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候变化文章列表

近50年来,浙江省平均气温升高约1℃。而据预测,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

地中海气候变化大会22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专家学者和经济界人士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良策,并签署了共同声明。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21日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地区正逐步变暖,并且“不太可能”回到未变暖之前的状态。

中新网10月21日电 据德国之声网站报道,英国全球风险顾问公司Maplecroft10月20日公布了一项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行榜, 从排名来看,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抵抗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 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数排行榜是……

负责食品权问题的联合国高宫呼吁,大规模改变耕作方式,以保护环境和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食物。 联合国食品权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埃.德舒特在一份纪念世界粮食日的声明中说.目前“几乎毫无值得高兴之处”,“今后的情况可能更糟”。他说:“目前的农业发展……

世界气象组织10月19日说,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严寒的说法是“臆测”,并无科学依据。 世界气象组织当天在给新华社记者的一份正式回复中说:“最近有报道称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的寒冬,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目前……

我国风电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曾困扰该行业的发展。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说:“在我们最初入行时,有人告诉我这行很简单,只要买来图纸和生产许可证,将零部件组装起来就行了。” 但《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透露了一个好消息,20……

盖茨基金会CEO杰夫·莱克斯(Jeff Raikes)周四表示,该组织将向农作物种子和科技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以帮助耕种规模较小的农民应对气候变化。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称,地球上的水循环已被推至失衡点。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从地面蒸发到大气中的水分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而且这种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国家也可能出现寒冬。一时间,这一说法甚嚣尘上,好似一粒投入湖中的石子,立竿见影泛起了舆论的涟漪。&n……

科学家首次估计了在全球范围更暖的气候如何影响蚊子等冷血动物的代谢。这些动物依靠外部温度调整它们的代谢。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某些地区,灌溉带来的降温效应或许可以暂时性地中和气候变暖问题。但科学家也同时警告,对地下水的长期过分使用,最终可能会使人类陷入食物短缺和气温进一步攀升的双重困境。

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9日闭幕,会议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中国谈判代表团表现出的开放、自信和有底气,给与会媒体和谈判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天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今天闭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今天对媒体表示,针对坎昆会议能取得何种成果,各国政府在天津会议取得了进展。

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在纷扰了六天之后,即将于9日划上句号。 据多位参会人士的说法,连日来的谈判,在适应框架和气候基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之前的预期还有相当的差距。 尽管UNFCCC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8日就气候变化谈判与中国节能减排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全世界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所能,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整个谈判进程,尽早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有人说,同样以气候谈判为主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媒体的报道好像来自两个世界,这是双方的立场差异所决定的。但是如果给中国减排写评语,来自两个世界的评价却基本一致:中国减排在“动真格”。 中国减排是否“动真……

全面推进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是中国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而做出的选择。

针对有的发达国家批评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7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上予以回应。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太阳活动减弱的时候,地球温度反而会因此上升。
气候变化常识
1、什么是气候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3、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 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识
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2、什么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3、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 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常识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