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

    [内容预览]

    | 2022/8/2 15:12:12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 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今年夏天,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受高压系统影响,热空气会留在近地

    [阅读全文]

  • 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测量完成

    [内容预览]

    | 2022/5/10 16:56:16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与污染物小组日前完成了对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的测量,并在海拔6500米采集了150公斤的雪样。本次测量将构建珠峰东绒布冰川高精度数字三维模型。 5月9日下午,参加“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冰川与污染物小组从6350米营地安全抵达珠峰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 康世昌:我们这次是在东绒布冰川垭口海拔6500米采集了一个雪坑样品,这个雪

    [阅读全文]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北极海冰减少机制

    [内容预览]

    | 2022/4/7 8:40:29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黄海军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北极海冰减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海冰减少的具体物理过程。大气水汽和能量输送对北极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极能量和水汽传输的变化将通过多种机制对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表明,2020年7月北极海冰范围(SIE)出现卫星观测以来(1979-)的极小值7.29×106 km2,海冰覆盖显著减

    [阅读全文]

  • 我国将于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

    [内容预览]

    | 2022/3/23 15:16:2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未来15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将作为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稳定和质量提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的依据。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阅读全文]

  • 中科院大气所团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内容预览]

    | 2022/3/17 17:32:38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碳中和”“固碳端”的主要贡献者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气所)刘毅研究团队最新研究通过增加不同数据处理方式的敏感性试验,得出结论均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碳汇。 中科院大气所介绍说,刘毅团队2020年10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题为“从大气二氧化碳数据估算中国陆地碳汇”文章后,引起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的关注,并向《

    [阅读全文]

  • 南极海冰面积创最小纪录

    [内容预览]

    | 2022/3/16 15:54:42
    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依据最新观测数据和综合分析,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创下1979年有卫星观测以来最小面积纪录——为192万平方公里,南极异常高温导致的冰层不稳定引发科学家对南极生态、气候变化的担心。 南极对气候变化最为直观的“回应”是其冰盖、冰山、海冰的变化。“南极海冰面积的快速缩小与气温的迅速升高有直接关联。1979年至2016年,南极气温变化较为

    [阅读全文]

  • 这里,将是未来的国家公园

    [内容预览]

    | 2022/3/8 9:07:06
    本报记者肖琪 一群东方白鹳站立在黄河口三角洲湿地上,亭亭玉立。 黄河口,全球新生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这里保持着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独特的生态价值让黄河口注定无法不为人知。去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同意《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标志着山东省黄河口国家公园从创建准备阶段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对此,全国人

    [阅读全文]

  •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恢复关键物种,恢复生态系统

    [内容预览]

    | 2022/3/3 14:21:42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22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主题是 “恢复关键物种,恢复生态系统”,旨在吸引人们关注一些最严重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状况。 ↑这是2021年8月30日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拍摄的长颈鹿。 ↑这是2021年8月30日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拍摄的狮子。 ↑这是2021年8月30日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拍摄

    [阅读全文]

  • 共治共建共享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内容预览]

    | 2022/2/28 11:26:51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21倍;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处“世界第三极”;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有绵延逶迤的冰川、白雪皑皑的雪山、神秘璀璨的湖泊、奔腾蜿蜒的江河、生机勃勃的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广阔无垠的荒漠戈壁…… 自2016年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启动

    [阅读全文]

  • 中国南方为何陷入持续湿冷?

    [内容预览]

    | 2022/2/22 9:58:51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陈溯)1月下旬以来,中国南方多地陷入持续湿冷寡照天气。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几天,南方的湿冷天气还将持续,南方多地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5℃以上,部分地区偏低7℃以上。由于持续湿冷,近期南方天气被媒体称为湿冷天气的“高配版”。南方为何陷入持续湿冷?雨水节气已过,南方何时可以回暖? 近一个月来,南方地区经历了多轮冷空气侵袭,虎年春节过后持续低温湿冷。 19日,降水集

    [阅读全文]

  • 海拔越高越缺氧?专家这么说

    [内容预览]

    | 2022/2/17 22:35:24
    新华社西宁2月17日电(记者张子琪、顾玲)“西藏拉萨平均海拔3650米,春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青海省茫崖市平均海拔3000米,常年植被稀疏,含氧量更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员、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永贵说。 “海拔不是影响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我国自然地理学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对记者说。史培军教授的科研团队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发现,海拔高度对于高原缺氧的贡献率只占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海温变率将显著增强

    [内容预览]

    | 2022/2/7 9:54:34
    202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未来可能的变化。报告指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降雨变率在21世纪下半叶增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基于海表温度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强度如何变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一项最新研究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蔡文炬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

    [阅读全文]

  • 白皮书: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内容预览]

    | 2022/1/19 20:10:05
    1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现场,国家林草局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启动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预热宣传及LOGO征集活动,青少年代表发出湿地保护倡议。 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其中内地63处

    [阅读全文]

  • 这些自然生态纪录片,你“心水”了吗?

    [内容预览]

    | 2022/1/19 13:45:55
    本报记者王琳琳 新年伊始,不少喜欢纪录片的观众惊喜地发现,许多电视台将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作为2022年开年大片重磅推出。 如央视纪录片频道,开年的首播大片就是时隔5年重磅归来的纪录片《自然的力量》第二季《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续档的则是由BBC自然历史部倾力打造的《绿色星球》。 “国字头”媒体一马当先,省级卫视也当仁不让。东方卫视从1月4日起,在每周二晚10点档黄金时间,拨出1小时时段,播出精品

    [阅读全文]

  • 守护生态安全 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内容预览]

    | 2022/1/19 13:37:52
    本报记者张黎 回首走过的2021年,“生物多样性”无疑是年度热词之一。 多彩云南,因举办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习近平主席出席高级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向国际社会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建立首批国家公园,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会上通过的《昆明宣言》,为

    [阅读全文]

  • 2021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海洋最暖一年

    [内容预览]

    | 2022/1/14 10:00:07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记者张泉、袁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海洋变暖报告显示,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 该报告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4个研究单位23位科学家共同研究完成,11日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发表,是国际首份2021年海洋变暖报告。

    [阅读全文]

  • 多组学手段揭示苦荞“不怕冷”的奥秘

    [内容预览]

    | 2022/1/14 9:56:32
    苦荞       董玉梅摄 低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化、分子、代谢调控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长期在暴露于低温而引导植物胁迫耐受性的提高,即耐寒性或冷驯化。阐明植物对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对育种和基因发掘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苦荞可以通过增加花色苷和原花青素的积累增强其耐寒性。苦荞的每个器官几乎都含有芦丁,包括种子、子叶、叶片、根、茎和花等器官。在苦荞种子中,高含量的芦丁和

    [阅读全文]

  • 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立法

    [内容预览]

    | 2022/1/13 9:46:13
    核心阅读 湿地保护法近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为什么专门立法保护湿地?湿地保护法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落实? 冬日的江西鹰潭信江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片浅滩湿地引得水鸟驻足栖息。“湿地公园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开阔的水域、大片的滩涂,为迁徙候鸟提供了停歇和觅食场所。”鹰潭市林业资源监测和服务中心主任朱志平说。 科学定义

    [阅读全文]

  • 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2000万年前犀牛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内容预览]

    | 2021/11/28 21:58:25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数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迁徙都是途经当时的青藏高原南缘吗?中国科学家对史前犀牛化石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在约2000万年前的渐新世-中新世过渡期间,并角犀沿青藏高原北缘迁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通过对产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矮脚犀族中最新修订为并角犀的骨架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新的假设——它

    [阅读全文]

  • 专家: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需建立长效机制

    [内容预览]

    | 2021/11/28 21:55:54
    今年初冬,因为发生在武汉的一则新闻,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火速“出圈”。当下又正赶上它的花期,所以格外惹眼。随即,全国各地陆续开始“通缉”这株外表修长、顶端如稻穗般的黄花,一经发现便要“杀”它个片甲不留。 在环保部门先后发布的4批威胁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名单中,除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外,还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等71种物种。它们不仅是相关部门重点盯防和“围剿”的“外敌”,更是生物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