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李怒云:应对气候变化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

Eedu.org.cn 作者:张明禄 简菊芳    资讯来源:中国气象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3

  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在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焦点的今天,人们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十分关注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什么作用,碳汇造林活动进展怎样,如何打好碳汇这张牌?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

  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国家 林业碳汇在中国碳减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事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林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约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李怒云告诉记者,森林既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碳汇),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碳源)。一方面,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固定在森林植被或土壤中,整个系统的碳净交换呈现碳吸收,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可起到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另一方面,森林在遭受自然灾害(如火灾、病虫害等)、人为破坏(如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或者经营不善导致被毁或退化后,储存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碳又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起到加剧气候变暖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各种措施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保护等,以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功能而避免森林成为碳排放源。

  中国在林业碳汇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净增长最快的国家,林业碳汇在中国碳减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表明:我国有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被率20.36%,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10.1亿。中国成为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国家。中国植树造林的巨大成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0年世界森林状况》指出:总体而言,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损失森林70万公顷,但在2000~2010年期间,每年增加了140万公顷。这主要是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该国森林面积每年增加200万公顷,自2000年以来每年平均增加300万公顷。

  根据国务院2007年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两项合计51.1亿吨。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显著增加,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吸收固定136.42吨二氧化碳增加到21世纪初的每公顷吸收150.47吨;1981-2000年20年间,我国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了我国同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6%~16.1%,其中森林植被净吸收约58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同期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9%。

  增加森林碳汇,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地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

  2009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承诺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简称“双增”目标)。

  怎样才能增加碳汇?李怒云告诉,林业部门将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加碳汇;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森林碳排放;通过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资源,减少碳排放;通过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而有效地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过快的办法,也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履行我国承诺的重要措施。

  据了解,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林业领域内的唯一合作机制。根据规定,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可核证的减排放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但是,以森林碳汇为主的CDM项目由于技术规则、管理运行及程序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导致其在全球CDM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和交易量都比较小。据李怒云介绍,在联合国CDM理事会已经批准的全球3400多个CDM项目中,林业碳汇项目只有36个。显然,林业CDM项目是“有行无市”。

  李怒云说,要想实现“双增”目标,增加森林碳汇,需要社会各界的的支持。2010年7月,全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公募性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下简称“碳汇基金会”)成立。作为该基金会的创始人,李怒云认为,碳汇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额、旅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

  截至2011年年底,碳汇基金会已获数百家企业和数万个人捐资近5亿元,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碳汇造林120多万亩。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汇基金会积极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2011年11月1日,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成为我国首个规范的林业碳汇交易活动。

  据悉,国家林业局正在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如何将林业纳入国家碳排放体系和碳交易体系,共同制定规则和办法,利用森林碳汇帮助企业低成本减排。而在自愿市场层面,国家林业局正在修改完善有关标准、指南.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正在加快现有项目的审核认证,推动企业自愿购买碳汇,开展碳中和等。

  将林业碳汇前置于碳税之前,不失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的有效途径

  国家正在研究拟征收碳税,如何从碳税征收环节鼓励企业参与植树造林、自愿减排?

  根据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不实施国际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 对国内企业尚未设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国内外碳税税制设计和实践经验以及中国快速恢复森林植被的现状,李怒云认为,在碳税制度中,将林业碳汇前置于碳税之前,不失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企业出钱造林获取碳汇信用,在科学计量基础上,根据企业获得的碳汇信用指标,给予减免相应的碳税税款。如此将林业碳汇前置于碳税征收环节之前,不仅可以保证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更有效地增加森林面积,促进国家生态建设。

  李怒云认为,企业先出钱造林或购买已经在权威部门注册、认证的森林碳汇信用指标,除了促进完成“双增”目标外,还对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农村扶贫解困以及改善生态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数得。她举例说,如企业捐款到碳汇基金会,碳汇基金会按照捐资企业的意愿实施项目,所造林木归农民。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林木所吸收的碳汇,经有资质的单位科学计量和认证后计入企业碳汇账户。李怒云认为这种造林增汇模式对企业有吸引力,因为捐款造碳汇林足额到位,不仅能确保营造林的质量,还能对碳汇进行计量监测,运行成本低,同时展示企业形象,可有效激励和调动企业积极出资造林和购买森林生态效益。

  李怒云说,在碳税征收机制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和优势。本着成本低、效益高、易操作的原则把造林增汇、保林减排因素列入碳税的减免内容中,将林业碳汇信用作为减免碳税的重要内容,考虑减免那些参与碳汇造林或具有碳汇信用企业的碳税负担,可以更好地实现设立碳税的目标并以较低成本有效地实现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将对促进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乃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由此可推动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造林,发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优势,为工业企业减排提供缓冲空间,以高效实现碳税征收目标。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