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部立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内容预览]
| 2010/7/6 21:54:21人民网科技讯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消息,5月21日,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立项工作会议”上,经过两轮专家评审和科技部审核批准,以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为依托、唐华俊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与适应机制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这是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气候变化对粮食、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重要支持方向中唯一获[阅读全文]
-
深圳拟申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内容预览]
| 2010/7/6 12:06:06人民网深圳7月6日电 (胡谋 尹春芳)记者5日获悉,深圳拟申请举办2017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据介绍,深圳有较好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拥有山地、湿地等多种地貌,红树、苏铁、桫椤等多种珍稀植物生长。此外,作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深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法规,建起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国际植物学大会是由来自世界各个专业领域植物学[阅读全文]
-
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协调发展研讨会在新疆召开
[内容预览]
| 2010/7/5 17:19:51由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三届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乌鲁木齐举行。刘昌明院士、曾庆存院士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十余位海外学者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就全球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影响以及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受损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等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研讨。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阅读全文]
-
第四届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在广州举行
[内容预览]
| 2010/7/5 10:32:41日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科学通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在广州举行。 本届沙龙确定了“空间天气和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青藏高原的古高度”和“大陆岩石圈再造”四个专题进行集中研讨。每个专题邀请3至5位学者作引导性学术报告,之后集中讨论。所有报告均不局限于报告人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或单一学科的进展,而是尽力向[阅读全文]
-
加强能源软科学领域的综合研究
[内容预览]
| 2010/7/5 10:31:29随着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能源软科学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能源软科学是以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能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研究目标,是为合理规划、开发、利用能源以及解决与能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经济、环境、管理、社会问题而采用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总称。 在能源与经济、社会、环[阅读全文]
-
华南植物园对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动态研究获新进展
[内容预览]
| 2010/7/2 18:39:46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树木因自然死亡和自然灾害(台风、暴雨等)形成了大量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简称CWD),在森林成熟度提高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对CWD的消长响应及其对营养元素循环和土壤碳库的贡献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有着重要科学意义。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研究生杨方方及其导师周国逸研究员、李跃林副研究员等对季风林内CWD生物量(1[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适应基因
[内容预览]
| 2010/7/2 8:00:24人民网北京7月2日电 (记者吴迎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有关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论文《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在最新一期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上正式发表。该成果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和主导,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以及丹麦、美国、瑞士等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这一重大成果[阅读全文]
-
单次充电可驱车500公里
[内容预览]
| 2010/7/2 7:55:44“磷酸铁锂加入到手机、电动汽车之中,不仅无毒环保、稳定性好,而且制作成动力电池,充电一次可让汽车跑500公里,可解决电动汽车跑不远的难题。”日前,世界首套磷酸铁锂无舟皿带式合成炉在长沙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材料装备研制有了新进展。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正极材料是钴酸锂,但是钴酸锂的价格较高。而采用磷酸铁锂制作电池,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使用十分安全,高温充电的容量稳定性好,储电性[阅读全文]
-
新技术点“污”成金
[内容预览]
| 2010/7/2 7:54:34生产企业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工业废气治理的重点。如今,一项新技术让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由安徽理工大学张明旭教授团队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中试装置在安徽淮化集团成功实现连续运转,利用稀氨水捕集二氧化碳,顺利生产出了首批合格的碳酸氢铵产品。 这项名为氨法捕集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中试项目,通过氨法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吸收,每小时可处理烟道气1000立方米左右,烟道气中的二氧[阅读全文]
-
武汉科学家颠覆传统世界地图 已指导南北极科考
[内容预览]
| 2010/6/29 9:09:14传统的世界地图。 郝晓光编制的新地图南半球版,能直观地看到南北极,状似大公鸡的中国版图也保持着引吭高歌的形态。 上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以较大篇幅采用了郝晓光编制的新版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标志着郝晓光的新编世界地图及其影响开始走向世界。&n[阅读全文]
-
仿生农药将成未来农药市场主角
[内容预览]
| 2010/6/28 21:22:53随着非法使用甲胺磷的海南“毒豇豆事件”等与农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一时间农药成了众矢之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该领域的科学创新,这是上周五举行的一场高层农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的看法。 这场于福建宁德召开的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协同科学时报社《科学新闻》杂志等单位组织。会议认为,仿生农药代表未来农药研发的方向,是农药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在这次会议上[阅读全文]
-
中英有望在尖端技术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
[内容预览]
| 2010/6/28 20:51:05新华网上海6月28日电(记者周琳、王鹤)“中国出口企业正在逐渐走向产业链上层,中国政府引进技术的力度也在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英国尖端技术将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企业展开深层次合作。”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在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举办的英国尖端工程行业高端论坛上表示。 英国尖端工程行业顾问委员会主席马克·里奇韦介绍,由于[阅读全文]
-
上海世博园能从容度汛吗?探园区"雨污分流"系统
[内容预览]
| 2010/6/26 18:19:03新华网上海6月25日电(陆文军、陈烨)随着上海梅雨季节的到来,世博园区也开始面临排水方面的压力。上海不仅汛期长达4个月,而且雨量大,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屡受短时暴雨的侵袭。上海世博园排水系统究竟能否在今夏经受住考验? 据悉,上海世博园的排水系统堪称世界一流,不仅极大提高了世博园从容度汛 的能力,而且通过设[阅读全文]
-
我国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一批宝贵成果
[内容预览]
| 2010/6/25 8:33:54新华网上海6月24日电(记者 张建松)北极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我国开展的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丰富成果,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第一手数据。 1999年7月1日,我国开展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考察围绕着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对我国气候影响等科学目标,在为期71天的考察中,考[阅读全文]
-
复旦专家化腐朽为神奇 污染“元凶”变身新能源
[内容预览]
| 2010/6/24 9:10:28东方网记者孙晓菲6月24日报道:阻塞航道、发出恶臭、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顽固的绿潮污染频频爆发,严重威胁沿海渔业、旅游业发展。不过,复旦大学传来了一则好消息,该校专家将导致绿潮污染的“元凶”成功转化制成了新兴能源——生物质油,这一最新成果还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化学会能源领域权威期刊上。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造成海洋大型海藻浒苔绿潮频频爆发。怎样解决这一恼人的环境[阅读全文]
-
秘鲁发明家尝试“粉刷复原冰川”新方法
[内容预览]
| 2010/6/23 20:27:36在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偏僻角落,一条已经消失了的冰川正在缓慢但不容置疑地恢复其原先的颜色,但这不是因为下雪或者冰原再生,而是人工刷漆粉饰的结果。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这是一项复原安第斯冰川创新计划迈出的实验性第一步。 不过围绕该计划仍然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个愚蠢的想法,也有人觉得这是个简单却又不错的解决方案,至少值得一试。 这个主意是55岁的秘鲁发明家爱德华多·戈尔德(Eduar[阅读全文]
-
浙建首个海洋气象大型浮标增强近海气候监测能力
[内容预览]
| 2010/6/23 10:30:29新华社杭州6月22日电(屈凌燕、王敏)浙江省第一个海洋气象大型浮标项目21日通过验收,这个位于舟山群岛的大型海洋气象浮标将实现对近海气象的全天候观测,对于历来多台风等灾害天气的浙江省来说,它的建成将有进一步增强对近海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能力。 海洋气象浮标站是布设在海上,用于获取海洋气象水文观测资料的大型综合性观测设备,是探测海上气象灾害性天气的重要手段。 舟山海洋气象浮标站是浙[阅读全文]
-
虚拟技术可为环保服务
[内容预览]
| 2010/6/23 10:05:29我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少,人均环境容量低,人均生态足迹也排在世界平均之后,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今后在生产、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都要慎之又慎。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有关防治措施时,充分考虑环境现状,即在不增加环境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环境污染实验,为科学决策指明方向。根据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借鉴其他部门的做法,结合多年来的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网络技术,实现这一目标。 最早提出[阅读全文]
-
中国染色工业将告别水污染、高能耗
[内容预览]
| 2010/6/22 23:33:27天健网消息(见习记者 王煜)6月22日,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与工程化设备”和“散纤维及成衣制品无水染色”科技成果项目鉴定会在大连工业大学召开,由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为主任的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成果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化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郑来久教授向专家组介绍超临界CO2无水染色实验装置。&nb[阅读全文]
-
川西北高寒沙地防沙治沙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鉴定
[内容预览]
| 2010/6/22 9:47:372010年5月27日,受四川省科技厅委托,四川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川西北高寒沙地防沙治沙技术研究与示范——以若尔盖为例》课题进行了成果鉴定,项目成果并获得通过。该项目成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包括: 第一,川西北高寒地区的土地沙化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对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本课题在沙化成因[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