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河姆渡古人类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4:39:19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快速回暖,海平面上升,中国东部滨海地区地貌随之发生改变,这对新石器时期以宁(波)绍(兴)平原上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等有何影响? 中国学者最新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上的研究论文表明,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变化的区域对比,可以为全新世沉积物提供高分辨率年代标尺,减小碳十四测年误差。在可靠的

    [阅读全文]

  • 最新研究:物种进化得越好 合作能力越强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4:37:55
    中新网上海11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的王佐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进化程度越高的物种,合作能力越强。相关研究论文《哺乳动物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其神经表征》于北京时间16日23时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细胞报告》)期刊。 合作行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对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合作的演化及其背后的生物学机

    [阅读全文]

  • 新研究揭示西北地区沙漠的干旱周期及机制

    [内容预览]

    | 2021/10/28 21:18:45
    新华社兰州10月28日电(记者张文静、王铭禹)由兰州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与的科研团队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北地区沙漠的干旱周期及机制。专家表示,这有助于研判未来干旱环境的演化。 相关地质资料表明,干旱环境不是一直处于干旱状态,而存在周期性的干湿变化。干旱环境如沙漠的干湿变化还能反映季风降水强弱周期的变化,因此理解干旱环境的干湿变化规律和机制对理解未来干旱环境的演化

    [阅读全文]

  • 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内容预览]

    | 2021/10/21 15:45:30
    本报记者刘蔚10月20日天津报道 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今日在天津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天津市副市长孙文魁出席会议,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快速改善,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的攻坚克难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爬坡过坎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新旧污染问题交织,生物多样性

    [阅读全文]

  • 华北浅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启用

    [内容预览]

    | 2021/6/29 21:13:31
    本报记者张铭贤雄安报道 华北浅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暨发展战略研讨会近日在河北省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举行。这标志着这一观测研究站正式启用。 据了解,观测研究站以野外控制实验平台为基础,以白洋淀流域水文、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驱动因子(大气二氧化碳富集、气候变暖、氮沉降)和人为活动干扰(芦苇收割、氮磷富营养化)对

    [阅读全文]

  • 借助节能提效等九大抓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内容预览]

    | 2021/6/29 21:06:33
    本报记者 朱育漩 “作为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在近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能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基础资源丰厚,现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

    [阅读全文]

  •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落成启用

    [内容预览]

    | 2021/6/29 21:04:59
    本报记者文雯北京报道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近日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这是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也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建成将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防灾减灾(如天气预报)等国家重大需求,为国际气候与环境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这个名为“寰”(EarthLab)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我国首个

    [阅读全文]

  • CCUS技术大规模应用卡在哪儿?

    [内容预览]

    | 2021/6/24 22:17:43
    本报记者 邓玥 碳中和目标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很火,却在一些企业遇冷。一位业内人士说,电厂、钢厂、水泥厂对CCUS都很感兴趣,但一问造价,就打了退堂鼓。 成本高只是难点之一。业内人将行业痛点称为“三高”:高能耗、高成本、高不确定性,另外还有缺乏激励政策,产业链协同困难等,这些都制约了CCU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发展务必趁早。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魏一鸣指出:如果不尽快加速CCUS技术商业

    [阅读全文]

  • 以低碳技术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内容预览]

    | 2021/3/8 16:42:11
    本报记者张倩 2016年、2018年、2020年,我国曾召开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把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无论从“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应用和航运本身发展趋势,还是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局和未来方向来看,长江航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的政策、技术水平和行

    [阅读全文]

  • 江西加速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落地

    [内容预览]

    | 2021/1/20 10:45:23
    本报通讯员蓝曦瑶 雷波报道 近日,首批“江西省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诞生。江西盖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格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江西茂盛环境有限公司、江西挺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凭借科技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等优势入选。 江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依托环保科研优势,与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

    [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对中亚阿尔泰山两个主要树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内容预览]

    | 2021/1/11 10:40:04
      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中亚地区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以往对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局部范围,缺乏跨越纬度梯度的大规模研究。因此,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中亚地区北方森林生长动态的潜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e

    [阅读全文]

  • 浙江上线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系统

    [内容预览]

    | 2020/12/3 14:57:42
    本报记者朱智翔 晏利扬 通讯员钱祎 夏祖银 潘月湖州报道“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诉讼、执行修复等都能在网上全流程处理了。”日前,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筹建的“绿源智治”协同系统正式上线启用。 这是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智能治理系统,今后浙江省内的环境资源类案件和纠纷,法院、检察院、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将在一个智能化平台上协同处理。 全流程在线执法办案,构建现代环境

    [阅读全文]

  • 用精准治污解决臭氧无组织排放问题

    [内容预览]

    | 2020/6/5 16:22:09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了精准治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五个精准”,即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 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7月-9月全国多个城市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不仅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还使超标天数明显增加。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

    [阅读全文]

  • 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公布

    [内容预览]

    | 2020/6/5 16:16:25
    本报记者王玮北京报道 在5月30日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向外界公布“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这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大气重污染成因重大攻关项目成效显著、我国不同区域氨减排精准化策略的科学依据、三重阻控技术有效治理稻田重金属污染、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大熊猫野化放归突破关键技术、基于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面源污

    [阅读全文]

  • 科技助力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

    [内容预览]

    | 2019/12/2 9:18:17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胡定坤)“过去70年,地球恢复力逐渐丧失,生物圈反馈效应减弱,如果延续当前的发展轨迹,地球会出现重大危机。”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秦大河在该委员会2019年全体会议上表示,面对气候变暖等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亟须相关科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亟须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建议。 秦大河介绍,2018年10月8

    [阅读全文]

  • 南京大学:温室气体增暖效应或被严重低估

    [内容预览]

    | 2019/1/21 21:02:35
    近日,南京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外团队在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level clouds》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该成果揭示在给定气象条件下,通过影响云水路径和运量,云凝结核(

    [阅读全文]

  • 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

    [内容预览]

    | 2018/10/25 16:44:50
    10月25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该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进一步壮大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对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与监测预警水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与海上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服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建设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海洋二号B卫星是我国第二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海洋

    [阅读全文]

  • 科研人员量化冰川表面主要杂质吸光能力

    [内容预览]

    | 2018/10/17 15:27:19
    14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获悉,该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世昌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发现,虽然在600nm波段,冰川冰尘中有机质和黑碳的吸光性较高,但在450nm波段多数冰尘中针铁矿的吸光能力已高于黑碳。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冰冻圈著名国际期刊《冰冻圈》(The Cryosphere),为准确评估吸光性杂质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全

    [阅读全文]

  • 研究揭示一种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的新途径

    [内容预览]

    | 2018/9/29 16:31:55
    砒砂岩,是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所形成的由砂岩、砂页岩、泥质砂岩构成的岩石互层,属于大陆相碎屑沉积岩类,位于黄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的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剧烈,生态退化严重,是黄河粗泥沙来源的核心区,被称之为“地球生态癌症”。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姚文艺、刘慧和梁止水在新近出版的一期《水土保持通报》上 发表研究成果,揭示出砒砂岩部

    [阅读全文]

  • 精准评价空气污染物个体暴露有新方法

    [内容预览]

    | 2018/7/17 17:01:00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一项有关空气污染物个体暴露评价研究,有效降低了以往以“国控点室外监测站数据代替个体监测数据”而导致的误差问题,该研究不仅大大提高了暴露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对精准评价空气污染物个体暴露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环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空气污染可产生一系列的健康危害,而精准的空气污染流行病

    [阅读全文]

203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