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经济环保须双轮驱动
2013年伊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与“美丽中国”的图景不禁形成巨大反差。“两会”时间,“美丽”愿景如何起步,值得期待:继去年“PM2.5”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空气质量、水安全等环境保护问题势必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CFP图
现状篇
世界工厂之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到你的脸。”一句网络戏言述说了网民对雾霾天气的无奈。雾霾阴影挥之不去,地下水污染接踵而来,土壤污染数据成谜,环境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背景
环境不堪重负
今年以来,十面“霾”伏,PM2.5数值爆表。2月,江苏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西南部等地雾霾天数超过10天;江苏、河南的平均雾霾日数分别为13.7天、9.9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若再不采取行动,空气污染将成为诱发过早死亡的第一大环境因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微小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将会增加一倍至360万人,而大多数死亡案例都将发生在中国和印度。”
与此同时,水资源也频频曝出问题。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介绍,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是地下水,但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而更可悲的是,土壤也“病了”,但病情无从知晓。2月24日,北京律师董正伟收到了环保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对他所提出的请求环保部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申请,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早在2006年7月,原环保总局便宣布耗资约10亿元,开始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展开首次调查。据权威媒体当时报道,此次调查预计2008年完成。报道还援引原环保总局的不完全调查资料称,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自此之后,关于中国土壤污染现状,便少有官方数据见诸报端。
原因
以污染换GDP
十年光阴里,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但傲人答卷的背后,不堪重负的环境正在对我们发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在分析人士看来,必须要平衡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造成了现在的“消化不良”。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刘非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污染问题的根本诱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所处的实际地位所带来的客观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只不过由于地方政府惟GDP的理念、功利主义的心态、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等人为因素使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被放大。”刘非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自二战以来,全球经历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浪潮,从美国到日、德,再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东盟,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伴随着输入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刘非进一步分析,改革开放使中国内地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承接了发达国家的淘汰产业,形成高污染、高碳排、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形成对高碳技术的依赖以及高碳的能源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碳产业。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吴晗瑄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除了发达国家高污染产业转移遗留下的问题外,中国企业环保意识差、政府监管力度弱、惩戒力度小等也加剧了环境问题。此外,私家车发展迅速,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也让环境不堪重负。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