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友好型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体上看,当前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加快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福建省的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上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工业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福建省在“十二五”末人均GDP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加快工业发展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而目前福建省的资源承载力已初显超载端倪,特别是土地资源处于超载状态,工业加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更为突出。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对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发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没有在福建省布局大型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全省能耗、排放基数较小,未来可用于发展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能耗、排放指标空间不大,节能减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三是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面向企业的应用型技术研究较为薄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依然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不高,短期内还难以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四是部分重点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汽车产业缺失发动机、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船舶产业缺失大中型柴油发动机、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等,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产品少、设计能力不足等。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福建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应围绕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在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并优化生态环境。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从福建各地市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推进“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项目组团集聚、资源适度开发、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向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古雷-南太武新区、环三都澳等区域聚集,闽江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船舶(游艇)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纺织、冶金等产业。湄洲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泉州湾重点发展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古雷-南太武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环三都澳重点发展电机电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二是特区加快推进升级转型。促进厦门产业整体升级,充分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后发优势,厦门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医疗器械、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山区产业实现集中发展。实现产业向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集中发展。武夷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三明生态工贸区重点发展林产加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龙岩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
(二)加快重点行业转型提升。一是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石化方面,推进沿海湄洲湾石化、古雷石化两大基地建设,形成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冶金方面,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替代进口的特殊用钢、宽厚板、不锈钢薄板以及硬质合金、钨钼丝、铜、铝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二是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重点借助与奔驰的合作和闽台产业合作平台,加快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特种专用车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发展滚装船、海洋工程多用途工作船和油船、海上钻井平台等特种船型。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方面,重点开发新能源、节能和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高效节能电动机和特种专用电机等新品种。三是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纺织服装业方面,以新型高档纺织面料为突破口,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研发、生产和流通一体化的快速创新模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造纸工业方面,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在国外建立原料林基地,加快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四是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重点培育壮大计算机和网络、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新型显示、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引领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二是培育发展环保产业。建设重点新兴环保产业基地或环保工业园区。加快环保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建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防治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与监控系统设备。三是加快工业设计、物流、金融、科技、外包、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石化、煤炭、钢铁、汽车、药品等现代化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支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促进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四)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一是整合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引导城区企业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实施搬迁改造,实现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的思路,对新增的工业项目一律在工业园区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改造,促进共建共享、集成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工业园区污水实行集中治理,对造纸、印染、皮革、化工、制药、食品、饮料、有色等重点污染行业的废水实行深度治理,实现废水回用率100%,减少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在线监控,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实行不供电、不供水、不贷款,限期关闭。三是加强产业链梳理,推进石化、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LED、太阳能光伏、不锈钢、铜、稀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集中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以集群带动、提升工业聚集发展水平。
(五)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标准对标达标,全面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家标准的采取惩罚性电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潮汐发电等,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几点启示与建议
工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对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相促进,始终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感到,多年来福建省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在以下方面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坚持存量改造提升与增量调整优化相结合,是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严格实行差别电价是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第三、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协调的政策保障;第四、引导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发展,实现工业用地集约化,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选择;第五、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山海产业互动发展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发挥好生态友好型工业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福建省的实现,并对应上述五个方面的启示,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建议国家出台进一步扶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在抓好存量改造提供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好项目”,充分发挥新增投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的支撑导向作用。而通过技术改造推进存量调整提升则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为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企业高新化、产品高附加值,建议国家出台进一步扶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特别是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集聚集约水平、新兴产业规模化等方面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技术投资额予以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
(二)建议在全面开展行业效能对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阶梯式的差别电价政策。全面开展工业各类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工作,以国际行业先进能耗标准为标杆,按照奖优惩劣、节约奖励、超限加价的原则,实行阶梯式的差别电价政策,对实际能耗水平高于国际行业平均能耗标准的,在原电价基础上加收一定比例惩罚性电价;处于国际行业平均能耗标准值的,按原电价执行;低于国际行业平均能耗标准值的,在原电价基础上降低一定比例收取。
(三)建议建立起以河流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双向生态补偿机制。在继续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及补助力度的同时,改进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建立起以河流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双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共同治理、合理补偿”的双向动态生态补偿思路,在对河流流域污染治理、水质控制成本进行补偿的同时,充分考虑对上游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影响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具体操作上,以河流各断面所在的行政区划为控制区域,以河流II类水质标准(可饮用水最低标准)为控制限值,凡是控制区域交界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保持在水质标准控制限值范围内或好于控制限值的,下游市(地)或县(市、区)按照标准或在标准的基础上上浮一个幅度支付上游市(地)或县(市、区)生态补偿金;当控制区域交界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低于水质标准控制限值的,上游市(地)或县(市、区)也相应地按照一定标准支付下游市(地)或县(市、区)生态补偿金。
(四)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引导支持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改造、“退城入园”的政策。为引导促进城区工业企业加快易地搬迁改造、“退城入园”,实现集中集聚发展,建议国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对“退城入园”、易地搬迁企业的原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后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在扣除收回土地补偿等费用后,其土地出让纯收益返还给企业,专项用于支持企业改造发展。对现有工业用地改造后不改变原来用途,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缴土地价款。
(五)建议建立山海协作共建“飞地工业”产业园新模式。按照“人往沿海(或下游,下同)走、钱往山区(或上游,下同)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协作”的思路,支持山区在沿海地区设立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布局、集约程度和投资强度比较高的共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由沿海地区全额出资开发建设管理,项目招商建设由山海或上下游市、县(市、区)双方共同负责,产业园区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山区或上游市、县(区)调剂给沿海或下游市、县(市、区),在执行国家有关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共建园区的工业产值指标由合作双方按一定比例计入各自的经济总量中,园区产生的税收,按财政体制属地当地留成的部分由双方约定分成比例分成,以促进山海产业合作与互动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 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2]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
[3]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4] 赵建军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探索[C]. //, 中央党校, 2013.
[5] 李宏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C]. //, 中央党校, 2013.
[6] 孙要良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C]. //, 中央党校, 2013.
[7] 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
[8] 任玉军,李世书 海西经济区发展低碳消费的实现路径研究[J]
[9] 蔡卫红 福建相对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