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五千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总面积有1.86万平方公里,距北京直线距离80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大沙漠。十几年前,这里的沙尘经常刮到京城,但现在那样的场景已极罕见。经过25年的努力,亿利资源集团成功地将其中沙漠面积的1/3变成了绿洲,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公益的商业治沙模式”。笔者对这种治沙模式早有耳闻,但对其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一直存疑,近日笔者借参加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之机,实地走访了一番——
库布其的这个玻璃金字塔是沙漠植物生态园,玻璃墙里面种植着种类繁多的沙漠植物。
8月1日至3日,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召开。本次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牵头,会同我国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笔者受邀与会,并亲历多个治沙产业的现场,同时与数位外国专家、国内官员探讨,笔者终于坚信,库布其模式是成功的、成熟的。库布其经验值得我国政府认真研究、好好总结,并向全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推广,以夯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潘基文赞库布其科学治沙
25年前,库布其是“五无一少一多”的死亡之地,即没有生态、没有出路,没有医疗、没有通讯、没有文化,收入少,风沙多。亿利资源集团的前身是这座沙漠里的一个小盐厂,常年为风沙所困,几十万吨产品很难运出,于是,它们被迫走上了一条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经济的特殊之路。
走到库布其腹地入口,看到硕大的凯旋门上镌刻的一排大字——“引领沙漠生态经济,开拓人类生存空间”。这是库布其人自豪感与雄心壮志的真实写照。25年间,亿利资源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投资3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发展产业,绿化库布其沙漠的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沙漠论坛的致辞中评价道,据我所知,库布其实现了生态移民治沙,让移民走出沙漠,恢复自然修复力;库布其还实现了科学技术治沙,创新了许多治沙办法;库布其还实现了经济开发治沙,利用沙漠资源实现绿色循环。这一切的成果就像中国经济实现的奇迹一样,令人惊叹。
位于库布其沙漠深处的七星湖酒店外景,酒店的建筑风格融入了不少蒙古族文化元素。
库布其的“一二三四五”
笔者曾与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长谈。这位将治理沙漠视为自己“生意、生活、生命”的拓荒者,用了“一二三四五”联动发展来形容他缔造的库布其模式,即一个梦想:让沙漠变成富裕文明的生态绿洲;两个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三化互动”: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四种治沙方式:生态移民治沙、科学技术治沙、经济开发治沙、创新机制治沙;五大成果:开创了一条新路、绿化了一座沙漠、催生了一片产业、改善了一方民生、凝聚了一方民心。
“经济循环”是“治沙生态→经济植物种植→集约化经济发展→治沙生态”的循环经济体系。“社会循环”是指“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生态”的社会事业良性循环体系。
为了验证上述“一二三四五”,笔者特意走访了牧民家庭,问这位牧民靠什么发家?答:种甘草,卖给中草药厂,制成药材;还种沙柳和胡杨。这“沙漠三宝”抗风沙,耐寒、耐旱、耐盐碱,生态和经济价值高。
不少环保人士担心,库布其沙漠会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事实上,库布其沙漠的东部,是水分条件较好的半干旱区,有较好的光、热、水条件,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加之胡杨等“沙漠三宝”是高度耐旱作物,对水源的消耗并不多。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至3米,水质较好。沙漠的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地。地下水埋深1至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的水源问题渐成良性循环,光2012年在库布其沙漠就下了17场雨,降雨量接近100毫米,这是沙漠变绿的可喜景象。
笔者还在牧民居住区转了一圈,看到家家都有二层小楼、小汽车、摩托、各种家电……让人心生羡慕。
在通往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的公路边,有新栽种的防风固沙树林。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大漠边缘一个县城的守望 国家连续重大生态项目支持敦煌护卫绿洲 凉州大力实施绿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宁夏银川 沙漠中的绿洲 得生态赢未来 “里约+20”会议热议中国库布其治沙 不毛之地变绿洲 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获新突破 甘肃民勤构建绿洲防护体系 逐步实现治沙增收 新疆: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民勤积极构建绿洲生态安全屏障 阿拉善盟再造天堂绿洲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