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市场资讯 >> 水工业 >> 正文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路向何方?

Eedu.org.cn 作者:常杪 田欣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30

                 进入发展新阶段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阅读提示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管网、污泥处理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较大,但现阶段污水处理项目的资金需求存在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的使用成本低的问题,对现有融资方式提出挑战。

  在经历了20余年的投资建设后,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于持续高速增长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作为改善水环境质量重要手段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COD减排政策的严肃实施,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仅具有环保意义,更关系着各级政府官员的政治命运;此外,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既是能够“拉动内需”的重要投资领域,也是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处于高速增长期,并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持续保持这一增长势头。此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也为行业内各类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投资机会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内产业链整合加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国平均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但地区间仍有较大差异
  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400余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近800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62%左右,全国城市平均污水处理率增长较快,但地区间污水处理率相差很大。例如,截至2007年底,江苏、山东、北京、重庆、上海等省(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高,均超过了70%;而青海、吉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还不及50%。从城市水平来看,郑州、海口、厦门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超过80%,已经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同为重点城市的南宁、贵阳、哈尔滨、兰州、宁波等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尚不到40%。地区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地区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压力差异显著。
  农村和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
  过去的10年中,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与之相比,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刚刚起步。
  由于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截止到“十一五”规划之前,我国的水污染控制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上,而针对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进程十分缓慢。2007年末,全国县城只有不到1/4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于25%。
  根据现有数据,县城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水管道建设在2007年前后同比增长速度方面高于城市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认为我国针对县城地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开始启动。但是由于现有基础落后,历史欠账较多,现阶段县城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仍然非常薄弱。
  污水管道建设方面,拥有9.3亿居民的村镇地区目前污水管道建设仅为10万公里,在长度上约为城市地区的1/3,综合村镇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污水管道口径的差异,可以判断我国村镇地区污水管道建设状况十分薄弱。污水管道建设的落后也进一步降低了我国村镇地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可行性,凸显了推广分散处理的必要性。
  大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初步完成,中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成为主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部分大城市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债等政策性资金建设了一批大型污水处理厂,规模多在10万~50万吨,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随着最初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成,进入21世纪以来,10万吨以上规模的新建污水处理厂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5万吨以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约占全国总量的65%左右,两万吨以下污水处理厂约占25%左右;目前规划待建的污水处理厂,两万吨/日规模以下的占32%,2万~5万吨/日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占45%。可见,5万吨/日以下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成为主流。
  管网、污泥处理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较大
  根据“十一五”规划,配套管网建设投资需求远高于污水处理厂,原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在建和新增污水厂配套管网投资达到2000多亿元。然而地方政府对配套管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与投资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缺口,这使得管网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大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实际处理量远远低于设计水平。此外,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普遍未得到解决。任何污水处理过程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泥。污泥通常富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处置,将成为新的污染源,危害严重。随着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长,产生的污泥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近8000万吨/日,由此估算我国每天产生含水量80%的湿污泥6万吨左右。受认识、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地方单纯追求较高的污水处理率,污泥处理处置单元较为简化甚至没有考虑,由此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投资需求为473亿元。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设施建设相比,尽管资金需求量小,但投资意义重大。
  水污染治理的区域化与流域化促成了污水处理项目集中建设投资模式的出现
  水环境问题具有区域化和流域化特点,即局部地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无法实现整个水体污染问题的解决,流域或区域范围内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为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水污染治理的这一特征促成了污水处理项目集中建设模式的出现。此外,由于国家COD减排目标的考核采取省、市、区层层考核的方式,从而将减排的压力集中在了省政府。省政府有动力推动全省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全省COD减排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污水项目打捆建设模式得以应用的主要推动力。在实践过程中,亚洲开发银行多次推动流域范围内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打捆贷款方式,也为污水处理项目集中建设投资提供了实践经验。
  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特征显著,对现有融资方式提出挑战
  现阶段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决定了污水处理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征为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的使用成本低。地区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仍然有较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这些地区通常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对资金使用成本的可承受能力较差,急需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此外,目前仍处在规划阶段的污水处理厂中两万吨以下规模的约占1/3,这类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平均建设和处理成本较高,更需要低成本资金以保证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项目本身对资金的要求,从投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小规模污水处理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运营成本较高,这些因素使得以逐利为目标的社会资本对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镇及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兴趣不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区地方政府的投资压力。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进一步发展污水处理行业,实现行业所承载的多个社会、经济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建设投资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来推动。
  总之,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在未来的几年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投资需求依然强劲,中西部地区及小城镇面临更大的投资压力。中小规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及管网、污泥处理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重点,污水处理项目集中建设模式仍有一定市场空间。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系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

上一页  [1] [2] [3]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