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阿拉善巧破生态困局

帮牧民安居乐业 让自然休养生息
Eedu.org.cn 作者:徐卫星 张俊 王…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9

 

阿右旗坚持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采取区域性禁牧等办法,实现生态的自然有效恢复。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张俊 王建勇


  北风起,沙尘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是全国面积最大、影响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地。它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欲与腾格里沙漠形成“握手”之势。


  如果再不阻止两大沙漠合围,不仅将直接威胁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更将严重影响到京津地区、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身居沙漠腹地的阿拉善盟肩负艰巨的防沙治沙使命。这里生态环境状况如何?治理有无成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统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深入阿拉善盟中部地区、沙漠腹地阿拉善盟右旗地区(以下简称阿右旗)进行了采访。


  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


  资料显示,阿右旗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0倍,沙地面积占到全旗总面积的74%。大风、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阿右旗境内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有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已经或者濒临灭绝,草本植物种类锐减。


  “经过这几年的生态治理,植物多样性正在恢复增加,已由退化后的不足200种增加到了436种。”阿右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孟和告诉记者,阿右旗坚持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以围封禁牧保护生态,收缩集中调整布局,以转移转产富裕农牧民为切入点,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区域性禁牧”的办法,实现生态的自然有效恢复,同时转变牧民生产经营方式,变牧业生产经营者为生态建设者。


  孟和说,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较禁牧前提高了5~20个百分点,达到15%~25%,个别区域达到了50%。


  在一处植被长势良好的沙地上,孟和指着新长出的黄色野花告诉记者,几年前还难得看到这样的野花,如今却长出许多,连土生土长的他也不知道名字。在不远处的沙坡上,密密麻麻的绿色植被已经长上了山头。


  “生态恢复不错,再加上今年雨水好,这草长得真好。”同行的一位当地官员说。


  怎么保证生态移民利益?


  当地拥有古老的游牧文化,但随着人口、牲畜的急剧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草畜平衡。占全旗人口近一半的农牧民(阿右旗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11645人)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展生态移民。可一旦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农牧民如何维持生计?会不会出现农牧民复牧、复垦等情况?引导农牧民转移转产、平衡各方利益,成为阿右旗政府统筹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陪同记者的司机师傅原来是当地的农牧民,现在他主要是给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游客开车。他说,买吉普车花了近10万元,还领了几万元政府补贴,跑两年就能收回成本了。

 

  据阿右旗旗委副书记、代旗长杨海介绍,目前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已有200多辆吉普车,就此解决了200多位农牧民的就业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牧民安置问题,阿右旗政府创造性实施了农牧区养老保险、草畜平衡、鼓励农牧民非农产业就业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构建了与阿右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