫病菌广谱抗性新机制

    [内容预览]

    | 2018/2/11 11:59:50
    植物大战病原菌,谁来吹响“集结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了这个起到关键防御作用的“一级哨兵”——RXEG1。2月9日,该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长文,指出RXEG1是植物识别疫病菌的关键因子,同时揭示了植物识别病原菌侵染、激活自身免疫的新机制。 一年前,该团队就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研究长文指出,疫病菌攻击植物时,会使出一招瞒

    [阅读全文]

  • 新研究揭秘中国被子植物进化史

    [内容预览]

    | 2018/2/1 22:25:00
    本报北京1月31日讯(记者丁佳)英国《自然》杂志今天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陈之端等完成的一项研究。在这篇题为《中国被子植物区系的进化史》的论文中,科研人员揭示了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及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 陈之端团队与国内外团队合作,通过比较4个叶绿体基因和1个线粒体基因的序列差异,重建了中国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研究人员发现,从时间上看,中国约66%的被子植物属是在2300万年前的中

    [阅读全文]

  • 植被自然恢复可提高土壤碳固持

    [内容预览]

    | 2018/1/29 15:21:11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地退化与发展》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在碳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人类活动,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

    [阅读全文]

  • 我国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正式建成

    [内容预览]

    | 2018/1/26 16:44:17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科学”号上的科考队员将中船重工七一〇所研制的HM2000型剖面浮标缓缓放入海面。这是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计划自2002年实施以来布放的第400个剖面浮标,也是我国布放的第30个国产北斗剖面浮标。 至此,我国正式建成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这些浮标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北印度洋和南海海域,基本覆盖了由我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 覆盖全

    [阅读全文]

  • “吃盐植物”让盐碱地变良田成现实

    [内容预览]

    | 2018/1/8 9:38:11
    生长茂密的“吃盐植物” 资料图片 日前,记者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的戈壁滩上看到,两块相邻的盐碱地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一块地长满了棉花,长势喜人,亩产竟达400多公斤;另一块却仍然荒芜,稀稀拉拉长了不多的几棵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介绍说,几年前,这两块地都是盐碱地,都是什么也不长。出现这种情况,是他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多种“吃盐植物”。通过种植“吃盐植物”,将土地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对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对季节降水变化响应研究取得进

    [内容预览]

    | 2017/12/27 15:28:40
      季节降水变化日趋严峻,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组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氮素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大量元素之一,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因此,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研究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将为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提供有力的依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陈洁

    [阅读全文]

  •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

    [内容预览]

    | 2017/12/26 22:47:27
    12月24日,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合肥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 依据规划,实验室将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着手,围绕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以提高国产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地基、车载(船载)、机载和星载等多平台大气环境监测装备研发,突破大气细颗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突破稀土分离关键技术

    [内容预览]

    | 2017/12/11 12:17:15
    本报记者 黄辛 “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开展的稀土清洁生产与高质利用技术研发具有重要的资源、环境和能源意义,这是我们分离出来的各种稀土原料,有些价值很高。”11月24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孙晓琦自豪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他们团队的成果。 当天,工程师王艳良还在现场展示了该团队正在研发的离心萃取稀土分离工艺。 战略性布局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

    [阅读全文]

  • 澜沧江—怒江分水岭是重要植物地理分界线分界线

    [内容预览]

    | 2017/12/7 22:00:44
    “澜沧江—怒江分水岭作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分界线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这是我们在前人未深入探索的领域所作的一次突破,它无论对深入探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空间分异机制,还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团队孙航研究组助理研究员罗冬6日告诉记者,就在日前,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学主流期刊《林奈植物学报》上。 科学家为何聚焦神秘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水稻株型建成分子机制

    [内容预览]

    | 2017/12/7 8:23:41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种康带领的团队通过生理学检测、生化手段验证和遗传学观察,进一步阐明了水稻中微RNA通过植物激素信号途径调控水稻株高与叶夹角的分子机制,为理解植物激素精细调节水稻株型提供了新的资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理学》杂志上。 微RNA是近年来在多种真核生物及病毒中发现的一类长度约在22个核苷酸左右的RNA分子,并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能够通过转

    [阅读全文]

  • 花城科技论坛:城市更新重在管理模式

    [内容预览]

    | 2017/12/5 14:18:42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叶青 通讯员袁仕联)面对中国激烈的变化,我们的建筑如何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12月3日,在由广东院士联谊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花城科技论坛暨国际建筑师峰会上,何镜堂、郑时龄、孟建民等2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主题,结合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议题,探讨新时代传统建筑文化

    [阅读全文]

  • 大气VOCs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精细化管控

    [内容预览]

    | 2017/11/23 9:24:59
        科技日报讯 (记者华凌)由于大气VOCs(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相比一般的空气自动监测技术要复杂,21日在北京发布的国内首个《大气VOCs在线监测系统评估工作指南》提出了规范在线监测系统评估框架和基础办法,促使城市大气VOCs监测技术体系进入精细化管控。     目前,VOCs治理已被列为“

    [阅读全文]

  • 首个全国性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发布

    [内容预览]

    | 2017/11/20 10:32:50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常钦)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我国首个全国性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报告涉及我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及19个城市群,重点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城市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摸底调查。我国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地热、地下空间、地质遗迹、地下水资源。 报告显示,我国337个主要城市地下可开发空间资源90亿平方米,可置换地表土地面积8

    [阅读全文]

  • 改良农耕每年可减排10亿吨温室气体

    [内容预览]

    | 2017/11/17 15:03:08
    科技日报昆明11月16日电 (赵汉斌)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该所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许建初研究组的一项全球农地固碳研究近日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用改良的农业耕作方法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及减缓气候变化,每年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成果显示,如果对世界农业用地的管理做出简单改变,使用农地减排增汇的有效途径,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土壤肥

    [阅读全文]

  • 研究显示近50年我国PM2.5呈上升趋势

    [内容预览]

    | 2017/11/1 23:53:56
    日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毕军教授课题组在我国长时间序列PM2.5暴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论文于近日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杂志在线发表。 我国在2012年底才初步建成了PM2.5地面监控网络,因此,2013年之前长时间大范围的PM2.5暴露数据是缺失的。相对湿度小于90%时的能见度水平是灰霾污染的重要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PM2.5污染情况。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长时间、大范围的能见度观测数

    [阅读全文]

  • 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试运行

    [内容预览]

    | 2017/10/16 10:42:26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陈瑜)记者15日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获悉,南沙海洋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试运行,该系统弥补了我国南海南部海域上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连续监测的空白,对开展南海海域海洋碳循环、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系统位于南沙群岛,建

    [阅读全文]

  • 研究实现自由行为斑马鱼全脑功能光学成像

    [内容预览]

    | 2017/10/16 10:38:23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凯研究组(神经科学研究所)与温泉研究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自由行为下幼年斑马鱼快速全脑神经活动成像》发表在eLife上。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三维在体成像技术——扩增视场光场显微技术,可以对斑马鱼幼体的全脑神经元进行高速神经活动功能成像。 研究团队将该成像技术与一套快速三维追踪系统结合,实现了对自由行为下的幼年斑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在镉对土壤脱氢酶抑制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内容预览]

    | 2017/9/27 9:49:48
      土壤酶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列为测试土壤污染物生态毒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已有研究表明Cd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激活、抑制、不变三种情况,且通过剂量-效应曲线得到的生态剂量值(Ecological Dose,ED)也存在较大的变幅。因此,亟需从更深层次揭示Cd对土壤酶毒性的作用机制,阐明土壤酶对Cd毒性响应差异的成因,为土壤酶的应用提

    [阅读全文]

  • 我国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考察 助建“冰上丝绸之路”

    [内容预览]

    | 2017/9/25 10:15:04
    新华社“雪龙”号9月24日电(记者 郁琼源)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3日完成在楚科奇海的最后一个站位作业后,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白令海,顺利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考察。 中国科考队于7月31日进入北冰洋,在此次环北冰洋考察中,不仅在北冰洋公海区首次沿中央航道开展了全程科学调查,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欧海等海域开展了系统的业务化调查,还填补了我国在拉布拉多海、巴芬湾等海域的调查空白。 本次考察中,科考队员

    [阅读全文]

  •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首战告捷

    [内容预览]

    | 2017/9/13 21:07:36
    记者12日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正在执行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的“向阳红01”科考船近日在印度洋完成了首次定点作业任务,成功布放了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白龙浮标。 据介绍,此次布放白龙浮标是该航次的第一个定点作业任务,在“向阳红01”船到达印度洋的第二天即开始实施。当前季节正是印度洋季盛行的时候,风大、波浪高、洋流强,风速达到6级,波高接近3米,属于可布放条件的极限情况

    [阅读全文]

202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