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生态立市
贵阳从2007年起确立举市发展生态经济,今年6月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2008年,贵阳编制成《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 2009年正编制《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以期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开发区。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接受本报专访时称,这一定位主要考虑点之一,是贵阳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外来要素的吸引力,很难与周边大城市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必须走比较优势的路子。而“生态环境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大的本钱和希望”。
不过,发展生态经济,贵阳绕不开工业的改造,当前工业仍对全市经济发挥着支撑作用。
贵阳工业长期存有结构性缺陷,重工业、资源型产业、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很大,很多支撑全市经济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耗能企业,如中铝贵州分公司一家平时就要消耗全市三分之一电量。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工企业有352户,占66.9%,轻工企业174户,占33.1%,轻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里比重为41.5:58.5,而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6%左右,GDP的6%左右。
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和在全社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
在今年6月召开的贵阳振兴工业经济大会上,李军表示,这种局面一是重工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普遍还存在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链短,初级产品比重大等问题。全市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占了33%,加工度不高。”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晓登表示,这种现象使贵阳经济长期受到双重“压迫”,一是,生产原材料、资源深加工的高附加值流失,二是要到东部高价购产成品,造成消费的流失。
由此,贵阳提出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其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的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