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澳大利亚大陆吸雨力强助全球海平面下降

    [内容预览]

    | 2013/8/23 14:33:38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8月23日报道,世界海平面在2011年下降了,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都是澳大利亚的功劳。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的干土和山区海岸吸收了2010和2011年的大暴雨,阻止雨水流回海洋,有效暂缓了由气候变暖和冰山融化导致的长期海平面上升趋势。 致力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John Fasullo在一份声明中称:“没有其他大陆具有这种大气类型和地势。只有澳大利亚

    [阅读全文]

  • 东非高山冰川消融趋势明显不久的将来会完全消失

    [内容预览]

    | 2013/8/23 12:24:35
    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东非数座高峰峰顶上的温度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已经升高很多,导致高山冰川不断消融,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完全消失。  据介绍,研究人员对肯尼亚境内的肯尼亚山、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和乌干达的鲁文佐里山上的冰川融化情况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监测。  他们说,非洲的冰川自1880年前后开始融化、缩小,在1906年至2006年间,上述三座位于赤道附近的“雪峰”峰顶冰川总面积共减少82

    [阅读全文]

  • 塑料袋污染与气候变化 或为海滨蛰灾祸魁

    [内容预览]

    | 2013/8/18 15:09:28
    轻盈剔透、宛如薄纱的水母,缘何成了灾难?(图片来源:昵图网)  塑料袋噎死海龟让海蜇逍遥  据介绍,海洋科学界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海蜇的增多,直接的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海蜇最大的天敌是海龟。“海蜇幼体很小的时候,海龟吃海蜇,但海上塑料袋漂浮的越来越多,海龟把塑料袋当成海蜇误食,塑料袋不好吃,海龟吃了消化不了还会死掉,时间长了,海龟对塑料袋和海蜇都不感兴趣了。”李乃胜说。  海龟正在吞食海上漂浮的塑

    [阅读全文]

  • 北极熊因气候变化饿死?挪威专家称尚不知确切死因

    [内容预览]

    | 2013/8/18 15:06:41
    新华网奥斯陆8月16日电(记者李国荣)针对近日有关一头北极熊因气候变化捕捉不到猎物被“活活饿死”的媒体报道,挪威一位极地动物专家16日说,在对这头北极熊的尸体作出进一步检查前,还无法给出它的确切死亡原因。  挪威极地研究所专家约恩·奥尔斯专门研究海豹、北极熊等极地动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他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头北极熊的尸体目前仍留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科学家尚未对尸体做进一步检查,因此

    [阅读全文]

  • 多种外来水生生物定居黄河下游 威胁生态系统

    [内容预览]

    | 2013/8/17 8:13:53
    黄河九曲十八弯,一路奔流入海。  黄河下游河段和河口地区,生态系统复杂而多样,水生生物丰富而独具特色。然而,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外来杂交鲤、镜鲤、锦鲫、杂交鲟、革胡子鲶已定居下游河道,外来巴西龟、克氏原螯虾、牛蛙在山东鄄城至东阿河段渔获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外来鳄龟等频繁出现在山东高青至垦利段水域。  这些“外来客”频繁出现在黄河中,是福还是祸?该如何应对?  “外来客”黄河里“安家”  龟鳖类的出现

    [阅读全文]

  • 英仙座流星雨七夕“如约而至”

    [内容预览]

    | 2013/8/14 10:54:36
    ■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尾巴是黄色的,就是忘记许愿了……”8月13日凌晨1点42分,一位来自江西萍乡的17岁男孩在电话里向记者讲述着他初遇流星时的兴奋。 昨日,人们期盼已久的英仙座流星雨如约而至,为这场鹊桥之约平添了几许浪漫氛围。 “此次英仙座流星雨的数量十分可观,极大时平均每分钟就能看见一颗。”北京天文馆助理研究员李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英仙

    [阅读全文]

  • 气候变暖引发海洋生物向两极迁徙

    [内容预览]

    | 2013/8/9 9:18:56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市美国国家生态分析与合成中心(NCEAS)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系统的影响后发现,因为海洋温度上升,海洋物种正在向两极转移其地理分布,并且要比基于陆地的同伴速度快很多,平均位移相当于陆地物种的10倍,其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硬骨鱼呈现出最大变化。  这份经过3年研究、涉及来自17个机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报告,将形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

    [阅读全文]

  • 气候变暖海冰化光 北极熊无法猎食饿死像“毛毯”

    [内容预览]

    | 2013/8/9 8:49:32
    据英国《卫报》6日报道,科学家在位处北极圈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发现震惊一幕:一头16岁的雄性北极熊活活饿死在那里,像张“毛毯”。  研究北极熊长达40年的专家伊恩·斯特林说,今年4月,他还曾在不远处遇见过这头北极熊。“从它的姿势来看,它是饿到毫无力气而倒下死亡的”,被发现时“它身上几乎没有脂肪,瘦到只剩皮包骨头了”。  据悉,北极熊最喜欢吃海豹。捕猎时,它们会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极富耐

    [阅读全文]

  • 种质资源交换迫在眉睫

    [内容预览]

    | 2013/8/7 17:38:13
    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国内有限的有价值的育种材料,没有被交流、交换和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拖了中国种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后腿,也让中国的育种界和种子产业付出了高昂的机会成本的代价。 ■刘石 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又被称为遗传资源,是农作物传递给后代的包含所有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育种家赖以加工、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基本材料。 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

    [阅读全文]

  • 加勒比海大量珊瑚礁消失 气候变化和污染或为主因

    [内容预览]

    | 2013/8/7 16:44:50
    珊瑚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家园。  据英国媒体8月1日报道,全球著名调查机构卡特琳研究近日表示,近年来加勒比海珊瑚礁大量消失,其主要原因或为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    加勒比海被认为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珊瑚自然保护区,然而据卡特琳研究估计,目前已有大约80%的加勒比海珊瑚礁消失。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具体原因以及影响程度,该研究机构即将展开一项专门的科学调查。他们计划从中美洲国家伯利兹

    [阅读全文]

  • 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熊皮包骨饿死

    [内容预览]

    | 2013/8/7 16:33:09
    据联合早报网援引英国《卫报》消息,位处北极圈的挪威Svalbard群岛发现令人震惊哀痛的一幕。  研究北极熊长达40年的专家Dr. Ian Stirling表示,他们发现一头北极熊在Svalbard群岛饿死,“相信他是饿到再无力气倒下死亡”,初步显示“牠身上几乎再无脂肪,瘦到变得几乎只有皮和骨”。  出现这个情况,原因是气候暖化令北极地区的海冰面积去年降至有纪录以来最低,缺乏海冰令北极熊没有法子去

    [阅读全文]

  • 地球冰层融化速度仍待研究

    [内容预览]

    | 2013/7/24 12:25:26
    图:春季的格陵兰岛西南部,随着积雪和冰面的融化,冰原上逐渐出现了蓝色水面。(自法新社)由于人类所掌握的卫星数据有限,迄今为止,人们所进行的最新研究仍然无法确定,地球南北极地区冰面的融化速度是否比过去更快。这是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如果冰面的融化速度确实在加快,那么到2100年,海平面的升高幅度很可能会比预测的还要高43厘米,成千上万全球生活在河口、三角洲、珊瑚礁还有坐落于河谷盆地的大城市的人们将流离

    [阅读全文]

  • 29种重要作物一半“近亲”未被收录基因库

    [内容预览]

    | 2013/7/24 9:45:45
    图片来源:NORA CASTANEDA/CIAT 本报讯 面对气候变化,植物育种家日渐把研究目光转向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基因组,研究其诸如耐旱性、抗病性等特征。一份囊括455种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全球性分析显示,54%的相关野生近缘植物在基因库的收集过程中被忽视,这其中的很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却从未被收入基因库。 7月22日,这份调查结果由哥伦比亚卡利市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趋缓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内容预览]

    | 2013/7/24 9:06:06
    本报记者 江世亮  近期,我国同时出现持续多日的暴雨和高温天气,南方多个省市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多个地方暴雨成灾,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这些气象事件产生的背后因素是什么?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给出何种解释?关于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气候变化领域的主流科学家有什么见解?  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 

    [阅读全文]

  • 气候变暖将导致山火更严重

    [内容预览]

    | 2013/7/24 9:04:50
    新华社温哥华7月22日电 (记者马晓澄)上月底,美国19名消防员在扑救亚利桑那州严重山火时殉职。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导致类似山火更加频繁出现,也更难被扑灭。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说,气候变暖使得蒸发作用和植物蒸腾作用增加,导致森林更加干燥,树木更加易燃。理论上,气温每增加1摄氏度,就需要降水量增加10%以抵消其负面影响,但这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研究人员根据气

    [阅读全文]

  • 岛礁等生态系统可帮助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

    [内容预览]

    | 2013/7/24 8:56:18
    据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沙丘、珊瑚礁等自然屏障保护了美国海岸线免受许多(67%)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灾害。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称,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极端天气的影响,使美国海岸线的16%都处于“高危”状态。但是如果没有了沙丘、珊瑚礁、海草滩和红树林等自然栖息地的保护,那么受威胁的居民人数将上升一倍。  研究中提到,在美国25个人口最为稠密的城市中,23个为滨海城市,而去年十月发

    [阅读全文]

  • 我国初步构建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内容预览]

    | 2013/7/22 12:28:40
    记者在贵阳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了解到,中国首个基于流域尺度的湿地保护协调模式——“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运行7年来,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湿地类型,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长江中

    [阅读全文]

  • 《贵阳宣言》:保护长江湿地 共建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转型

    [内容预览]

    | 2013/7/21 9:44:13
    中广网贵阳7月20日消息(记者孟海 胡静妍)7月19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2013年年会在贵阳闭幕,来自国家林业局、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湿地主管部门、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和国内外组织,专家代表共同发表《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转型——贵阳宣言》,就保护中国湿地,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达成了共识。  《贵阳宣言》倡议:保护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自然恢复能力。

    [阅读全文]

  • 全球珊瑚礁超10%出现死亡 珊瑚或在本世纪末消失

    [内容预览]

    | 2013/7/19 14:51:19
    近年来,自然因素造成海岛不断消失的情况正在成为全球性问题。在南中国海四大群岛中,有些珊瑚礁岛的面积正在减少,有些岛礁甚至已经消失,渔民的破坏性捕捞作业方式为远海珊瑚岛礁的主要威胁。  珊瑚碓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宝库“住所”。  然而,全球的珊瑚礁已超过10%出现死亡,另有30%—70%也正受到威胁或人类的破坏。  是

    [阅读全文]

  • 科学家称全球变暖可导致小型食草蜥蜴变巨蜥

    [内容预览]

    | 2013/7/18 7:07:51
    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巨型蜥蜴,被称之为“Barbaturex morrisoni”。通过对这种蜥蜴的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认为4000万年前的气候变暖导致食草蜥蜴生长成10英尺(约合3米)长的巨蜥。全球气候变暖能够让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图片来源:新浪网)  北京时间7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对在缅甸发现的一种巨型蜥蜴化石进行研究,美国科学家认为4000万年前的气温升高导致小型食草蜥蜴生长成

    [阅读全文]

2371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