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力促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交融发展

Eedu.org.cn 作者:柳新勇 赵倩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1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柳新勇 赵倩)“城市雾霾、河流变色、森林被伐……我们应该向山河道歉”,正在热映的贺岁片《私人定制》的一幕反思式结尾,虽说是通过娱乐化的手法为影片“点睛”,但更重现了中国城市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生态创伤。


配图自网络

    艺术来源于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进程也突飞猛进。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人,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不少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突出,环境问题时有发生。

    就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体现出空前重视,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

    “要坚持生态文明”、“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成为会议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关键词。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政府正努力把生态文明的要素融入到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的城镇化,透过“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我国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一个‘新’就在于把生态文明和城镇化‘捆’在一起,让城镇化骨子里都要闪烁生态文明的光芒。”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说。

    他表示。最近各地雾霾天气频繁发生,正说明现在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生态问题的时候,中国亟需还清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欠账”。在未来土地、人口等红利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如果还延续粗放发展模式,城镇化效益将逐步下降,城镇化之路也会越走越窄。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中央不仅从字面上强调了生态文明,同时在措施上也着重加强生态建设,要建设绿色、宜居的城市,不能再走破坏自然的老路。

    在这方面,中央城镇化会议中既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明确“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潘家华还强调,城镇化中必须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果超过承载能力,环境就会退化,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此外还应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没有考虑到空间、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很多工业领域产能严重过剩,特别是重化工业。”

    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正倒逼各级政府加快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不久前,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分别宣布将41家和138家污染企业逐出辖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研究部研究员丁元竹也表示,中国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深化各项改革,不能再沿用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大肆进行土地开发运动,而是通过促进生态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应该是能够让百姓真正走进的城市。”张占斌说。

    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近几年在稳步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和创业城市”,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为契机,通过改善“软环境”来树立城市的形象名片。

    此外,专家还认为,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推进城镇化,不光体现在城镇的宏观布局上,细节也不可小觑,比如城市的规划者不应一味地追求大广场、宽马路,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居民休闲场所和城市绿地的建设,打造宜居的城市“微生态圈”。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