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笔”绘就宜居城
前不久,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中国环境宜居城市”榜单,南京一连拿下生态环境、生活宜居、环境管理3个“第一”,综合得分在31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中排名第三。
南京,何以获此殊荣?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旅游园林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体会相似:凭的是“天蓝、地绿、水清、城美、人文明”的追求,凭的是日渐植根于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造林“泼绿”、减排增绿、控污护绿,成为政府、企业乃至全体市民的共同行动绿色发展的巨笔,描绘出800万南京人民共建共享的宜居环境。
年均“泼绿”造林10万亩,完善绿色生态
中山陵园风景区,占地31平方公里。南京的“绿肺”所在。
近5年来,南京年均造林10万亩,相当于2个中山陵园风景区大小。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每年1个百分点的增幅,去年已达25%。江北大道、滨江、雍六路沿线景观林,南钢、大厂、化工园片区卫生防护林,八卦洲苗木林……郁郁葱葱。
5年前,因为没有规划“绿线”的约束,要在寸土寸金的主城区新建成片的绿地,难度几乎不可想象。2006年,园林、农林与规划部门编制完成覆盖全市域的《南京全地区绿地系统规划》。按照规划,我市将主城243平方公里中35%的用地作为绿地控制,其余65%的城市其他用地中,规划绿地也在25%以上。
“绿线”约束了建筑对绿地的侵占,也让“泼绿”放开了手脚。主次干道绿化、重点河道以及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显著提升城市绿化率的项目接二连三地上马、竣工。中山陵园新增绿地7000多亩,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秦淮河接连建成石头城、西水关、中华门城堡、运粮河口等5个历史风貌休闲区和26个主景区,“母亲河”绿妆更浓。
“以前老城区道路两侧、河岸两旁的绿带时有断裂,如今全部连接起来了。”市旅游园林局负责人说,去年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有望达到4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望达到13.3平方米,园林绿化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每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6万吨,构建“绿色产业”
5年前,重化工业发展曾带给南京巨大的环境压力。环保部门测算过,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5万吨,随着GDP的增长,每年大约新增1万多吨排放量,存量加上新增量就是20万吨。对二氧化硫减排影响最大的电力、冶金和石化三大行业并存于南京,且规模巨大。
“减排”成为南京产业发展最迫切的任务,一时间,各大型工业企业被强制要求安装脱硫设备。以电力、冶金、石化行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在脱硫工艺上干法、湿法、氨法并用,在减排手段上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与关闭、搬迁、改造一并实施。
效果,立竿见影:2008年8月,华能南京电厂两台32万千瓦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提前一年投运,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削减率高达95%。2009年12月3日,南钢360平方米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投运,项目投资1亿多元,每年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脱硫的副产品直接当化肥用……5年来,全市累计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2.78万吨,年均2.6万吨。削减幅度在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
从2006年起,南京确立了企业要新上项目,必须先减排的“铁规”,在这一硬约束下不少经历了转型“阵痛”的企业而今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一位企业老总向记者坦言:“过去那种粗放式耗能排放模式今天看已经难以为继,绿色低碳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竞争力所在。”
强力遏制工地扬尘车辆排污,营造“绿色呼吸”
针对城市发展中城建工程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增多的情况,南京在全市范围内推出全面整治行动。
一年到头,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环保局数十次出动执法人员,在全市范围内拉网式排查“裸工地”;全市扬尘监测9个国控点、44个市控点,江南区域2个动态监测点,24小时监视工地扬尘……工地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渣土车密闭、洒水车洒水等强制控污措施,“紧箍咒”一般约束着施工行为。稍有不慎,将被重罚。
去年11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大会严令:对整改不达标的工地,不但责令其停工,还将按高限进行处罚;对扬尘控制评分连续不及格的施工单位,责令其退出南京市场。半个月不到,绝大多数“裸工地”开始“穿衣戴帽”。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淘汰高污染车成为关键。去年1月,中山陵景区启动对黄标车、无标车的限行;5月、9月,限行范围两次扩至中心城区、河西地区。至此,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区都对高污染车说“不”。
一年当中,逾万辆黄标车、老旧车淘汰更新,这相当于减少污染物排放近万吨。
一边限行,一边对机动车提标。今年,南京对新车注册登记、二手车过户转籍实施国Ⅳ标准,这标志着南京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国内第5个实施国IV排放标准的城市。“1辆国IV车的排放量,仅为1辆黄标车的1/28。”市环保局负责人说,机动车的提标将大幅降低空气中氮氧化物以及污染颗粒。
整治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重新带给市民清新绿色的呼吸感受。环保部中国环境规划院负责人如此评价:“在控制工地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上,南京下了决心,想了点子,见了成效。”
本报记者 刘远 本报通讯员 徐小怗 邵艺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