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都市,南京精彩开篇
1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绿色都市建设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以铁的决心、高的标准、严的措施和实的成效推进绿色发展,建成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彰显南京城乡特质、体现宜居品质的绿色都市。
思路一明,发展的路径倍加清晰。
“铁律”保护生态:坚持生态为基,出台“2+10”文件为绿色都市建设“指南”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数条生态保护方面的“铁律”
10月,《市委关于坚持生态为基、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见》出炉。
一连串的目标数字中,最难的一项当属“2014年青奥会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这意味着,一年必须确保347个"蓝天"。”对照目标,环保部门负责人感言:“这是一场攻坚硬仗。”
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关,另一方面全城查灭污染源,今年,环保部门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截至11月,全市近2000家工地绝大多数落实扬尘防控措施,1.6万辆黄标车淘汰、转出,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7天。
《意见》明确要求制定最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生态绿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章立制,形成了共建绿色都市的强大合力。
12月,《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城”同创,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工作的决定》,以及《南京绿色都市建设十大行动计划》“打包”出台。两项决定、十项行动计划,系统地勾勒出绿色都市建设的路线图。
其中,《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了一揽子“禁令”:江南绕城公路以内,不再新、扩建工业生产项目;除南京化工园和金陵石化外,原则上其他区域不得新、扩建化工项目;不再新增钢铁、水泥产能和新建燃煤电厂……关于项目环境准入,文件还设置了两条“硬杠杠”凡是国内投资项目,必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凡是外资投资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城”同创,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工作的决定》要求,构建生态产业、资源保障、生态安全三大体系,提升生态绿化品质、实施生态创建细胞工程,加快把南京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南京绿色都市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则制定了蓝天行动、清水行动、绿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有了这些“铁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目前,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经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铁腕”实施减排:实行“两个挂钩”限制增量,整治污染企业削减存量
在南京市向江苏省立下的污染减排“军令状”上,全市“十二五”化学需氧量等4项主要污染物目标减排量,均为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以上。这对污染增量在攀升、减排空间在收窄的南京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前不久,全市污染减排工作会议明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排污总量平衡审核管理办法,实行“两个挂钩”将新建项目审批与所在地区减排完成情况挂钩,对不能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一律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将总量指标落实情况与新建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挂钩,对超总量项目,无论大小一律暂缓验收。
既要“消化”增量,也要做好“减法”。
7月4日起,一场环保风暴席卷全城。全市首批173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三高两低”企业,列入停产整治名单,其中包括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中直企业。此前,因为酸气泄漏,南化公司已被市环保局暂停其11个新上项目的环保审批。
与以往整治不同的是,这一次,市政府明确要求企业“先停产,再整改;逾期整改不力,一律关停”。
整治启动时,曾有人说“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整治进展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到8月13日,40天过去,关停120家,日均关停3家;11月初,90%以上企业落实停产整治;截至目前,全市首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基本告竣。
“没有"高位协调、高效联动、高频督查"的机制和铁的手腕,我们打不赢这一仗。”这是相关部门与区县负责人共同的体会。整治期间,市委、市政府、市纪委主要领导数次对整治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专项督查,协调解决整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市经信委、环保局会同区县督促企业“一厂一策”严格制定关停、验收节点,严格职工安置、设备拆除、相关证照注销或变更、原辅材料与产成品及危废物处置等标准,按日推进整治及善后工作。
有外地媒体将这场“环保风暴”形容成“割肉”,单是南京龙溪化工有限公司一家,资产评估下来就有1.4亿元;对此,市环保局负责人打趣地回应:“我们割掉的是"腐肉"。”权威部门测算显示,去年全市工业废水化学耗氧量较2009年下降了2321吨,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年下降了4000吨。今年173家“三高两低”企业停产整治完毕以后,化学耗氧量每年可减少30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可减少7500吨。这比去年全年工业污染削减量还多。
“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成为南京铁腕实施减排的一个生动缩影。8月,全市领导干部学习班赴无锡学习期间,杨卫泽表示:“今后3年,南京每年将再关100家污染企业。”
资源环境的硬约束面前,南京选择的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年实践下来,这条道路渐行渐宽。
本报记者 刘远 刘蒙丹
本报实习生 陈达 本报通讯员 徐小怗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