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中国发现世界最小陆生蜗牛:只有针眼1/10

    [内容预览]

    | 2015/10/4 0:08:29
    蜗牛(资料图片)  英媒称,中国的广西省发现了一些微型蜗牛。它们大约只有针眼的十分之一大。  据英国《卫报》网站9月28日报道称,它们的壳只有0.86毫米高。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陆生蜗牛。  报道称,这些蜗牛肉眼可见,但很难认出来。有关研究发表在《生物钥匙》杂志上。  该研究作者之一、日本信州大学科学家巴尔纳·帕尔-格尔格利说,找到这些“真正小型”的蜗牛,他感到很兴奋。  研究人员

    [阅读全文]

  • 全球森林消失速度变缓 前景仍不容乐观

    [内容预览]

    | 2015/9/22 19:15:11
    图释:津巴布韦北部马纳波尔斯生物保护区内,大羚羊、黑斑羚和狒狒正在干涸的河床上觅食(摄影:Vince O’Sullivan)据环境新闻服务网(ENS)报道,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近日发布《2015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称,过去25年来森林消失速度已减缓超过一半,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农业扩张,全球森林面积仍在持续萎缩。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林业大会上,粮农组织总干事乔斯·格拉齐亚诺(Jo

    [阅读全文]

  • 气候变暖又一坏消息:北极蚊子增多 驯鹿遭殃

    [内容预览]

    | 2015/9/20 23:18:40
    中新网9月16日电 据外媒报道,北极气温上升,对北极熊这类栖息在北极的生物可能是坏消息,但对这里随着气候变暖大量孳生的蚊子来说却是“利好消息”。  据报道,科学家日前指出,气温上升让北极的蚊子更快速生长、更快脱离蛹的阶段,数量因此大幅增长,给生活在那里的北美驯鹿带来威胁。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说明了气候变化复杂、偶尔意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在北极圈这类对变化敏感的区域。  北极蚊子从春季苔原上融

    [阅读全文]

  • 新研究揭示北太平洋生态变化原因

    [内容预览]

    | 2015/9/4 16:21:24
    新华网伦敦9月2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对北太平洋在上世纪出现的两次较大范围生态变化给出了新解释。研究人员认为这两次影响深远的变化与这一区域海面温度的持续波动相关。  数据显示,在1977年和1989年,北太平洋分别出现了两次广泛的生态变化,海洋中浮游生物和鱼群种类的数量及分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直接影响了该区域的渔业生产。但科学界对这两次生态变化的原因都没有一个确切

    [阅读全文]

  • 超强厄尔尼诺致三大飓风齐聚太平洋上空

    [内容预览]

    | 2015/9/3 23:07:40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美国宇航局首次观测到三大飓风齐聚太平洋上空时的宏大场景。“基洛”、“伊格纳西奥”和“希梅纳”三大飓风不约而同途经太平洋,并在洋面上空会面,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本周在飞越从墨西哥到夏威夷的太平洋上空时也观测到了这一景象。气象专家认为,此次三大飓风同时出现在太平洋上空,很可能是由于今年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这是3级或以上标准的三大飓风首次被

    [阅读全文]

  • 归去来兮,圆梦之麋

    [内容预览]

    | 2015/8/24 17:36:14
       本报记者 赵广立  今年的8月24日,是麋鹿回家30周年的日子。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郭耕心中,这一天也是麋鹿的“生日”。  郭耕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在位于北京大兴区的麋鹿苑,郭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年也是麋鹿科学发现150周年,而科学发现的地点(即麋鹿“模式种产地”)就是北京南海子。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麋鹿这个物种得到了真正的拯救,其失而复得的经历举世瞩目

    [阅读全文]

  • 别让生态保护再迷路 写在麋鹿还家三十年之际

    [内容预览]

    | 2015/8/24 17:34:25
    别让生态保护再“迷路”——写在麋鹿还家三十年之际本报记者 刘 莉30年前的1985年8月24日,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航班降落在北京,看着一个个运输箱被吊装上卡车,走下飞机的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玛雅·博依德和很多在机场等候的中国动物学家一样激动。运输箱中是22只中国特有野生动物——麋鹿。这些在英国出生的麋鹿踏上中国土地时,这一物种在中国大地上已灭绝了近一个世纪。为迎接麋鹿回家而建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新物种狼使犬科家族成员增至36个

    [内容预览]

    | 2015/8/4 18:37:28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DNA分析报告显示,非洲“金豺”实际上是一种新物种狼,从而使犬科物种数量从35增至36个。科学家经常发现一些新物种,但是一些物种存在认识误解,未揭晓其真实身份。《当代生物学》杂志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科学家通过重新检查分析非洲金豺DNA,证实它不仅是与欧洲金豺进化分离物种,而且是一支新物种狼。该项研究报告负责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生物学家克劳斯-彼特-科普弗利

    [阅读全文]

  • 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

    [内容预览]

    | 2015/7/23 18:07:51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豆雁齐飞(资料照片)。  自2002年起,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引注黄河水改良退化湿地35万亩,新增芦苇湿地17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鸟类由2000年的283种增加到目前的368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新华社发  这是7月22日拍摄的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白天鹅等候鸟在山东黄河三

    [阅读全文]

  • 报告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阻碍海洋社会可持续发展

    [内容预览]

    | 2015/7/12 18:07:41
    中国网7月10日讯 7月10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No.1(2015)》发布会在北京与长沙两地同时举行。我国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几乎从一开始就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相伴相随,沿岸工程的密集建设使得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呈现集中化,规模化;围海造田需求不断增长,近岸开发过度,海岸侵蚀严

    [阅读全文]

  • 全球升温影响海洋 生态系统处于垂危状态

    [内容预览]

    | 2015/7/4 23:16:28
    科学家预测称,受全球气温升高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恶化。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地球海洋处于“垂死状态”,海洋生命已时日不多,这是由于全球气候转暖所导致的。研究人员在两种情景下对比分析地球海洋的命运,一种情景是往常模型,另一种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往常模型下,2100年海洋生态系统将出现实际的不可逆转影响,例如:渔场。甚至在减少二氧化

    [阅读全文]

  • 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内容预览]

    | 2015/6/30 19:00:44
    201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京召开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本刊记者  叶晓婷  中国仅于1976 年和1987年,在云南和吉林各采集到一具赤颈鹤标本,此后30余年再无记录,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属于“区域灭绝”一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5月22日是联合国定的“国际生物

    [阅读全文]

  • 14个物种被列为极度濒危

    [内容预览]

    | 2015/6/24 16:04:21
    这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显示,很多物种正处于衰退中,但灭绝级别中并未增加新物种。 即便如此,全球进入另一个物种大灭绝时期的证据正在增加。目前,IUCN拥有关于近8万种动物和植物的信息,其中约2.3万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在最近的更新中,14个物种被移入极度濒危(可能灭绝)级别,包括一种海地生长的树和10种马达加斯加岛特有兰花。负责IUCN红色名录的Craig H

    [阅读全文]

  • 人类或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内容预览]

    | 2015/6/24 16:00:58
    史德拉海牛——很多科学家听到这个名字都如雷贯耳。1741年探险家维塔斯·白令率领的科考团队在白令岛附近首次发现这种海洋哺乳动物。然而,仅仅27年后,这一物种永久地消失了。不幸的是,在几个世纪以来消失的脊椎动物中,史德拉海牛可能只是上千分之一。近日,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比正常情况快114倍,人类或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114倍,这个数字很保守快114倍

    [阅读全文]

  • 海南海洋环境公报: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亚健康状态

    [内容预览]

    | 2015/6/8 22:03:02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8日发布的《2014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简称《公报》)显示,去年该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沿海部分岸段海岸侵蚀程度较为严重,西沙群岛珊瑚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公报》称,2014年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春夏秋季水质大部分符合或优于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铅。12个重点监测的港湾中优于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比例超过99%。三沙海域海水水质总

    [阅读全文]

  • 中国渤海生态环境改善

    [内容预览]

    | 2015/6/8 21:58:16
    新华网青岛6月8日电(记者张旭东)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面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渤海,中国在环渤海沿岸试点“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力促这个海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201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面积比2013年减少10%,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较2013年大幅减少,渤海海水环境质量未达到海洋功能区水质要

    [阅读全文]

  • 过度捕捞将欧洲鱼类推向灭亡

    [内容预览]

    | 2015/6/8 21:53:00
    在地中海,大青鲨屡屡被人们捕获。图片来源:Mark Conlin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发布的一项报告,欧洲水域中90多种海洋鱼类正受到灭绝威胁。鲨鱼、鳐鱼和其他软骨鱼类处于最危险的境地,约有40%面临着灭绝。该报告警告说,主要的威胁是过度捕捞。欧洲的海洋渔业在全球属最高产之列,支撑着欧盟540万人的生计,并且每年产生近5000亿欧元的总附加值。不幸的是,当地渔业正受到污染、海岸开发、海上石油和天

    [阅读全文]

  • 鹦嘴鱼用粪便筑岛

    [内容预览]

    | 2015/6/3 18:22:35
    马尔代夫由印度洋中将近1200个珊瑚岛屿构成,这些岛屿有着被祖母绿和蓝宝石一般的海水环绕着的令人艳羡的白色沙滩。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岛屿的存在可能得益于鹦嘴鱼。或者更加具体的说:是鹦嘴鱼的粪便。如果你曾下潜到一个珊瑚礁附近,可能会看到色彩斑斓的鹦嘴鱼——它们的名字来自于其尖锐的像鸟喙一样的牙齿。或许你曾听说过,鹦嘴鱼以礁石的珊瑚骨骼为食,当它们搜寻食物的时候,会咬掉坚硬珊瑚的微小碎片。“当珊瑚碎

    [阅读全文]

  • 古巴海域成珊瑚礁研究新圣地

    [内容预览]

    | 2015/6/2 23:02:35
    麋角珊瑚已经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绝迹。图片来源:KIP EVANS/ALAMY上个月,Amy Apprill经过30分钟飞行,从美国迈哈密到达古巴哈瓦那。她携带了17件行李,塞满了水过滤泵、水下摄像机、海洋酸性探测仪和液态氮。为了在古巴开展工作,这位来自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必须自己携带所有东西。她还自带经费,以便在哈瓦那购买柴油燃料和租赁研究船只。Apprill希望,这些麻

    [阅读全文]

  • 2014年度十大新物种发布

    [内容预览]

    | 2015/5/26 16:53:09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科学家日前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新物种。“来自地狱的鸡”、一种看上去像土豆的寄生性植物和一条能产生看上去像海洋中的麦田怪圈的河豚鱼,从去年发现的约1.8万个物种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前十名。据了解,一个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协调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委员会每年都会发布这份榜单,以试图激发人们对地球物种持续探索的兴趣。(徐徐) 更多阅读 

    [阅读全文]

235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