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太湖湿地造出生态“芦苇迷宫”

Eedu.org.cn 作者:顾秋萍    资讯来源:扬子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26

  太湖湿地造出生态“芦苇迷宫” 10万株芦苇、8万株沉水植物“包装”27个人工岛

  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山岛边,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湖面上一朵朵睡莲点缀着……总投资达1.5亿元的金庭镇“芦苇迷宫”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一期项目已正式完工,人工堆砌的27个造型岛屿、10万株太湖芦苇、8万株沉水植物成为最大亮点,也使得该区域的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净化功能和效益。

  这片水域原为围网养殖区,是一个死水区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水域部分原为围网养殖区,集聚了大批渔民,围网造成了原有循环水系的不流畅,形成了一个死水区域,再加上喂养螃蟹、虾、鱼多年所沉淀湖底的饲料,渔民的生活、生产污水垃圾,使这一湖面成了污染源的温床。2008年初虽然“围网”被拆除,但是沿湖岸原有的芦苇及水生植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垃圾及大量有害杂草。此外,庭山村的渡渚河、蒋东村的后埠河都从这一区域与太湖沟通,由于河道口停泊了大量的渔民船只,河道水系循环受到影响,渔民的生活、生产都集中于此,缺少必要的公共设施,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河道口堆积了大量的淤泥,有害杂草长满了河道口,使这两条河道的水质逐年变坏,影响到这两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时,由于西山岛东北角水域位于苏州市和吴中区太湖取水口的上游,一旦出现严重污染或爆发大规模的蓝藻,势必对苏州市的供水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一区域进行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同时,金庭镇现有的太湖湿地,多数存在着芦苇面积偏少、分布不够均匀、长势不够茂盛、水质净化能力明显下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湖滨环境不够优美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扩大芦苇种植面积,加强西山环岛太湖湿地的生态修复,净化太湖水质,遏制蓝藻污染,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美化湖滨旅游环境。

  湿地生态修复改造后,焕然一新景色优美

  “芦苇迷宫”金庭太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开工建设,生态湿地修复工程总规划面积为750亩,工程总投资超过1.5亿元。修复过程中,就地取材地种植了太湖芦苇10多万株,还种植了金鱼藻等沉水植物8万余株,并通过人工堆土形成了27个造型岛屿。每个岛屿的造型都不相同,并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将西山岛东北角打造成为一个神秘的“芦苇迷宫”。夏秋之际,太湖边芦花盛放,以芦苇为主题的湿地公园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生态休闲体验景观。而由10万余株太湖芦苇和27个造型岛屿组成的生态湿地则成为最大亮点。

  金庭太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工程“芦苇迷宫”,由金庭镇人民政府、苏州天丰置业集团合作实施。“芦苇迷宫”生态修复项目经过严格的手续审批,按照湿地修复的原则进行,项目在太湖大桥3号桥头,原为金龙矿湖湾,包括550亩水面和300亩旱地,公园充分利用原金龙矿的湖湾条件,划块种植各种芦苇,把原先废置的矿场改造成为一个生态休闲体验景观。经过2年多的生态建设和修复,昔日垃圾成堆的太湖“下风口”,目前已成为西山岛最美的门户。

  金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西山岛的门户工程,通过湿地修复,将把它打造成太湖的生态湿地精品亮点,湿地保护和建设不仅是太湖生态景观和湿地的综合效益,更是尽快实现太湖水质和流域生态实质性好转的关键之一。生态建设是主线,保护和修复是关键。通过湿地修复使该区域的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净化功能和效益。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