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首个无水印染技术问世 印染有望无污染
[内容预览]
| 2010/1/15 14:24:34记者今天获悉,国内首个“无水印花技术”日前在江阴雪豹精细化工研究所成功研发,新技术攻克了纤维织物热升华转移印花技术难题,节约热能且无废水排出,纺织印染行业有望进入无污染时代。 据了解,目前国内印染行业因产生的废水水量大、有机物浓度高且成分复杂,因而较难处理,印染废水污染水体的状况随着印染行业的发展有增无减,成水污染一大源头。[阅读全文]
-
中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绿色照明高端技术
[内容预览]
| 2010/1/14 11:06:55本报广州1月13日电 (杞人 朝胜)今天上午,中国大功率LED道路照明技术的领航者——深圳市阳光富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美知名新能源推广机构加拿大爱能森技术有限公司在广州广东大厦签订合作协议:爱能森以1000万美元入股,阳光富源以技术入股,在加拿大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每年向阳光富源采购示范产品和核心部件不低于500万美元。这是中国LED道路照明高端技术首次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市场。 深圳市[阅读全文]
-
首个太阳能聚光式热电技术引进签约
[内容预览]
| 2010/1/12 20:17:47国内首个太阳能聚光式热电项目技术引进签约仪式1月9日在北京举行,山东蓬莱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将从美国esolar公司引进塔式太阳能聚光热力发电技术,并成为该公司向中国市场供应此项技术的设备制造商。 国内第一座使用该项技术的太阳能热力混合示范电站将落户陕西省榆林市。按保守规划,未来10年,山东蓬莱电力将制造200万千瓦太阳能聚光热电机组设备。塔式太阳能聚光热电技术的引进,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空白。[阅读全文]
-
山东省科院选育耐盐植物 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
[内容预览]
| 2010/1/9 10:54:08新华网山东频道1月8日电(记者袁军宝)记者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获悉,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利用耐盐植物推动中澳可持续农业发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筛选出5种耐盐植物,并且已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300余亩示范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合理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地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据山东省科学院[阅读全文]
-
门头沟5年引进创新21项生态技术
[内容预览]
| 2010/1/8 14:36:19本报讯 (通讯员刘学 记者刘晓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对北京门头沟区评估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每年将为本市提供生态经济价值达25亿元的生态服务,比修复前增加7亿元。这是记者近日从北京市科委和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生态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介绍,5年来,门头沟在生态修复方面共引进和创新了21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示范修复治理6大类生态破坏类型1082亩,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培[阅读全文]
-
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20年产生12项大奖
[内容预览]
| 2010/1/5 10:07:18本报讯(田业胜 王怀民)作为主持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在12月30日召开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宣布,实验室20年产生国家大奖12项。 设在武汉大学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89年获批建立以来,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家队,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较完整的创新体系,在国民经济、国防[阅读全文]
-
蒙草:节水抗旱绿化城市
[内容预览]
| 2010/1/5 10:04:32节能减排身边事 在居民小区里、街道上、公园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营造了优美整洁的景观环境。但是,也许您不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化90%用的是进口草种,这种进口草坪是“耗水大户”,每平方米年消耗1—2吨水。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这种耗水草坪进行绿化,不仅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还造成了“花草与人抢水喝”的局面。 近日,在北京由当代经理人杂志、新领军者俱乐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上[阅读全文]
-
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
[内容预览]
| 2009/12/31 9:12:41本报讯(记者赵凤华 通讯员信永华)“只要安装一个塔式反应器,就可以固定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微藻全株化利用,制取生物油。”近日,一项可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的研究成果在山东科技大学问世,这项名为“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源塔式生物固碳与能源化关键技术中试研究”的成果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该成果可应用于二氧化碳减排、水体[阅读全文]
-
广西玉柴成功运行新一代低碳节能发动机
[内容预览]
| 2009/12/30 23:50:4612月28日,装配有玉柴研发的两级增压柴油发动机(YC6J350-40)在一辆宇通客车成功运行,这标志着玉柴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出升功率每升超过40千瓦的企业,也成为国内首家成功运行两级增压柴油发动机企业。 当天,玉柴还同时运行了另外一款两级增压柴油发动机(YC4FA185--40)。这两台柴油发动机升功率都超过40千瓦,装配客车后,每年比同比类型发动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吨,油耗减少5%,重量减少[阅读全文]
-
国内首个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建成
[内容预览]
| 2009/12/28 9:16:18本报福州12月27日电(王伯玱 陈晓记者谢开飞)“嗨!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夏令营……”在“小导游”热情的解说中,福建小鳔鮈、台湾缨口鳅等珍稀动植物的虚拟动画和音视频,把参观者带入了武夷山精彩神秘的生物世界里。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二期)验收会上获悉,福建省武夷山生物所联合该省科研单位,首次对武夷山“十年科考”及其后[阅读全文]
-
高科技不等于绿色建筑
[内容预览]
| 2009/12/25 15:56:25对于绿色建筑,很多人将注意力放在建造后期的设备安装上,往往忽略了前期的设计和规划。专家直言——高科技不等于绿色建筑。 “目前大多数绿色建筑只是高科技产品的堆砌,这些产品有没有被利用,利用情况如何,也没有人去管。”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在首届绿色城市中国行系列活动上说道。 这一系列活动12月21日在河北唐山拉开大幕。参会嘉宾不光来自政界、学界、研究院,招商地产、华润置地、万科北京、绿城中[阅读全文]
-
新疆科学家发现盐碱土吸碳能力超强
[内容预览]
| 2009/12/25 15:47:35本报乌鲁木齐12月24日电 在许多人眼里一无是处的盐碱土地,现在有了极大的用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经过5年连续监测,惊喜地发现,荒漠盐碱土不仅可以大量吸收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而且表现出的吸收能力远胜于植物。这是昨天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向记者透露的消息。 每年全世界的碳排放量极大,但吸收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却很有限。绿色植物、海水都具备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微生物也[阅读全文]
-
中国最大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落户东营
[内容预览]
| 2009/12/17 18:04:53中新社济南十二月十六日电 (孙洪滨) 笔者今天从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有关部门获悉,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套“燃煤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已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胜利油田胜利发电厂开工建设,预计二0一0年建成后每年可使胜利油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万多吨。 据了解,这套装置功能是将燃煤发电厂的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起来,经过提纯、液化后用于驱动地下的原油,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既减少碳排量,又可为油田获[阅读全文]
-
无锡研发成功城市垃圾自动分类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
[内容预览]
| 2009/12/16 22:39:59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和无锡市长江机电有限公司十二月十三日在京联合举办了(WST)城市生活垃圾水处理系统设备新闻发布会。无锡市长江机电有限公司杨志伟董事长介绍了该套系统设备的研制、应用和推广情况。 无锡市长江机电有限公司近年来耗巨资研制开发了城市生活垃圾水分类处理系统设备(简称WST),成为目前国内独家利用专利技术生产该系统的企业。WST设备是目前可以不设限大量自动分类垃圾的最[阅读全文]
-
让微生物吃掉餐厨垃圾
[内容预览]
| 2009/12/16 10:31:56通过微生物处理,餐厨垃圾经8小时的生化反应,将各种易造成有机公害废弃物分解成高养分有机肥…… 日前,天津科恩达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相对集中式餐厨垃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就地就近处理的先进方式,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餐厨垃圾,解决垃圾围城的难题,被国家采用进入项目储备库。 据介绍,目前餐厨垃圾处理采取大型集中处理站,这需要大量的运输工具,给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带来交通压力;另外就是运输途中易产生毒素,餐[阅读全文]
-
我国将发射"遥感卫星八号" 搭载首颗公益小卫星
[内容预览]
| 2009/12/14 8:50:46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我国将于近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择机发射“中国遥感卫星八号”。 同时还搭载发射的我国首颗公益小卫星“希望一号”,是为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提供服务的。 目前,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据新华社[阅读全文]
-
生态屋顶技术
[内容预览]
| 2009/12/11 16:46:37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生态建筑标准诞生——广东省建设厅于2008年6月3日发布公告,批准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编制的《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建筑构造》为广东省建筑标准设计(粤08J/216),这标志着我国建筑屋顶从传统的水泥砖块隔热向绿色生态隔热转变。 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这一创新技术,由广东玉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并成功运用于屋顶生态隔热,经专家论证和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无[阅读全文]
-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七号”
[内容预览]
| 2009/12/10 10:58:51新华社酒泉12月9日电(黄丛军)9日16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七号”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的“遥感卫星七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阅读全文]
-
亚洲最大太阳观测站明年云南建成 建设进展顺利
[内容预览]
| 2009/12/8 10:45:48中新社昆明十二月七日电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副台长刘忠今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亚洲最大太阳观测站——云南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将于明年在云南抚仙湖畔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太阳观测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望于二0一0年五月投入试观测。该观测站的目的在于利用射电、光学以及红外等多波段观测手段研究太阳磁场及其在太阳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太阳的物理模型,从而进行太阳活动预报。近年来,随着《二0一二》、《先知》等科幻[阅读全文]
-
2006-2010年中国安排百亿资金用于节能减排的科研
[内容预览]
| 2009/12/7 15:29:14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先生近日透露,2006至2010年期间,中国共安排1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技研发。当前,科学技术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万钢说:“近年来,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地推进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目前全国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像广东、湖[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