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增加近5倍
[内容预览]
| 2021/12/22 17:34:36本报记者吕望舒报道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日提供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调查时,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稳定在2780只,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比增加了近5倍。 据了解,保护区2020年度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从2020年3月持续开展至2021年2月,系统监测了水鸟、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分布等,全面调查了普氏原羚栖息地[阅读全文]
-
长江江苏段江豚种群呈逐步恢复态势
[内容预览]
| 2021/11/26 23:00:38新华社南京11月26日电(记者秦华江)近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发布环境DNA最新监测结果,今年以来,长江江苏段江豚检出率进一步上升,前三季度为45%,高于2020年的28.6%,其活动热点区域进一步扩大。 南京大学教授张效伟介绍,跟踪监测江豚等旗舰物种的活动热点区域,有助于科学开展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江豚检出率和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表明,长江江苏段稳定良好的水质为江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阅读全文]
-
椰子树的个头,400万年前就决定了
[内容预览]
| 2021/11/23 16:01:39绿矮椰子 受访者供图 椰子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油料和水果作物,有着丰富的性状表现,比如植株有高有矮、椰肉有多有少、椰壳有大有小……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椰子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待解。 近日,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上的一篇论文中,科研团队绘制了高、矮[阅读全文]
-
广东南岭发现“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
[内容预览]
| 2021/11/23 16:00:40中新网韶关11月23日电 (程景伟 林荫)据广东省林业局23日消息,首届南岭观鸟节暨嘉年华近日在广东南岭地区举行,参与观鸟竞赛的一支队伍在此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这也是南岭首次记录到此鸟种。 作为第三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分会场活动之一,首届南岭观鸟节暨嘉年华以“相约南岭,共享自然”为主题,开展观鸟竞赛、鸟类摄影展、看图/听音辨鸟及大咖分享会等,开展各种研学课程,打造一场自然生态森林[阅读全文]
-
西双版纳发现植物新种灰岩姜
[内容预览]
| 2021/11/18 16:49:13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石灰山森林里发现了一种顶生花序的姜属植物,经过文献查阅和标本比对之后,最终确认为姜属顶花组植物一新种,命名为灰岩姜。该新种的发现为中国姜属植物增加了一个新记录组。 西双版纳的石灰岩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9%,石灰岩森林是热带雨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难于被开垦种植经济作物而保留下来,同时也成为很多珍稀物种的避难所和基因库。[阅读全文]
-
一洞一新种:救救喀斯特洞穴生物
[内容预览]
| 2021/11/17 17:09:24拥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山水闻名于天下。当人们游览那些天然喀斯特洞穴时,可曾想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拥有着丰富、多样而独特的生物群落。 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 近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的评述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了学界关注。 黑暗中的独特生物群落 “我国拥有非常辽阔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孕育着大量的[阅读全文]
-
中国有野生东北虎豹种群吗?
[内容预览]
| 2021/11/16 16:24:39本报记者乔建华 中国有野生东北虎豹种群吗?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过去的100多年内,东北虎豹赖以生存的森林被大量砍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逐渐断裂,数千只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出现断崖式减少,东北豹则沦为极危物种。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由10多位核心成员组成的虎豹研究团队(以下简称虎豹团队),赴东北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围绕虎豹形成的食物链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阅读全文]
-
当野生动物“打卡”大学校园
[内容预览]
| 2021/11/15 20:33:02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吃早餐的小白狐 陈华文供图 野猪一家三口在华中科技大学游玩。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 武大网红狐狸珞珞与狗在雪地上追逐。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微 飞到云南大学教学楼的“学霸孔雀” 图片来源:云南大学官微 野鸭在青岛大学千剑湖安居。 图片来源:青岛大学官微 11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陈华文将在校园中拍到[阅读全文]
-
青海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3种鸟类
[内容预览]
| 2021/11/14 17:02:00中新网西宁11月14日电 (记者 李江宁)14日,记者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了解到,今年以来,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监测记录鸟类61种,隶属14目29科,较2020年调查新增加3种,分别为普通翠鸟、普通雨燕、华西柳莺。截至目前,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125种,隶属17目39科。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市隆宝镇境内,保护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该保护区地处三[阅读全文]
-
如何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内容预览]
| 2021/11/3 20:33:45贺震 随着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如城市绿地、公园面积的增加,城市绿化的推进、口袋公园的增多、城市小型湖泊的生态修复,以及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趋拉近,这为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市民”创造了条件。 于是,“城市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它们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成为城市居民的新邻居。白天,他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中;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阅读全文]
-
科研人员在西双版纳发现一树蛙 刷新蛙类栖息最高纪录
[内容预览]
| 2021/10/28 21:16:37中新网昆明10月28日电 (董金龙 邓云)记者28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研究人员在当地一望天树高处发现一只黑蹼树蛙,停留高度达57米,刷新了关于蛙类栖息的最高纪录。 据悉,此前关于蛙类栖息的最高纪录是在威斯康星州北美乔松20.5米高树干上发现的灰树蛙。2019年5月,研究人员在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勐腊片区的一株高62米高的望天树冠层叶片[阅读全文]
-
再野化,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新理念
[内容预览]
| 2021/10/25 21:23:41在人类影响不断增强的人类世,地球上的荒野地快速消失,荒野价值及其稀有性愈加凸显。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荒野消失的历史。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连通性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今,我们到达了临界值,如果无法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曲线,生态危机将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再野化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为应对生态危机,荒野保护行动在全[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好 “大王”频现身
[内容预览]
| 2021/10/21 15:47:05本报见习记者 李明哲 “老虎进村了!”4月23日,一声虎啸打破了黑龙江省鸡西市临湖村往日的宁静。经过紧张的麻醉抓捕和救护后,这只东北虎被送至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进一步隔离观察。如今,闯入村庄的东北虎已重新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游走在山林之中,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野生东北虎的栖息地,人虎相遇的事情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不断显现,如何进一步保护野生东北虎?如何实现人[阅读全文]
-
极小种群物种如何“绝处逢生”?
[内容预览]
| 2021/10/14 20:24:24本报记者 周亚楠 近年来,云南蓝果树种群数量从仅存8株恢复到上千株,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约3000只,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绿孔雀、黑颈鹤等多种极小种群动物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过去十年,云南共有近百种极小种群动植物摆脱了灭绝的厄运。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新闻中心云采访间,“国家林草局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阅读全文]
-
巡山高黎贡:大山里有我的快乐
[内容预览]
| 2021/10/13 21:14:39本报记者 刘良伟 蒋朝晖 见习记者 陈克瑶 “作为2011年才被发现的世界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刚发现时的一群100只左右上升到现在掌握的两群250只左右。”近日从云南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记者日前跟随COP15 “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山”——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姚家坪,探寻大山中的黑色精灵——怒江金丝猴的生存状况,[阅读全文]
-
中国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内容预览]
| 2021/10/9 14:52:57中新社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措施,中国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说,中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阅读全文]
-
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
[内容预览]
| 2021/9/30 22:29:10图为独龙江羚牛。 王斌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昆明报道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意见进一步做好全省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统一监管,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持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深[阅读全文]
-
为生命繁衍开启绿色通道
[内容预览]
| 2021/9/30 22:22:42成千上万尾湟鱼逆流而上,在河流湍急的水势下,一边游一边产卵,一段不寻常的生命之旅随之开启。 不久前,记者在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泉乡,目睹了 “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湟鱼洄游奇观。 能够在3300米海拔的青海湖生存的大型野生经济鱼类只有一种,那就是湟鱼。湟鱼,学名青海湖祼鲤,生活在中国内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中,作为青海湖中唯一大型野生经济鱼类,祼鲤占据着“水—鱼—鸟—草地”[阅读全文]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案例” 获多国生态专家点赞
[内容预览]
| 2021/9/26 11:27:52据新华社电 从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到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的北移经历……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在法国马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多位与会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中国贡献”点赞,并认为一些“中国案例”堪称典范,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一,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阅读全文]
-
在城市中为野生动物生存留下一席之地
[内容预览]
| 2021/8/11 19:54:23◆贺震 近年来,在城市范围不断扩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绿地、公园面积逐渐增加,城市小型湖泊生态逐渐修复,使得越来越多的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了城市里的新“市民”。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城市栖息,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之外,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白天,它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中;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它们则开始三五成群地出来活动、觅食。对[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