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于心,他们的人生与环保“绑定”
在西南,有一群中瑞“环境小硕士”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组的学子们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交流环境理论与实践。 项目组供图
天为什么那么蓝?水为什么那么清?怎么才能让我们栽下的植物长得更快?我们小时候,似乎总是那么喜欢对自然发问,但却没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的搞懂这些问题,但现在有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互联网专业平台学习系列环境课程,与来自全世界103个国家或地区的同龄人交流环境理论与实践,并将理论学习与环境实践融合,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形式发现环保问题,呼吁环保问题,解决环保问题,他们就是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的学子们。
“在18周的课程学习中,每一周都会有一个主题,学生们根据主题完成作业后,老师和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则会进行评价。”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组成立于2003年,课程研发中心成员罗键表示,项目组已经有了很完备并常态化的授课体系,老师18周的基础课程完成后,学生们就要对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立项”进行研究了。瑞典的老师会让学生们先提交研究的大致思路,审核通过后,学生们便要在两三个月的时间期限里开展调研了,最终,学生们要提交调查报告、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正在读高二的彭丽宇正是其中的一员,从初中就加入了“环境小硕士”项目的彭丽宇最大的爱好是观鸟,“它是进入大自然——这一完美创造者的一张免费门票”。
2012年12月,彭丽宇偶然间看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鸟——中华秋沙鸭,同时也了解到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于是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彭丽宇与老师、同学及重庆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一起对野外中华秋沙鸭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记述。
“刮风下雨的时候带一个大布袋,实在冷了就罩在自己身上。春天出去小心翼翼地抹好防蛇药,冬天抹好防冻霜。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一次,我会再次回报自然,并让更多的人与我同道。”大量的野外记录数据,参考文献,访问结果和水质化学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彭丽宇最终完成了《重庆江津冬季中华秋沙鸭初步调查》,更是荣获了“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牌。
截至2013年,十年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组培养出“环境小硕士”270多名,参与学生近万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有200余项,获无数国内外奖项。
“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给学校师生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让大家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并且在这个项目实施中,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生态环保卫士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课程研发中心成员罗键表示,观念的树立与对人才的培养是项目的最特色,而可持续性则是项目的最大优势,“‘环境小硕士’这种国际环保持续项目的开展,避免了学校环保社团中较普遍存在的社团成员年年更新,指导师资经常变换而造成的教学与研究的不连贯性。”
遍植绿色于心,广布桃李于世。这是在采访的最后,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课程研发中心成员罗键的结语,这样的一句话不仅适用于桃李天下的环境老师,一样适用了那与大山结伴三十年的老者、那个孤注一掷开创环保新途径的青年,更适用于所有热爱祖国河山、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环保人。有青春的激情、有岁月的守护,天蓝水碧的中国环保梦又怎会遥远?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