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北京 >> 正文

狙击风沙 筑牢京津绿色发展生命线

Eedu.org.cn 作者:焦玉海    资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8
  中国绿色时报5月17日报道(记者  焦玉海) 仿佛一夜之间,PM2.5(可吸入颗粒物)从不为人知变为公众熟悉并且异常关注的一个名词。然而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10多年前的北京城,肆虐的风沙,漫天扬尘,在春季沙尘暴折磨中的人们,即使一个爽朗的晴天也是奢望。
  如今,北京周末的公园,游人情侣们可以闲庭漫步赏玩春花,夜晚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孙子数着满天繁星——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京津风沙源工程的成功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津风沙源工程是目前我国实施成效最为明显的生态工程之一。
  尤其在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回首看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启动实施,更具有前瞻性和标杆示范意义。
  沙尘侵扰中果决启动
  不是当年的亲历者,可能无法想象2000年前后,京津地区老百姓面临的风沙危害。
  推开窗子是厚厚的尘土,仰望天空是昏黄的沙帐,喷香的米饭里嚼出沙粒,医院里挤满呼吸道不适的老人孩子。在京津并不算长的春天里,人们每年要忍受10多次这样强沙尘或者浮尘天气的折磨。
  风沙频袭京畿重地,在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000年4月27日,一场严重的沙尘灾害之后,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研究沙尘产生原因和对策。经过会商,专家们一致认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风沙源区植被稀疏、土地沙化严重造成的。要解决京津地区的沙尘问题首先要解决风沙源地的沙漠化治理难题。
  经过一系列紧急协商、考察,2000年6月5日,国务院召开党组会议,听取国家林业局关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思路的汇报,决定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示范工作。
  这是一次时间上略显仓促但却又恰逢其时的决策。决策者亲力亲为,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了一条治理京津风沙的最佳途径。这一切努力,为的是护佑京津的碧水蓝天和人们生活的安宁。
  12年已经过去,当人们面对如今日益减少的沙尘天气,面对重新回归的碧水蓝天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巨大成功,再回首当初的果敢决绝,时间证明了工程启动的英明睿智。
  2002年3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吹响了向京津沙源地进军的冲锋号。
  科学规划风沙源治理
  世纪之交的中国西北地区,沙漠的黄色逐渐延展,大有取代绿色成为主基调的态势。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乌盟后山以及河北坝上、山西雁北地区,这些历史上水草丰腴的茫茫草原,随着近代人口迅速膨胀,人为活动急剧扩张,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对资源的过度索取,早已胜景不再,“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成为教科书中遥远的追忆。
  相反的,严重的土地退化、沙化,使这些地区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地。大风起处,浑善达克沙尘飞扬,气流裹挟着沙尘一路向东奔袭,沿着河北坝上、洋河河谷、永定河河谷直达北京及周边地区。这些沙化的土地、流动的沙丘,就像高悬在京畿西北方的锋利匕首,时刻威胁着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就剑指浑善达克等京津沙源地以及沙尘进京的通道。《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明确,工程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治理区国土总面积为45.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工程规划林业建设任务12727.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985.61万亩,营造林8742.06万亩
  启动时间上的紧张仓促并没有带来工程设计上的丝毫马虎。在很短的时间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设计者们进行了认真的谋划、细致的勘察、周密的部署,拿出了一份科学的治沙路线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综合治理成为工程伊始就坚持的科学治沙原则。
  工程实施中,采取了封、造、退、治、移相结合的多种治沙措施:全面封禁保护现有林草植被,杜绝一切人为破坏行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建立稳固的防风阻沙体系,在现有荒山荒地上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型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对区域内陡坡耕地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减少入库泥沙;对生态极其恶劣,不具备人居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规划》同时明确了治理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要完成退耕还林3943.61万亩,营造林7416.19万亩,草地治理15941.7万亩,建水源工程66059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让蓝天白云重回首都天空
  北京密云古北口,2000年,这里不远处就能隐约可见连绵起伏的沙丘、沙地,这里是沙尘进入京津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让这片曾经的风沙古道重新焕发生机,绿意盎然中成为首都新的绿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12年来,从工程设计到植树造林再到检查督导,治沙人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和汗水浇灌沙地里的绿色,锁住了一座座流动沙丘,为一片片荒漠披上绿装,用每一个扎实的脚步换取工程治理区质的变化。
  仍然是首都的人们感受最为直观真切。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09年的285天,10年间年优良天气数量增加了108天,增加61.0%,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市沙尘天气次数也呈明显减少趋势,从2000年——2002年连续3年均在13次以上减少到2009年的3次。
  北京市环保局关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变化特征的研究也佐证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显著成效——北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尘含量从2000年春季的63.2%下降到2009年同期的32.0%。
  “截至2011年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0035.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422万亩,人工造林1854.4万亩,飞播造林1379万亩,封山育林3380.4万亩,初步建立了京津地区的生态防护体系,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生态保障。”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在与风沙数年的交锋中摸爬滚打,显然这一组数据让他感到自豪。
  一条条阻风挡沙的防护林带,一片片重披绿装的沙丘,一个个蓬勃兴起的沙产业,一张张工程区老百姓质朴的笑脸,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仅改变着京津地区以及工程区人们今天的生活,也为他们明天的幸福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