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处理厂常年喊饿 建筑垃圾“重生”卡在哪?
回收厂常年“饿肚子”
就在昌平区,坐落着本市首个正规的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厂。对于马庄大桥这样的建筑垃圾场,吴建民早有耳闻,但更多的是无奈。
自建厂以来,因为找不到可用的原料,厂子长期处于“饿肚子”的状态,一年得亏200万元以上。
走进工厂,听不见机器轰鸣声,看不到工人忙碌的身影,车间里满是灰尘。工厂主管后勤工作的安主任说,工厂两个车间的设备从建厂至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遇到价钱便宜的原料才偶尔生产”。
吴建民是这个厂的创始人。十年前,他经营砂石生意发家致富,身家几千万的老吴,开豪车、住洋房,是亲戚羡慕的对象。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建民欣喜地在建筑垃圾里找到了商机。他算过一笔账,工厂采用免费的垃圾原料生产红砖,相比于红砖每块4毛钱的市场价,回收厂生产的红砖每块砖会有3分钱的利润。“建筑垃圾到处都是,钱肯定好赚。”
于是,吴建民果断地停掉了砂石开采的生意,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几十亩、垃圾年消化能力100万吨的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厂。随后,他从日本和芬兰购置建筑垃圾分离设备,并高薪聘请研发人员,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吴建民没找到免费的建筑垃圾原料。如果上门去收建筑垃圾,他的运输费开价必须低于刘国立们每车200元至400元的报价,“但即使等价竞争,生产出来的产品利润,也不足以弥补运输和深加工的成本”。
如今,吴建民成了亲戚声讨的焦点。八年总计亏损上千万元,为了维持企业,他甚至借走了丈母娘的养老钱。
“如果工厂继续维持现状,今年年底恐怕就要关门了。”吴建民看着静谧的厂区,摇了摇头。
破局
运输企业应凭传票取钱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认为,治理建筑垃圾违规倾倒的问题,关键要在方便居民处理垃圾的基础上,对回收运输企业有所约束。为此,可借鉴日本建筑垃圾传票制度,让运输企业确保将垃圾交给回收处理企业之后,再获得运输报酬。
刘强建议,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后付费”。即家庭装修垃圾产生之后,业主可以联系运输公司,运输公司不向业主直接领取处理费,而是在业主处领取带有条形码,并注明垃圾数量的收费凭证,即传票。待运输公司把垃圾运送到回收处理厂后,才能最终领取处理费。如果在运送到处理厂之前私自倾倒,运输公司领取不到处理费。
处理费是由业主上缴,这一付费过程可在网上完成。刘强设想了一个网络付费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资金转账,而且能够通过条形码密切监督垃圾的流向。小区业主将垃圾处理费交到网络付费系统上,垃圾处理厂收到垃圾,并核实垃圾数量,进行系统确认后,资金最终才能流入到运输公司的账户。
“这个流程比较理想,能够制约运输公司随意倾倒的行为。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严密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执法基础上。首先得有法律法规的出台,让垃圾处理有法可依,其次需要政府财务部门和市容管理部门发挥监管作用,监督装修垃圾的流向和资金的流向。”刘强说。
此外,刘强认为,垃圾处理厂也应当给予运输企业一部分的购买费用,财政部门可依据法律给垃圾处理厂一些补助。不过,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垃圾处理厂进行生产过程的监督,比如是不是采用的是垃圾原料,如果是自己购买的原料,就不能给他产品销路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资助。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