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继续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内容预览]

    | 2022/1/4 19:36:51
    张丛林 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域持续发力。《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一连串成绩凸显出我国流域治理,尤其是大江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从国内来看,流域治理逐步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筹考虑,中国特色流域治理政策创新不断涌现,流域生态文明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从国际来看,流域治理日益融入“一

    [阅读全文]

  • 新噪声法六大亮点

    [内容预览]

    | 2022/1/4 19:33:55
    ◆李静云 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将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笔者梳理了新法的6个方面亮点,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参考。 亮点一 明确噪声污染内涵,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首先,重新界定了噪声污染内涵,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明确“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从而解决部分噪声污染行为在现行法律中存在监管空

    [阅读全文]

  • 打破地方行政区隔 强化综合生态保护

    [内容预览]

    | 2021/12/31 10:05:47
    岳小花 当前,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整体性生态保护布局逐渐形成,一些区域性生态保护规划或政策也相继出台。但在日常生产及生态治理执法实践中,实现区域性综合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的突出矛盾在于,区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系统协调性与地方行政区域的分割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由点及线、由平面到立体空间的逐次展开,包括流域在内的区域性综合性生态保护成为我国自然生态

    [阅读全文]

  • 积极推动固废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内容预览]

    | 2021/12/31 10:04:54
    席北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研究,在快速脱水减量和分类分质国产化技术装备、定向腐殖化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污染精准识别与系统防治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支撑了一批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处置等技术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 ◆本报见习记者 秦超 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

    [阅读全文]

  • 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建议

    [内容预览]

    | 2021/12/28 15:55:48
    ◆于永浩 今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余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影响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频繁,加剧了外来入侵物种传入的风险。加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

    [阅读全文]

  • 三方面发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内容预览]

    | 2021/12/28 15:54:47
    ◆杜焱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结合长期研究和实地调研,为更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算清建设运维“经济账”。如何让建设好的设施正常运营,而不是“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

    [阅读全文]

  •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 坚决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内容预览]

    | 2021/12/22 22:12:13
    易志坚 周大庆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1.18万个,覆盖陆域国土面积近18%,管辖海域面积4.1%,基本建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为适应新时代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需求、推进自然保护地发展迈上新台阶,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组

    [阅读全文]

  • 积极构建“三江并流”地区环境治理体系

    [内容预览]

    | 2021/12/22 17:15:36
    谭君印 何强 赵柄鉴 文传浩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云南省内形成了“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其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于2003年7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地区涵盖范围约170万公顷,尽管所占我国国土面积不足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类,被誉为

    [阅读全文]

  • 构建促进碳中和实现的法律制度体系

    [内容预览]

    | 2021/12/9 15:55:11
    黄政 席一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涉及利益主体多元,需要系统的法律制度体系来规范各方行为,明确不同主体所应负有的法律责任,按照行为方式明确不同的行为规范。 促进碳中和法律制度体系构建应考量的因素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调动各

    [阅读全文]

  •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内容预览]

    | 2021/11/29 11:58:18
    严刚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简称《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大任务。《意见》从深化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注重制度落地的层面,着力推动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经济和法治等手段运用不够、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和渠道单一、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依法治污意识和水平不够

    [阅读全文]

  • 邓子新院士: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是要靠科技

    [内容预览]

    | 2021/11/26 23:01:42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是要靠科技。”邓子新院士在接受武汉科技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是要人去凝聚。形成凝聚力,要靠社会,靠科学家、企业家,能够结合乡村的实际需求、资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汇聚,这样才能形成效益,形成力量,形成驱动力。 房县好山好水,而且是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还有很多有特色的乡村产品,像我们的黄酒、中草药、木耳、香菇,以及很好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邓子新院士认为,如果能够从

    [阅读全文]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内容预览]

    | 2021/11/25 9:54:31
    马爱民 曹颖 付琳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近日,中共中

    [阅读全文]

  •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建设生机勃勃的美丽家园

    [内容预览]

    | 2021/11/24 11:58:18
    崔书红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实施,其中明确要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守护好绿水青山。 加强生态保护监

    [阅读全文]

  • “三线一单”落地应用这些经验可借鉴

    [内容预览]

    | 2021/11/24 11:57:26
    本报见习记者董亚楠 今年4月份以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三线一单”省级成果发布工作,全面进入成果落地和实施应用阶段。随着落地工作的展开,一些地区在“三线一单”的应用上探索了经验,取得了实效。近日,生态环境部网站上公布了第三批“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案例,为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应用体系、完善应用机制、充分服务好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 如何与重大

    [阅读全文]

  • 拓展和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内容预览]

    | 2021/11/22 9:01:43
    任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以“无废”为主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简称“三化”)这一重要原则,抓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关键,拓展和深化“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阅读全文]

  • 全球变暖为何还会连续出现冷冬?

    [内容预览]

    | 2021/11/22 9:00:52
    本报见习记者尚玉 近日,雨雪、大风、降温天气再次“上线”,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雪,人们内心对今冬的认知不断被刷新。有不少网友产生了疑惑:极端降温天气是不是和“双拉尼娜”有关?会不会有利于雾霾扩散?是不是意味着全球不再变暖? 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室首席专家郑志海。 “冷冬”也有标准?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今年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鉴于2020-2021

    [阅读全文]

  •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内容预览]

    | 2021/11/21 21:15:44
      作者:邹涛(清华同衡规划院生态城市研究所所长)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年10月初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首先,

    [阅读全文]

  • 全球减排需协同,控煤岂能“一刀切”

    [内容预览]

    | 2021/11/21 17:29:49
    “尽管退煤有共识,但全球减煤不能一刀切,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条件和能力。未来十年逐步减少未考虑去碳的煤电是基本方向,且需要不断加大力度;今后逐渐减少油气消费也会列入议事日程。”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如是说。 11月17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的“2021绿色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煤控年会在线上举行,会议主题为“双碳目标指引绿色能源转型”。包括王

    [阅读全文]

  •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减碳降污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

    [内容预览]

    | 2021/11/18 16:54:08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刘文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17日表示,“碳减排和大气治污这两件事情在治理技术上和思路上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其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同时又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 当天,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共同主办的2021绿色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杜祥琬在会上作出如上表述。 由于温室气体和大部分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化

    [阅读全文]

  • 划重点!这份中美联合声明意义何在?

    [内容预览]

    | 2021/11/15 10:57:07
    本报记者 张倩 格拉斯哥当地时间11月10日18时05分,注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的“高光时刻”。 这天傍晚,中美两国气候特使相聚在联合国发布厅,在紧接着的40分钟里,一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中美联合声明“新鲜出炉”,让周三的COP26会场一时间热闹非凡、座无虚席。 中美重回同一赛道,收获各方认可和赞许 11月10日,中美两国在COP26会议期间发布《中美

    [阅读全文]

2574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 4 5 6 7 8 9 10 11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