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研究表明水质污染致野生中华鲟畸形和性别失调

    [内容预览]

    | 2015/4/12 4:07:20
    中新社宜昌4月11日电(记者 郭晓莹)记者11日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获悉,“国宝”中华鲟野生种群目前正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而难以繁殖。有研究表明,长江水体污染导致中华鲟幼鱼畸形和性别失调,使其自然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2014年11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对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展开了

    [阅读全文]

  • 数千条金鱼入侵美国湖泊 破坏生态平衡

    [内容预览]

    | 2015/4/8 17:55:36
    金鱼是一种常见的宠物,为许多人所喜爱。可是当你看到自然环境下的湖泊被数千条金鱼所占据,会有什么想法?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生了这不寻常的一幕。特勒湖(Lake Teller)近日被3000条到4000条金鱼入侵,工作人员表示这可能是有人在两三年前向湖里投放了宠物金鱼引起的。(视频截图)金鱼不是科罗拉多州的原有物种,会对当地水环境造成破坏。(视频截图)湖泊中的原有鱼类的生存被金鱼所威胁。(视频截图) 

    [阅读全文]

  • 专家预测:非洲象可能在几十年内野外灭绝

    [内容预览]

    | 2015/3/30 22:40:14
    图释:一头生活在肯尼亚奥约吉收养所(Ol Jogi sanctuary)的公象。据野生动物专家预测,非洲象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在野外灭绝。据英国《卫报》报道,近日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市召开的保护非洲象峰会上,专家们发出警告:由于偷猎象牙的猖獗行为,非洲象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有可能导致这一物种在未来几十年内野外灭绝。出席会议的部分专家表示,如果盗猎趋势持续,在我们有生之年——即未来10到20年——这一物种

    [阅读全文]

  • 南极冰架逐步消失 加速大陆冰川沉入海洋

    [内容预览]

    | 2015/3/30 19:14:05
    南极冰川融化带来诸多挑战。(自盖蒂图片社)据《新科学人》杂志报道,南极的情况十分糟糕。南极冰盖的边缘,或者说冰架(陆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部分)的上下都在融化,正迅速消失在海洋中,速度远超人们过去的预测。过去二十年,一些冰架的面积缩减了18%,而且过程在不断加快,融化最快的部分有可能在100年内彻底消失。在这一过程中,南极陆地之上的冰盖,将会加速沉降进入海洋中,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海平面上升。美国加州大

    [阅读全文]

  • 伊犁鼠兔时隔再现中国 比大熊猫稀有

    [内容预览]

    | 2015/3/26 15:14:12
        中国日报网3月25日电(刘宇)据英国《每日邮报》24日报道,时隔20年,一种天然萌物2014年夏天再次在中国现身,它就是外貌神似“泰迪熊”的伊犁鼠兔。据悉,这种动物比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要稀有。伊犁鼠兔仅存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目前其生活领地正在面临威胁,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伊犁鼠兔是一种体型娇小的山地哺乳动物,约20厘米长,长有大大的耳朵,是

    [阅读全文]

  • 澳大堡礁保护计划遭冷遇

    [内容预览]

    | 2015/3/25 16:21:09
    图片来源:DEBRA JAMES/SHUTTERSTOCK澳大利亚政府近日公开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大堡礁(GBR)保护计划。但科学家并未被打动。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主任Terry Hughes表示,这很令人失望。他表示,该计划“事实上忽略了气候变化”。多来年,科学家一直关注珊瑚礁退化问题。尽管有344400平方公里珊瑚礁作为大堡礁海洋公园受到保护,但研究人员在2012年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阅读全文]

  • 中国发现地球最古老原始动物化石

    [内容预览]

    | 2015/3/23 18:21:00
     这是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课题组提供的“贵州始杯海绵”模式标本图片。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衔的课题组3月9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说,他们在中国贵州省“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枚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虽然体积只有2到3立方毫米,但其历史已达6亿年,它被命名为“贵州始杯海绵”。这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且可信的原始动物实体化石。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

    [阅读全文]

  • 为避免进入濒危名录 澳加大力度保护大堡礁

    [内容预览]

    | 2015/3/22 3:30:14
    澳大利亚大克佩尔岛大堡礁的珊瑚丛。(自路透社)澳大利亚于近日对禁止向大堡礁倾倒疏浚土的提案做出了具体解释,似乎在逐步加大对这一世界最大暗礁的保护力度,防止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大堡礁海域在198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据路透社消息,目前大堡礁中的珊瑚已遭受严重侵害,儒艮和大型绿甲海龟等部分物种濒临灭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今年6月就是否将大堡礁列

    [阅读全文]

  • 如何说服人们相信全球变暖

    [内容预览]

    | 2015/3/22 2:19:19
    众所周知,人们在全球变暖这一议题上仍存在许多分歧。例如在英国,自由派人士倾向于认为“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是个问题”,而保守派则认为“不是”。对于这类两极分化的议题,要说服任何一方改变固有观念、离开其文化阵营都是个挑战。据英国《卫报》报道,通过传播科学界专家共识和科普地球工程学可能有助于消除这一分歧。“传播共识”是第一种建议的方法 ——告诉人们人为原因导致全球变暖已经达成97%的专家共识。公众往往严重

    [阅读全文]

  • 饥饿昆虫或使森林碳汇能力减半

    [内容预览]

    | 2015/3/5 11:33:48
    大口咀嚼的昆虫也许会使预期的林地碳汇能力的增加减半。二氧化碳促进树木生长,因此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未来几十年中森林面积有望大幅增加。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提升,反过来应当会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一种便捷的天然碳汇。此前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树木光合作用的速率提高约50%。不过,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虫子会大幅降低这种能力。“为应对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昆虫可能会发生改变,限制或危及森

    [阅读全文]

  • 越吃越多 罗非鱼占领全球

    [内容预览]

    | 2015/3/3 12:15:20
     这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为拉动多国经济发展、改善民众营养结构而无怨无悔地贡献生命;这是一种舐犊情深的鱼,为呵护下一代甚至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程度;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鱼,强势到让远亲近邻难有立足之地。它把诱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负面影响集于一身,它就是餐桌上备受青睐的罗非鱼。殊不知,这种鲜嫩可口的盘中美食,正是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广泛分布于现在的塞

    [阅读全文]

  • 深海洋流终结冰河世纪?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内容预览]

    | 2015/3/1 22:22:06
    从深海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可能使冰河时代末期的冰川(像照片展示的冰川)融化。  科学家研究了石化浮游生物贝壳内的同位素水平。这些浮游生物类似于照片展示的泡抱球虫(Globigerina bulloides)。  这张图表展示了冰河时代(蓝点)到冰河时代末期(红点)间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EEP代表赤道太平洋,SA是南大西洋。实线表示有关世界海洋二氧化碳水平的各种现代数据。  这张照片展示了获得芯样的世界

    [阅读全文]

  • 新西兰海滩198头鲸鱼搁浅 已有50头死亡

    [内容预览]

    | 2015/2/15 15:00:23
     据每日邮报2月13日报道,当地时间12日,新西兰一处海滩出现近200头巨头鲸搁浅的事故,当地保护动物官员表示,已经有50头鲸鱼死亡。报道称,鲸鱼搁浅的位置在新西兰南岛的送别角,这里每年都有很多鲸鱼搁浅。救援人员正在对这198头鲸鱼进行施救,帮助它们回到大海。新西兰当局称,目前有140名志愿者在黄金湾施救,但帮助搁浅鲸鱼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当局还称,如果在13日晚些时候没有完成救助的话

    [阅读全文]

  • 走进罗布泊:生态意识在提高 野骆驼多起来了

    [内容预览]

    | 2015/2/14 9:51:01
    野双峰驼(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野骆驼能适应极端荒漠的生存环境,是陆地上唯一能靠喝咸水生存的动物。在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在其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双峰驼,存世量比大熊猫还少。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野双峰驼约500头,比数量最少时增加了近20%。  “去年两次大的野外巡护监测,我们共观察或遇见了125头野骆驼,其他野生动物遇见率也逐年上升,这说明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治理促进了野

    [阅读全文]

  • 狗狗也能追踪濒危动物

    [内容预览]

    | 2015/2/12 13:36:38
     一些狗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吃牛排、玩着吱吱响的玩具以及追逐邮差。而另一些狗却需要整天嗅粪便。美国华盛顿大学犬类动物保护项目就训练小狗依靠其敏锐的嗅觉,辨别和搜寻濒危物种。有媒体报道称,该项目已经教给一些最熟练的“狗助手”分辨12种不同的粪便组合物,这些被追踪的动物包括美洲蜥蜴和密歇根狼獾等。一条名为Tucker的狗甚至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虎鲸。

    [阅读全文]

  • 新角龙物种或为三角恐龙亲属

    [内容预览]

    | 2015/2/11 13:01:15
    通常,当科学家发现新恐龙物种时,它们已经被埋藏在地下,但偶尔也被发现藏在一个博物馆里。研究人员分析了加拿大一家博物馆的一系列化石,鉴定出两个角龙新物种。其中一种为五角龙,可能是著名的三角恐龙的亲属,生活在白垩纪时期的北美洲。这一发现表明,即便在小范围内,恐龙种群的多样性也远超预计。英国巴斯大学报告称,研究人员表示,可能还存在很多尚未被发现的恐龙种群,当前的发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阅读全文]

  • 澳大利亚动物灭绝速度惊人“凶手”系猫和狐狸

    [内容预览]

    | 2015/2/10 21:15:37
    据外媒报道,一项研究指出,澳大利亚的哺乳类动物以惊人的速度绝种,原因是自18世纪以来,欧洲移民将猫和狐狸带到当地所致。  报道称,一份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报告说,此前澳大利亚特有物种的绝种速度为何奇快,一直是个谜团。在世界其他地方,物种灭绝的原因多是因为过度捕猎或者摧毁了动物的栖息地;但澳大利亚人口分布较稀疏,沙漠地带人迹罕至,理应是动物的安居之处才对。  可是实际上,自1788年欧

    [阅读全文]

  • 一种海洋微生物23亿年未进化

    [内容预览]

    | 2015/2/9 20:19:52
     “如果东西没坏,就不要修它。”我的祖父过去总是这样说,但似乎有一种微生物可能在任何人类出生很久之前便一直遵循着他的建议。一种细菌的古代样品显示,它们在过去的23亿年里基本上保持不变。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长时间段的演化停滞。缺少变化并非证明进化论是错误的,反而支持了该理论的零假设。进化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而对这些生活在海洋底部污泥层中的细菌来说,过去的23亿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

    [内容预览]

    | 2015/2/7 8:46:07
     绿叶海蛞蝓身体呈现亮绿色,它可以将海藻中的基因与自己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进行光合作用。  将藻类植入人体 人类水下呼吸或成真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发现一种亮绿色海蛞蝓能够盗取所吞食海藻中的基因,使自己具有“光合作用”功能,像植物一样从太阳光线中获得能量。 它叫做“绿叶海蛞蝓”,能够将海藻中的基因合并入自己的染色体中,使其能够进

    [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城市正成为穴兔理想栖息地

    [内容预览]

    | 2015/2/4 20:11:39
    穴兔在农村地区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城市里却日渐繁盛。不过,城市生活也给它们带来了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城市里的兔子不再一起挤到复杂的洞穴中,而是在更小的洞穴中过着相对独居的生活。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Madlen Ziege及其同事研究了法兰克福市内及周边多个穴兔种群的洞穴结构。这些穴兔被分成来自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3大类。研究人员发现,洞穴离城市越近,它们便越小、越简单,住在里面的穴兔也越少。“我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