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加大渤海渔业资源生态养护力度 打造海洋牧场
近年来,本市加快实施渤海渔业生态资源修复,连续五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并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去年,渤海湾天津地区中国对虾回捕率达2.67%,捕捞产量为909吨,产值17271万元,投入产出比1:8.6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今年本市加大渔业资源生态养护力度,年内计划投入2000万元,向包括渤海在内的水域放流15亿尾各类水生生物苗种。向渤海近岸投放5000个人工鱼礁,打造“海底森林”,为鱼儿安家。通过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试验推广藻类移植示范区项目,建造“海洋牧场”改善生态环境,开辟渔业发展空间和渔民增收新途径。此外,通过实施伏季休渔等措施,让海洋“休养生息”,保护渤海湾渔业生态资源。
渤海等水域投放15亿尾鱼苗
以鱼养水改善水域生态
记者从市水产局获悉,本市将加大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年内计划向包括渤海在内的水域投放15亿尾各类水生生物苗种,通过实施“以水养鱼,以鱼养水”方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增收。
据介绍,科学规范地向海洋、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鱼、虾幼苗,增加水域资源量,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今年本市计划向包括渤海在内的水域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亿尾,其中包括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梭鱼、贝类等苗种。在内陆水库、河道主要增殖放流鲢鱼、鳙鱼、草鱼等滤食性鱼类,可有效消耗掉水中的生物,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进一步改善、修复河湖、池塘的生态系统。
藻类移植为海洋荒漠解渴
海洋牧场改善渤海生态
为改善渤海湾海域中因大型海藻类植物缺乏而造成的“荒漠化”现象,本市将继续在渤海试验推广藻类移植示范区项目,打造海洋牧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据介绍,增加渤海湾大型海藻类植物生长,对净化海水、消解海洋污染及增加水生生物物种都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去年起,本市开始实施“海洋牧场(海藻移植)示范区建设项目”,在汉沽大神堂的人工鱼礁区开展11000平方米筏式海藻养殖,试验养殖羊栖菜、鼠尾藻和龙须菜三个海藻品种。经过40天的纯天然养殖,羊栖菜最大长度接近200厘米,鼠尾藻和龙须菜也长势良好。
据市水产专家介绍,这三种海藻类植物为市民餐桌提供了新的营养食品,其中羊栖菜肉厚多汁,营养价值高,是餐桌上的佳品。大型海藻筏式养殖的成功,还可以为海参、鲍鱼养殖业提供优质的饵料。
10年建13.7平方公里人工鱼礁
海底森林庇护渤海生物
为改善渤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本市计划用10年时间在渤海湾近海水域建成总面积达13.7平方公里的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群,建造“海底森林”,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
据介绍,设置人工鱼礁培育渔业资源是国际公认的改善海洋生态的方法,把废旧渔船或经过特制的水泥构件沉到海底,以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此外,鱼礁的表面还可以附着藻类和贝类,可以间接起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的“生物吸尘器”效果。
按照规划,本市将在近海水域建设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3处,投放礁体84万立方米,包括大港生态公益性礁区、汉沽区生态公益性礁区和塘沽生态公益性礁区。预计到2018年三大生态鱼礁群建成后,可以在天津近岸海域营造一批小型的海洋人工生态体系,并利用不同种类和形状的鱼礁功能,为生物资源提供栖息、繁衍空间,保护渤海生物种群。
津鲁冀辽联手保护资源
休渔让渤海喘口气儿
为更好恢复渤海渔业资源,本市联合渤海水域的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同时开展伏季休渔,让海洋休养生息,保护渔业资源。今年伏季休渔从6月1日至9月1日,本市500多条渔船将全部进港停靠,不再进行捕捞生产。
据介绍,每年5月是鱼虾产卵季节,6月至9月是鱼虾生长、成熟的时期。如果不对鱼、虾、贝类在生长期进行保护,不仅会影响鱼虾产量、降低经济价值,更会破坏海洋生态。本市从1995年就按照农业部规定实施渤海近海伏季休渔,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近年来,汉沽、塘沽、大港近海海蜇、中国对虾等品种已开始形成“秋汛”。
今年休渔期间,本市500余条渔船全部停港休渔。所有渔船在伏季休渔期间不得擅自转移停泊地点。市渔政部门将重点检查使用流布袋网、三重流网、小拖网的各类违规作业渔船,严厉打击无船舶证书、无船名船号、无船籍港渔船和渔业捕捞许可证、渔业船舶登记证、渔业船舶检验证不齐的渔船。(记者黄建高)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