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导致澳经历更多极端天气
[内容预览]
| 2013/4/5 11:14:09据新华社堪培拉4月3日电 (记者徐海静)澳大利亚气候委员会3日发布报告说,气候变化导致澳大利亚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未来几十年澳大利亚将经受热浪、山火、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及相关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这份题为《关键的十年:极端天气》的报告指出,现在全球气候整体比50年前更为温暖和湿润,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比如在澳大利亚,近年来频繁出现山火和洪水,南部主要粮[阅读全文]
-
非洲沙漠怪圈之谜破解:白蚁建生态绿洲
[内容预览]
| 2013/4/3 9:11:17科学家破解非洲沙漠怪圈之谜 可能出自白蚁之手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圆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圆圈,因充满神秘色彩被形象地称之为“精灵怪圈”。在贫瘠的草地上,这些由沙土构成的圆斑格外显眼,如同枯萎病一样,在大地上不断传播扩散。根据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精[阅读全文]
-
珠江流域4月1日起禁渔两个月 维系水域生态平衡
[内容预览]
| 2013/4/1 8:43:04中新社广州3月31日电 (程景伟 唐贵江)记者31日从珠江流域渔业管委会办公室获悉,从4月1日起,珠江流域将连续禁渔两个月,以促进珠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水域生态平衡。 此次禁渔涉及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和江西六省(区)的37个市(州)近200个县,禁渔渔船28000多艘、渔民逾11万人。禁渔水域涵盖西江、东江、北江、珠三角河网及重要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和阳宗海[阅读全文]
-
把脉“地球生态癌症”
[内容预览]
| 2013/3/30 17:13:32这恐怕是地球上最善变的一种岩石了,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长得像五花肉,但是当地老百姓视其危害毒如砒霜;如果没有外在条件,它像普通的岩石一样坚硬,然而一旦遇到风便成砂,遇到水便成泥。 这种岩石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在这里,种树不活,种草不长,治理难度非常大。 它就是被中外专家称为“地球上的月球”、“地球生态癌症”的岩石砒砂岩。 2 1.专家现场演示砒砂岩的特[阅读全文]
-
专家警告长江江豚灭绝日期渐近 目前仅剩千余头
[内容预览]
| 2013/3/29 14:30:02目前仅剩1000多头 部分群数量年均下降速率高达13.73%新华社电(记者 熊金超 吴植)《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28日在湖北武汉发布。报告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剩1000多头,并呈加速下降趋势。专家警告,如再不加紧保护,长江江豚灭绝的日子将越来越近。这份权威报告披露,考察初步估算长江干流江豚种群约为500头,鄱阳湖约为450头,洞庭湖约为90头。长江干流中的江豚种群数量年均下降速率已高达1[阅读全文]
-
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半数以上河流小溪“不健康”
[内容预览]
| 2013/3/28 11:35:03新华网华盛顿3月27日电(记者 任海军)在对约2000条河流和小溪取样调查后,美国环境保护署日前发表报告说,全美55%的河流和小溪水体健康状况不佳,达到优良水平的只有21%。 这份名为《2008-2009全国河流和小溪评估》的报告显示,美国西部地区水体健康水平最高,约有42%的河流和小溪处于优良水平,而在东部高地、平原和低地地区,健康河流和小溪的比例分别为17%和16%。 报告认为,影响美国河[阅读全文]
-
本世纪末珊瑚可能会消失
[内容预览]
| 2013/3/27 9:38:55海鸡冠是一种软珊瑚,很难成为各种生物的栖息之所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报告说,海水酸化越严重,拥有坚硬骨骼并且能够制造珊瑚礁的珊瑚就越少,而柔软的海鸡冠(又称棘穗软珊瑚)则会增加。如果酸化过于严重,珊瑚在本世纪末就有可能消失。 海水酸化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量溶解到海水中造成的。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这个研究小组对日本冲绳县硫黄鸟岛周边海域进行了调查,发现[阅读全文]
-
太阳系壮观极地涡旋:土星涡旋呈现完美六边形
[内容预览]
| 2013/3/27 9:07:19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金星是地球的近邻,科学家们很早就知道在其南极上空长期存在一个巨型气旋结构。而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一气旋结构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可能远超此前的想象。这项研究工作对金星上空的这一结构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考察,有关结果发表在了3月24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金星拥有极为浓密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这样的结果是在其近地表附近的大[阅读全文]
-
英资深专家分析称未来25年全球气候将更加恶劣
[内容预览]
| 2013/3/27 8:57:36英国政府即将离职的首席科学顾问警告称,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天气变得极端恶劣,图中是印尼首都雅加达出现的风暴天气 英国西约克郡冬季出现的强降雪,专家呼吁拿出治理全球气候转暖的有效措施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多导致全球食物、饮水和能源安全出现严重问题,图中是北约克郡一处湖泊出现干枯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政府即将离职的首席科学顾问警告称,全球气候变化将使天气变得更加恶劣。 约翰-白丁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已在[阅读全文]
-
深海微生物生机盎然 海洋碳循环模式有待解开
[内容预览]
| 2013/3/25 16:50:13路透社近日报道,据科学家最新发现,在世界最大海沟、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00米(约36000英尺)之深的海底,即使压力巨大、毫无光照,但生活在这里的微生物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深达6000米,此前鲜为人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德斯之名来命名。在这里,死去的海水植物与鱼类残骸成为各种微生物的食物来源。科学家们认为,在如此深的海底还生存着如此多的生命物,说明[阅读全文]
-
我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
[内容预览]
| 2013/3/21 8:54:16本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陆琦)据国家海洋局今天发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高于2007年至2011年15.0万平方[阅读全文]
-
地球或迎1万年来最热期 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高水平
[内容预览]
| 2013/3/20 15:46:00美国《科学》杂志7日刊登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地球平均气温今后数十年将继续升高,达到人类文明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研究人员根据全球73个地点采集的微生物化石样本和其他数据,重新模拟地球最近一次冰川期结束至今1.13万年的历史气温。 研究报告显示,地球气温正经历戏剧性的U形反转。地球平均气温过去5000多年下降0.8摄氏度,20世纪前十年经历1.13万年中最冷时期。不过,最近100年来,地球气温明显上[阅读全文]
-
格陵兰岛冰川溶化或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内容预览]
| 2013/3/18 20:47:51格陵兰岛东部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摄于2009年4月上周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格陵兰岛的冰雪融化将大量铁元素冲刷到大西洋中,有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难得一见的积极影响。对格陵兰岛西南部三座冰川溶解的冰水混合物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格陵兰岛上的冰雪融化虽然使世界海平面不断升高,却也给北大西洋带来了每年300,000吨的铁,这个数量约与被风吹至北大西洋的[阅读全文]
-
我国南方12省土地沙化
[内容预览]
| 2013/3/18 20:43:11老河口当地农民在沙地种植山药。 本报记者 潘少军摄 江面宽度缩小大半,大面积河床沙地裸露,数万村民旱季喝不上水——记者近日在湖北省老河口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采访发现,这一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丹江口水库下游仅约15公里、分布在汉江东岸的地区,正受到干旱缺水、土地沙化等多重困扰。 不仅老河口,据监测,南方湿润沙化土地分布广泛,涉及12个省区市的260个县市区。治沙,不光是北方的事。 3[阅读全文]
-
海底万米也有原始生态系统
[内容预览]
| 2013/3/18 16:22:27新华网东京3月18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万米的海底泥沙中,原始微生物非常活跃,这表明那里存在适合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系统。 研究小组开发出能够抗超深海水压的观测装置,向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挑战者”号海渊的海底泥沙中插入电极,并采集了泥沙进行分析,然后与附近水深约6000米的深海平原的海底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在“挑战[阅读全文]
-
鄱阳湖入选世界七大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奇观
[内容预览]
| 2013/3/15 8:57:10新华网南昌3月14日电(记者 吴锺昊)零灭绝联盟(AZE)日前公布了网络评选出的世界七大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奇观名单,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每年有大量的白鹤栖息而入选。 据了解,AZE从其研究确定的全球587个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中选出20个入围栖息地,并通过其“脸书”主页发起世界七大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奇观评选,全球范围有超过10万网民进行了网络投票。 AZE认为,每年为3000只白鹤提供可[阅读全文]
-
全球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不断升级
[内容预览]
| 2013/3/12 12:19:17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十六届缔约方大会(COP16)于3月3日~14日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全球177个国家、土著地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约2000名代表参会,他们将决定这个世界上众多动物未来的命运,包括备受关注的大象、白犀牛、北极熊和鲨鱼。 “2013年是CITES缔约40周年,也是全球野生动植物关键的一年。CITES以采取有影响、有意义的行动和[阅读全文]
-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2万年前或致南极变暖
[内容预览]
| 2013/3/10 9:26:20一个欧洲研究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对南极冰芯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在末次冰消期,南极气温上升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步发生。这一发现表明,二氧化碳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南极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冰消期指从盛冰期冰川开始消融退缩至冰川消亡这一时段。此前研究曾认为,在距今约2万至1万年前的末次冰消期,南极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气温上升800年后才开始增加。 南极冰盖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大气和气温资料,可供人们[阅读全文]
-
地球气温处万年来高位
[内容预览]
| 2013/3/9 21:23:24美研究称北半球升温更明显 新华社华盛顿3月8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利用计算机模型重构了过去1.13万年来的地球气温变化史,发现当前的地表气温比全新世(约1.15万年前至今)大部分时期都高。 150年来,地球气温通过地表仪器或人造卫星获得的数据确认,但要获得150年以前的气候数据,则需要研究珊瑚或某些海洋生物的外壳等海洋和陆地动植物样本。 俄勒冈州立大学和哈佛[阅读全文]
-
科学家称铁杉即将消失:保留着过去气候信息
[内容预览]
| 2013/3/9 21:17:34古老的铁杉可以增进我们对过去气候以及森林变化的了解。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5日消息,“从铁杉上飘落的雪尘”曾经让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改变了心情”,使他经历了有意义的人生。现在,研究人员希望树木爱好者们能够表现出爱心,帮助把铁杉留给我们的遗产保存下来。趁这些树还没有因为猛烈进犯的昆虫和气候变化而消失,研究人员正在请求科学家和在校生从这些美丽的常青树上采集年轮资料。 “这有点像跟时间赛跑——[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