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防洪时有摩擦 太湖大堤能否穿上绿装
7月4日,记者来到无锡新区太湖科技园采访。这里的太湖大堤,不像其他地方裸露着混凝土,而是堤上爬满绿草,堤内大树成行,堤外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
面对着新修复的迷人风光,周边百姓无不叫好。而太湖水利管理部门连发几个“整改通知”,要求太科园迅速纠正“违法行为”。太科园党工委书记周立军有些无奈:“花了8000万呢,怎么会弄出了一个‘违法工程’!”
其实,有此困惑的不止周立军一人。从今年初开始,环太湖生态修复正在沿湖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太湖大堤如同一道“屏障”横亘在面前,防洪工程与生态工程时有摩擦。
防洪墙外的人工湿地
太湖水轻轻拍打着防洪大堤外的一条小堤。正是这道消浪堤挡住了大浪,保护水生植物静静地生长,但也正是这道消浪堤招来了“整改通知”。
记者看到,消浪堤离太湖大堤约150米,两堤之间的荷花、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迎风摇曳。湖内点缀了几个生态小岛,岛上种植了杨柳、杉树。河流湿地、泥潭湿地、荷塘湿地互相交织,还有木栈桥、吊桥等小品建筑。湿地配种了木莓、野山楂、老鸭柿等野果树,吸引了不少白鹭、湖鸥前来栖息、觅食。开着自驾车带孩子在这里游玩的陆琴英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破破烂烂,“到了夏天,水臭哄哄的。现在整治好了就漂亮多了,孩子也愿意来玩。”
为了更好地保护太湖水,无锡新区把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列为今年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该工程一期从3月启动,到6月底完成,修复岸线总长度3.5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投资达到8000万元。
太湖科技园规划建设环境处处长庞正方说,对防洪大堤的生态性修复是整个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从现状看,高7米的太湖防洪大堤如同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洪水对农田村庄的侵扰,但同时也阻隔了湖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天然联系,降低了湖水的生态自净功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把从太湖里清出的大量淤泥固化成土壤,覆盖在水泥大堤上,对其实施“软化”,覆土种树,并在湖边采用石笼和柳树桩固土,弥补了水泥驳岸不够亲水的缺点。“大堤两侧进行覆土绿化处理,使大堤内外一体化,既保留了防洪功能,又可以发挥景观生态作用。”
风景线上的法律遗憾
而令太科园始料未及的是,花了大量人力、财力搞的示范工程,却被指为“违法”。
今年五六月份,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按惯例,在汛期来临之前对整个环太湖沿线进行防汛检查。水政执法人员先后4次巡查太科园的太湖大堤,指出这里3.5公里长的太湖大堤改造不合格,要整改。
太湖流域管理局认为,高出水面50厘米的消浪堤像一道小型的堤坝,围起来的水面有1400多亩,湖中的生态岛也占用了一部分水面,直接影响了太湖汛期的库容,应当拆除。
太湖流域管理局的主要意见是,工程未经报批,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该局建设管理处处长曹正伟说,太湖大堤首要的任务是防洪,这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决不能马虎。而堤坝的设计建设是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的,充分考虑了防洪能力,具有严格的标准,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
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季永东给记者拿出了《水法》和《防洪法》,他说,《水法》规定,国家保护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坏。另外根据《防洪法》,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并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还应经过报请批准,并附具水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他说,经过“绿化”的太湖大堤,外面已经被泥土包裹,直观上跟一般的钢筋水泥式完全不同,甚至让人一眼无法辨别出来。大堤外侧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对防洪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按规定不能擅自在湖泊上建设其它工程,比如防浪堤、人工岛等,水利执法部门判定为违法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太科园的负责人有自己的想法:消浪堤其实是个“临时建筑”,刚刚种植的水生植物还处于生长期,如果没有消浪堤的保护,遇到台风或暴雨就会被冲走,生态修复也会前功尽弃。等到两三年后,这些植物长大了,消浪堤就可以拆除了。
具体负责此项工程的庞正方说,建生态岛的目的是种植柳树、中山杉等乔木以及芦苇等禾本水生植物,形成水中绿洲,为鸟类提供不受人类干扰的栖息场所。目前看来已经占用了部分水面,而拆除成本又比较大,因此,太科园计划在生态修复的二期工程中,增加退渔还湖的面积,弥补之前被占用的水面。
生态、防洪能否兼顾
2007年无锡遭遇的水危机给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花大力气改善太湖水质成为各地重要的生态责任。根据专家生态修复的建议以及实践取得的经验,无锡于今年3月开始环太湖湿地工程建设,总共启动13个项目,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工程师佘远见认为,环湖大堤建设之初,受到当时对太湖开发利用指导思想的限制,未考虑防洪工程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建成的直立混凝土堤岸对大堤内外生态系统连续性造成一定程度破坏,降低了堤岸带的缓冲能力。另外环湖大堤建设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湖内滩面和湿地,使可蓄洪的湿地面积减少。
长年从事水利工作的季永东介绍,目前的《水法》是1988年制定的,《防洪法》则是1998年起实施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两部法律都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滞后性,无法适应当前太湖治水出现的新问题。说到底,生态湿地和防洪都是治水工程,我们要确立系统的治水理念,从太湖流域的整体出发,把防洪、供水、治污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长远、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太湖应该是水体的各种功能正常发挥,具有足够的调蓄能力和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和饮用水安全,满足生活、生产对水量水质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苏州、无锡、常州等市已陆续展开环太湖生态修复,仅无锡一地,涉及的环太湖大堤长度就达80多公里。怎样才能保证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开展又不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这需要政府部门运用智慧,提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生态鄱阳湖:工程与生态协同调节 生态CBD还看今日海珠 苏州市四项举措改善修复太湖水生态环境 生态是拉萨最宝贵的资源 污水处理厂也要像公园 太湖局部蓝藻污染严重 宁夏建首批森林生态定位站 监测西北生态 太湖藻密度大大低于去年 太湖 打捞蓝藻日生日清 太湖边建生态隔离带 湖州已有效防止蓝藻大面积爆发 生态好 产业兴 江苏投资千亿推进十大治污工程 构建雪域高原和谐生态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