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如何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内容预览]

    | 2021/11/3 20:33:45
    贺震 随着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如城市绿地、公园面积的增加,城市绿化的推进、口袋公园的增多、城市小型湖泊的生态修复,以及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趋拉近,这为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市民”创造了条件。 于是,“城市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它们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成为城市居民的新邻居。白天,他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中;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

    [阅读全文]

  • 科研人员在西双版纳发现一树蛙 刷新蛙类栖息最高纪录

    [内容预览]

    | 2021/10/28 21:16:37
    中新网昆明10月28日电 (董金龙 邓云)记者28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研究人员在当地一望天树高处发现一只黑蹼树蛙,停留高度达57米,刷新了关于蛙类栖息的最高纪录。 据悉,此前关于蛙类栖息的最高纪录是在威斯康星州北美乔松20.5米高树干上发现的灰树蛙。2019年5月,研究人员在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保护区勐腊片区的一株高62米高的望天树冠层叶片

    [阅读全文]

  • 再野化,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新理念

    [内容预览]

    | 2021/10/25 21:23:41
    在人类影响不断增强的人类世,地球上的荒野地快速消失,荒野价值及其稀有性愈加凸显。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荒野消失的历史。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连通性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今,我们到达了临界值,如果无法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曲线,生态危机将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再野化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为应对生态危机,荒野保护行动在全

    [阅读全文]

  • 生态环境好 “大王”频现身

    [内容预览]

    | 2021/10/21 15:47:05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明哲 “老虎进村了!”4月23日,一声虎啸打破了黑龙江省鸡西市临湖村往日的宁静。经过紧张的麻醉抓捕和救护后,这只东北虎被送至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进一步隔离观察。如今,闯入村庄的东北虎已重新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游走在山林之中,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野生东北虎的栖息地,人虎相遇的事情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不断显现,如何进一步保护野生东北虎?如何实现人

    [阅读全文]

  • 极小种群物种如何“绝处逢生”?

    [内容预览]

    | 2021/10/14 20:24:24
    本报记者 周亚楠 近年来,云南蓝果树种群数量从仅存8株恢复到上千株,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约3000只,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绿孔雀、黑颈鹤等多种极小种群动物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过去十年,云南共有近百种极小种群动植物摆脱了灭绝的厄运。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新闻中心云采访间,“国家林草局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

    [阅读全文]

  • 巡山高黎贡:大山里有我的快乐

    [内容预览]

    | 2021/10/13 21:14:39
    本报记者 刘良伟 蒋朝晖 见习记者 陈克瑶 “作为2011年才被发现的世界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刚发现时的一群100只左右上升到现在掌握的两群250只左右。”近日从云南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记者日前跟随COP15 “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山”——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姚家坪,探寻大山中的黑色精灵——怒江金丝猴的生存状况,

    [阅读全文]

  • 中国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内容预览]

    | 2021/10/9 14:52:57
    中新社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措施,中国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说,中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

    [阅读全文]

  • 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

    [内容预览]

    | 2021/9/30 22:29:10
    图为独龙江羚牛。 王斌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昆明报道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意见进一步做好全省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统一监管,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持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深

    [阅读全文]

  • 为生命繁衍开启绿色通道

    [内容预览]

    | 2021/9/30 22:22:42
    成千上万尾湟鱼逆流而上,在河流湍急的水势下,一边游一边产卵,一段不寻常的生命之旅随之开启。 不久前,记者在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泉乡,目睹了 “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湟鱼洄游奇观。 能够在3300米海拔的青海湖生存的大型野生经济鱼类只有一种,那就是湟鱼。湟鱼,学名青海湖祼鲤,生活在中国内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中,作为青海湖中唯一大型野生经济鱼类,祼鲤占据着“水—鱼—鸟—草地”

    [阅读全文]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案例” 获多国生态专家点赞

    [内容预览]

    | 2021/9/26 11:27:52
    据新华社电 从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到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的北移经历……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在法国马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多位与会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中国贡献”点赞,并认为一些“中国案例”堪称典范,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一,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

    [阅读全文]

  • 在城市中为野生动物生存留下一席之地

    [内容预览]

    | 2021/8/11 19:54:23
    ◆贺震 近年来,在城市范围不断扩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绿地、公园面积逐渐增加,城市小型湖泊生态逐渐修复,使得越来越多的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了城市里的新“市民”。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城市栖息,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之外,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白天,它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中;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它们则开始三五成群地出来活动、觅食。对

    [阅读全文]

  • “曾经离开的野生动物又回来了”

    [内容预览]

    | 2021/7/29 14:50:02
    本报见习记者于天昊 贵州,山脉众多,河网纵横。地上,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多种生态系统,地下,则是一片岩溶世界。这片神奇的土地,也是许多动植物栖身的乐园。黔金丝猴、黑叶猴、银杉、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等特有动植物,成为贵州“名片”。 在近日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热议的话题。保护工作向“黔”看,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哪些“法宝”? 顶层设计为生物构筑安馨家园 国家二

    [阅读全文]

  • 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协作交流

    [内容预览]

    | 2021/7/29 14:48:06
    本报记者陈媛媛 “制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所有国家要参与其中,共同发力。”在近日召开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与司法典型案例》新书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吁。 野生动物领域的执法和司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国际交流机制。因此,近年来,加强中国和国际社会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司法和执法经验交流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提高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执法和司法水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打击破坏野生动

    [阅读全文]

  • 让濒临灭绝的高原鱼种乘上“诺亚方舟”

    [内容预览]

    | 2021/7/22 16:20:09
    杨君兴团队致力于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从高原特有鱼类保育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目前他们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完成了48种土著鱼类全流程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的研发,增殖放流土著鱼类11种共300余万尾。 高原特有鱼类物种资源,对我国生态研究以及未来淡水渔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如何保护好这一资源? 7月16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高原鱼类实验室)了解到

    [阅读全文]

  •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内容预览]

    | 2021/7/9 9:44:32
    本报记者刘晓星 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出现在祁连山保护区到三只棕颈犀鸟现身于云南盈江县的山林,从东北虎进村到云南亚洲象北迁,这些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7月7日国新办举办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说,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野

    [阅读全文]

  • 国际最新研究:森林严重砍伐威胁巨鹰物种生存

    [内容预览]

    | 2021/7/1 16:52:44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研究论文称,在亚马孙遭受严重砍伐的森林地区,世界最大的鹰科物种之一的角雕难以喂饱后代,生存面临威胁。 论文通讯作者、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埃弗顿·米兰达(Everton Miranda)和同事研究发现,角雕的生存依赖林冠中栖居的特定猎物,包括树懒和猴。在砍伐严重的地区,林冠生物有限,小雕陷入饥饿

    [阅读全文]

  • 黑龙江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 守护丹顶鹤美丽家园

    [内容预览]

    | 2021/6/24 22:16:29
    本报讯 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丹顶鹤等众多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分布着丹顶鹤400多只,占世界丹顶鹤数量的1/5。 据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扎龙湿地也曾遇到严重缺水、温地萎缩退化趋势加剧等情况,大大影响了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繁殖栖息。自从扎龙湿地被列入中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开展。 如今,扎

    [阅读全文]

  • 在呵护中一路北上的大象,讲述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内容预览]

    | 2021/6/15 10:39:10
    秦超 近日,云南“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北上远足500公里,从森林游荡到乡村,又从乡村逛到城市,一路吃喝无忧,半路上还生了一头小小象。连日来,北上象群引发了全民“云吸象”。据报道,从大象出发开始,云南当地便全程布防,出动大批警力,调配数十辆卡车,用无人机、夜间红外等科技手段,24小时监控,实时回传象群动态,通过食物诱导等方式,引导象群的行进路线。沿路农民、市民主动避让,有的还为象群送来菠萝等食物

    [阅读全文]

  • 印下动物足迹 让植物重归自然

    [内容预览]

    | 2021/6/9 21:45:21
    本报记者 王小玲 近日,一则关于大熊猫的新闻报道,把大家的视线聚焦在了位于四川洪雅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视频中,一只成年大熊猫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出现在同一地点,疑似在做求偶标记。 近几年,这样的新闻故事时有发生。在四川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占全省幅员面积近20%以上的保护地和占全省面积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较好保护。

    [阅读全文]

  • 共生,人与动物面临的新课题

    [内容预览]

    | 2021/3/26 8:13:00
    本报记者王琳琳 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常有人用“钢筋水泥的丛林”来形容我们生活的空间。但是,城市里并非只有人类的忙忙碌碌,也有不少野生精灵与我们共享着城市空间。 它们可能在不易观察到的高层大厦的楼顶上、城市立交桥的缝隙中、大型城市雕塑的孔洞里、受到保护的古建筑中,也可能隐身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校园以及住宅小区…… 一方面,这得益于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湿地、森林

    [阅读全文]

208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