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过度捕猎食用 黄胸鹀13年“无危”变“极危”

    [内容预览]

    | 2017/12/7 14:28:15
    今年8月31日,被查获的一处黄胸鹀催肥窝点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一位曾经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黄胸鹀从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两三天只能抓到一两只,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为了出售的品相,贩鸟

    [阅读全文]

  • 森林退化加速苏门答腊虎灭绝

    [内容预览]

    | 2017/12/7 8:52:12
        本报讯 《自然—通讯》12月6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从2000年到2012年的森林退化和苏门答腊虎栖息地破碎化增加了老虎灭绝的风险。然而,在保存下来的森林中,老虎数量密集度有所增加,这表明人们需要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以避免老虎遭受物种灭绝之灾。 在建立保护区的工作上,确定濒危物种的分布和种群数量是关键。但是,在如何计数上的意见不统一让评测过程受到阻挠。美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在澜沧江流域发现淡水鱼类2个新纪录

    [内容预览]

    | 2017/12/5 16:10:38
          图为勒氏安彥鰍 昆明动物所供图   中新网昆明12月1日电 (记者 马骞)记者1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专家在澜沧江流域发现淡水鱼类2个新纪录。   安彦鳅属隶属于鲤形目,沙鳅科,共记录有效种7个,分布于泰国湄南河流域以及湄公河下游的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境内,中国尚未有记录。短鱼丹属隶属

    [阅读全文]

  • 农业部长江江豚科考队:南京以上江段江豚数量回升

    [内容预览]

    | 2017/12/5 16:09:33
    新华社南京12月2日电(记者邱冰清、王珏玢)记者2日从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获悉,11月10日出发的科考队经21天约2000公里的航行,于11月30日下午抵达江苏南京渔政码头。南京以上江段江豚考察中,共计观察到江豚138次321头次,结果高于2012年观测数量,与2006年观测结果相当。 这是农业部时隔5年后再次对长江江豚数量进行普查。科考队现场指挥、中科院水生所博士郝玉江介绍,在武汉

    [阅读全文]

  • 云南发现兽类新记录红鬣羚

    [内容预览]

    | 2017/12/5 16:08:06
    本报昆明12月3日电 (记者杨文明)日前,经多方专家鉴定,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泸水、贡山等地在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中,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我国境内大中型兽类物种新记录——红鬣羚。 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陈奕欣博士介绍,近年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过程中,多次拍摄到红鬣羚,但考虑到鬣羚属物种分类地位争议较多,且形态、毛色可能随地域、季节和年龄变异,在难以采集DNA样本的条件下需要长期

    [阅读全文]

  • 野生蝾螈走向灭绝

    [内容预览]

    | 2017/12/5 11:01:38
    蝾螈正从自然栖息地消失。图片来源:Brett Gundlock 上世纪90年代,当Luis Zambrano刚刚成为生物学家时,他心中想象的是自己在远离人类现代文明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某个隐秘角落寻找着新物种。但是在2003年,他发现自己却在墨西哥城霍奇米尔科区被污染的运河数着两栖动物的数量。 这个工作也有它的好处:Zambrano在离家很近的地方研究着墨西哥钝口螈——这是一种墨西哥标志性的甚

    [阅读全文]

  • 怒江流域发现多个淡水鱼新种

    [内容预览]

    | 2017/11/30 7:34:32
        科技日报讯 (赵汉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日前对外发布消息称,该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学科组在我国西南的怒江流域以及缅甸北部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现多个淡水鱼新种。     云南省保山市高黎贡山是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研究人员最初于2003年至2006年在高黎贡山怒江水系的两条溪流里采集到

    [阅读全文]

  • 大熊猫“八喜”“映雪”将同时放归大自然

    [内容预览]

    | 2017/11/20 10:23:59
    大熊猫“映雪”。 钟欣 摄 中新网成都11月18日电 (记者 安源)18日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大熊猫“八喜”、“映雪”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和天台山接受为期两年多的野化培训后,目前已顺利完成两个阶段的野化训练,预计将于2017年11月下旬正式放归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这将是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的两只大熊猫。 大熊猫“八喜”。 钟欣 摄 据了解,2017年11月9日,由国

    [阅读全文]

  •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520只

    [内容预览]

    | 2017/11/8 20:17:58
    这是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拍摄的大熊猫(9月23日摄)。 记者从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7年国际学术年会上获悉,截至10月6日,今年全球共繁育圈养大熊猫63仔,成活58仔,圈养种群规模达到520只。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这是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拍摄的今年新生的大熊猫宝宝(9月29日摄)。 记者从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7年国际

    [阅读全文]

  • 三江源地区现罕见白色马鹿

    [内容预览]

    | 2017/11/3 17:56:17
        日前,记者从青海省囊谦县政府获悉:该县生态管护员在巡山途中发现并拍摄到4只白色马鹿(如图,才仁丁增摄),这或为我国首次发现的野生白色型马鹿个体。   马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栖息地分布于四川、青海及西藏东北部等地。此次监测到的白色型个体马鹿属于川藏亚种,也叫白臀鹿。“依据照片判断,这4只马鹿眼睛颜色不是红色,可确定不是白化病,而是罕见的白色型个

    [阅读全文]

  • 专家建议美国应全面改变动物研究规则

    [内容预览]

    | 2017/10/30 16:35:18
    图片来源:ROBERT F. BUKATY/AP IMAGES 数年来,研究者和大学一直在抱怨美国研究用动物福利管理条例的混乱。例如,涉及兔子和大型哺乳动物的研究主要由美国农业部(USDA)进行监管,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研究,则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用不同的条例管理。 与此同时,许多私人资助的动物研究受到的监督相对较少。“这就像是一床用碎布拼成的床单。”美国医学学院协会(

    [阅读全文]

  • 似鹅鸟类或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

    [内容预览]

    | 2017/10/25 21:09:41
    加拿大潜鸟。图片来源:Keith Levit/Alamy Stock Photo 它们看起来像潜鸟,但叫声却像鹅一样,它们是一群现代鸟类的近亲,其中包括鸭子、鹅和鸡。Vegaviidae,这是一种新命名的水鸟,它们似乎在导致恐龙灭亡的大灭绝中生存了下来。 “尽管现在Vegaviidae已经灭绝了,但它们是第一个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鸟类群体。”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自然科学博物馆的Federico

    [阅读全文]

  • 水下的牵挂!农业部将再启长江江豚科考

    [内容预览]

    | 2017/10/25 21:08:14
    新华社武汉10月25日电(记者黄艳、余国庆)10月24日是第八个国际淡水豚日。作为我国唯一淡水豚类,长江江豚的保护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时隔五年,国家农业部将于11月再次启动对长江江豚的科考活动。 据悉,长江江豚是目前我国内陆水域存活的唯一水生哺乳动物,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整个长江流域里江豚种群数量1000头左右,种群状况极度濒危。 五年来,

    [阅读全文]

  • 追雪豹的人:它是离神最近的生物

    [内容预览]

    | 2017/10/23 12:09:36
        很少有人在野外见过雪豹。     这种被称作“雪山之王”的猫科豹属动物,平均活动海拔高度为3000—4500米。它喜欢沿着山脊线、峭壁或者山涧底部行走,其花色往往能和其所处环境完美融合,将自己隐蔽起来。     其实,雪豹似乎也并不怎么怕人,它只是不愿意和人靠得太近。在

    [阅读全文]

  • 大熊猫会遇上雪豹么

    [内容预览]

    | 2017/10/23 11:51:28
    新华社成都10月23日电(记者 吕庆福)10月20日,新华社刊发“四川卧龙野外监测获得大量珍稀野生动物资料”的报道,随后有不少网友表示担忧,并纷纷留言和询问,当大熊猫遇上雪豹会发生什么?对此,专家解释,虽然同处一个保护区,但是它们的栖息环境不同,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具有丰富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和雪豹研究实践经验的木江坪保护站站长施小刚、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邓生保护站科研人员程跃鸿介绍,卧龙地处成都

    [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繁育全球最美的蛇

    [内容预览]

    | 2017/9/5 14:40:29
    “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蛇——横斑锦蛇。锦蛇已经够漂亮了,没想到它比其他的锦蛇更漂亮。约100年前,它首次被发现。但近百年来,被发现的活体不超过30条。它非常神秘。不要说见到活体,连一张照片都非常珍贵。想繁育,难上加难。”9月2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丁利告诉澎湃新闻。     横斑锦蛇 本文图片和视频素材均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丁利课题组提供,并授权澎湃新闻使用

    [阅读全文]

  • 可可西里藏羚羊结束回迁 迁徙之谜至今未解

    [内容预览]

    | 2017/9/1 16:37:06
    新华社西宁9月1日电(记者白玛央措、李亚光)记者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据工作人员观测,在可可西里卓乃湖集中产崽的藏羚羊于近期结束回迁,已陆续返至原栖息地。 藏羚羊主要栖息在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每年5月底,它们都要从各地前往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产崽。到7月底,雌羊开始携幼崽返回原栖息地,往返迁徙行程可达600余公里。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科长

    [阅读全文]

  • 长白山珍稀生物屡遭“见光死” 保护者“宁可雪藏不愿示人”

    [内容预览]

    | 2017/8/29 20:43:07
    新华社长春8月29日电(记者郎秋红)“任何珍稀物种,没有栽培成功前我是不会说的,说了就灭绝了。越好的东西灭绝越快。”面对记者采访要求,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植物学家黄祥童态度温和、但语气坚决:“不能因为我一句话毁了一个物种。” 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但是前些年遭遇人为破坏严重,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比如岩高兰吧

    [阅读全文]

  • 九寨沟震区未发现野生大熊猫伤亡

    [内容预览]

    | 2017/8/24 20:37:55
    新华社成都8月24日电(记者吕庆福、周相吉)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二周后,来自四川林业部门的监测和调查表明,有340只野生大熊猫的九寨沟震区尚未发现野生大熊猫伤亡情况。 这是记者23日从四川省林业厅主持召开的“九寨沟7.0级地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灾后恢复重建专家座谈会”上获知的消息。 四川省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赖长鸿介绍说,九寨沟7.0级地震6度烈度范围内分布有11个自然保护区

    [阅读全文]

  • 2017年度鸟类摄影师大赛的获奖结果揭晓

    [内容预览]

    | 2017/8/23 9:52:29
        2017年度鸟类摄影师大赛的获奖结果19日揭晓,自然摄影师亚历杭德罗 普列托 罗贾斯(Alejandro Prieto Rojas)凭借在墨西哥拍摄的粉色火烈鸟喂食雏鸟的照片荣登总冠军宝座。他将获得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4.3万元)的奖金。

    [阅读全文]

2088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 4 5 6 7 8 9 10 1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