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环境保护优化国际贸易发展

Eedu.org.cn 作者:国冬梅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9

  编者按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环境保护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以及贸易、技术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文作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战略要放在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来制定的观点。希望本文有益于读者对于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西方舆论炮制“中国资源威胁论”和“中国环境威胁论”,指责我国“输出污染”,并将其作为军事、政治、经济利益进行博弈的重要内容,使我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受到约束。但是,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环境保护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以及贸易、技术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从全球化发展的规律看,中国环境问题是国际经贸发展规律决定的,即由各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中国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放在全球尺度上考虑,环境保护的战略要放在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来制定。


  国际产业分工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阅读提示   中国目前是“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中国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主要污染行业的环境外部性在不断增大。国际贸易的环境外部性表现在:产品贸易导致生产过程产生环境外部性,产品本身的环境外部性也随着国际贸易而移动。


  世界银行200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28个行业中,钢铁、炼油、食品、工业化学、纸及纸制品、有色金属、水泥等7个行业对全球大气污染物的PM10、二氧化硫、有毒化学物质和水污染物BOD、有毒化学物质等的贡献率为64%~96%,这一污染负荷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近40年里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所变化的只是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这是全球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重要体现。
  中国目前正是这些行业的集聚地和“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中国在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主要污染行业的环境外部性在不断增大。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状况短期不会发生变化,未来环境压力巨大,在全球的需求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全球的产业结构就不会发生变化,即“金刚石变成石墨非常困难”。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由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大量产生公害的重化学工业转向资源消费少、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原有对策的基础上,由石油危机引起的能源价格上升促进了能源节约对策的展开,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结构方面,重化学工业的比例迅速下降,机械加工和信息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这对产业部门的大气污染物削减起到了显著作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技术对二氧化硫减排的作用到80年代中期逐渐超过了末端脱硫设备。
  环境外部性的空间转移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环境外部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贸易导致生产过程产生环境外部性,例如我国华北地区的小麦出口,带走了水资源,从而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我国工业制造品的出口,带走的是资源和能源,留下的是污染。二是产品本身的环境外部性也随着国际贸易而移动,例如废物的进出口直接造成环境外部性的空间移动,而环境友好产品的进口带来正的环境外部性。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打着推动循环经济或坚持3R原则的旗号,推动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出口废物。同时,这也是由于我国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资源短缺,价格上涨,进口废物可获得一些国内外需求旺盛的原料,从而获取明显的经济效益;中国废物处理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较低,非法废物进口的收益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利润惊人,以致国内外企业冒着严格海关管理和环境监管的风险进行非法废物贸易。因此,我国废物正常贸易和非法贸易总量则均呈明显增长趋势。
  虽然废物的资源可再生性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衰竭日趋明显,但废物环境污染的潜在性也需要重视。例如,计算机含有700多种化学原料,50%的原料对人体有害,其中溴化阻燃剂,以硅酸盐形式存在的铅、镉、汞、铬等有毒重金属在电脑中大量运用。一些电子设备的电池含有镍镉、镍金属氰化物、锂、铅酸物质等。而且,部分进口废物在中国处理后,提炼的一些可回收金属,又通过中间商运回英国等发达国家,可见以污染环境、消耗能源和资源来赚取利润,并不单是为了补充国内资源需求。

  刚性产业结构造成环境代价大
  ■阅读提示   污染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全球刚性很强的产业结构或需求结构驱动的,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所致。我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赢得贸易顺差的同时,也承担着“生态逆差”。国际贸易手段应成为环保战略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普遍大于进口产品的相应指标。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
  内能耗总量的1/5。而且,我国进口的原材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支撑对外出口,例如我国出口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达2152万立方米,接近进口量;2005年,我国铜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的22%,其中25%~50%用于出口产品。
  可见,污染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全球刚性很强的产业结构或需求结构驱动的,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所致。从物质形态来看,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现在更多地是依赖无形资本,我国则更多依赖有形的物质,劳动力、原料、产品或废物,即我国出口产品、进口废物,出去的是产品,留下了污染。
  近年来,我国贸易快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赢得贸易顺差的同时,也承担着“生态逆差”。中国已经成为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国。从2002年~2006年,中国净出口内涵能源从2.4亿吨标煤增长到6.3亿吨标煤,其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16%快速增长到26%,在国内净增加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
  2002年,中国出口的内涵能源对应的是2.38亿吨碳,进口的内涵能源对应的是0.70亿吨碳,相当于净增国内碳排放1.68亿吨碳。英国Tyndal l 中心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净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1.09亿吨二氧化碳(3.02亿吨碳),占中国当年总排放的23%,相当于日本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十五”期间,中国每年通过对外贸易造成的二氧化硫逆差约为150万吨,占中国每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近6%。
  所以,中国环保工作的任务艰巨,短期内难以改变刚性的结构性污染,产业转移是短期内有效的重要手段,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提高是重要途径,生产、消费、流通领域的全过程控制是实现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国际贸易手段应成为环保战略的重要内容。


  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并成为趋势
  ■阅读提示  环境偏好的内在需求也要求各国重视可持续贸易,环境保护成为国际贸易竞争新手段。通过环境保护优化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必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又要将贸易作为环境管理的新手段,减少我国贸易的生态环境逆差。

 
  WTO新规则的谈判表明:环境外部性日益成为国际贸易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尽管WTO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组织,但承担着保护环境的职责,相关贸易协定,无不涉及环境问题。实现环境与贸易双赢战略是当前国际谈判的重要出发点,环境已经不再作为人类活动的对立面而存在,其重要意义已超出任何经济、意识形态的约束,其影响已跨越国界、超出地域限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贸易与环境的关联程度不断加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建立一整套规范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是未来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环境偏好的内在需求也要求各国重视可持续贸易。
  环境保护成为国际贸易竞争新手段。近年来,国际贸易竞争不断加剧,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措施不断增多,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涉及所有产业,成为重要竞争手段。例如,频繁出台和修订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由对最终产品的环境要求扩展到对生产工艺过程和方法(PPMs)的强制性要求;不断增加检测项目、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标准等使许多出口企业无法很快适应并及时进行调整,一些企业在出口中遭受损失。这些环保要求主要涉及我国相对有出口比较优势的纺织品和服装、农产品、林产品以及电器产品和消费品等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白皮书》显示,2005年,中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大约有25.1%。受影响合同总额超过81.5亿美元,其中受包括节能及产品回收在内的环保要求影响的出口合同金额在22.2亿美元以上,占受影响总金额的27%以上,是对中国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的一种措施。
  区域贸易自由化加速发展,环境问题造成政治、经济冲击。经商务部备案的赴东南亚地区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投资额已达12.8亿美元,其中仅2006年一年的投资就达2亿美元,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0%以上。而主要参与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对外经济投资业务的70%~80%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的越、老、缅三国。
  随着东南亚国家环境法规的逐步完善,近年来,一些国家联同国际机构共同指责中国公司在本地区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声音逐渐增多。例如,由于2004年出口到中国的缅甸木材有95%由非法渠道而来,自2005年开始,缅甸中央政府对中国在其境内开发自然资源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已使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的木材加工和其他原材料贸易受到了巨大冲击,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欧盟和美国积极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WTO谈判。在巴厘岛会议前夕,这两个最具实力的WTO规则制定者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6月18日完成的报告,就联合向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 T E )提交了关于将“气候友好”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环境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案,甚至忽略了发展中成员具有巨大需求的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同期,欧盟于2007年6月完成的研究表明:贸易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正在稳步增长;欧洲内部生产和流通的产品相比海外进口产品来说,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低一些,这种差异主要来自运输过程排放。可见,从气候相关的贸易政策入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贸易的运输环节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
  环节,不同的运输模式的排放量不同,可以通过改变运输模式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很显然,这将成为欧盟国家减少进口的重要理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欧盟是在实践“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而我国还处在讨论是否可作为环境保护指导思想的阶段。
  因此,通过环境保护优化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必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增长,又要将贸易作为环境管理的新手段,减少我国贸易的生态环境逆差,以推动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和节能减排目标,将其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目标的重要内容。
  构筑可持续贸易体系将使我国贸易发展走上环境与贸易双赢的良性道路,实现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消除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的不利影响。


  构筑可持续贸易体系的几点建议
  ■阅读提示   要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出发,转变贸易增长模式,健全可持续贸易体系。我国的环保战略要充分考虑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环境问题压力势必有所减轻,但国内环境管理面临更大压力。从国际贸易角度推动环保战略需要方法论和制度的创新。


  全球化或全球经济“势能”引起的环境问题很难由一个国家单独解决,需要全球化的手段、国际贸易和投资来解决。面对新形势,我国要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十二字方针“‘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重视“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责任,积极参与”等原则,提倡“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向共同呵护地球家园转变。
  第一,总体上,要从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出发,转变贸易增长模式,调整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健全可持续贸易体系。
  充分利用我国的贸易顺差,进口高能源资源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减少相关产品出口,寻找并扩大高能耗产品替代品。从产品、企业和行业的环境绩效情况着手,通过优化贸易结构、调控贸易总量和提高贸易效率等途径,加强环境管理,改变现有贸易状况和完善现有贸易政策。具体措施是综合运用产品出口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手段,基于与环境和资源不同关联性,采用不同贸易措施,达到或者促进、或者禁止或限制、或者引导出口的最终目的,实现贸易“绿化”。
  第二,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要从管企业逐渐扩展到管产品,管理手段要从行政手段转向经济手段、自愿性手段。
  国际贸易产品本身引起的环境问题要采取严格的检验检疫手段;由国际贸易生产过程引起的环境问题,建议由政府监管转向企业监管,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或生态标志互认等自愿性措施。
  减少废物贸易的环境影响,应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一是要推动资源节约政策,减少对原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废物资源,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废物进口和相关资源的提取过程;二是环保、贸易、质检、海关等部门对于可用做原材料的废物国际贸易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于新增进口废物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要防止高污染和有毒产品和废物进口;三是对于进口的可用做原材料,但是易造成环境影响的废物要采用园区管理模式,采用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强废物处理能力;四是要禁止进口废物的加工企业再行出口相应的原材料,以切实保证是满足国内需要,而不是只赚取外汇,留下污染;五是要充分利用WTO规则进一步适时采取措施限制废物进口,同时要在国际合作中作为重要要价。
  第三,在WTO谈判停滞不前形势下,我国要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加强WTO规则的研究并熟练掌握,为我所用,避免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处于被动局面。
  其中,关于贸易与环境议题的谈判要认真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采取的贸易措施及其影响,包括对“气候友好型”产品和服务征收低关税、针对能源效率的政府补贴、气候标签计划、政府采购政策、基于《京都议定书》的弹性机制,建立温室气体信用领域的国际贸易、反倾销税、碳税等。
  第四,我国的环保战略要充分考虑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环境问题压力势必有所减轻,但国内环境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首先,要谨防因国际资源与能源价格下降导致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加重环境污染,要注意协调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管理,防止环境保护工作下滑,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其次,防止贸易对象转向新兴经济体而导致产品及环保要求不高带来的出口企业环保积极性降低;三是通过环境手段,推动贸易结构和对象的调整,鼓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进口,同时推动国内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企业实现从贸易企业到对外投资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强对外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国际资源。
  第五,从国际贸易角度推动环保战略需要方法论和制度的创新。在方法论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实物量核算的方法,同时采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和全过程控制方法才是制定和落实未来环境保护战略的基础方法。
  在制度上,除生产者责任制度外,要强调消费者责任,这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对消费者有利,要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为“谁消费谁付费”原则,即采用经济手段等对需求方行为进行规范。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xiexiaoling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