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吹来田园新风
马上就评
有“好经”,还要“念好”经
原二军
有一个人承包了几千亩的荒山进行绿化。按照相关政策,为了扶持荒山造林,国家每年会拿出一部分钱,按照每亩一定数额的补助对承包人进行补贴。然而这位承包人在承包后并没有对荒山进行全面绿化,只是在公路边缘种植了一部分树,每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检查时,坐着小车沿路一看就走了,每年几万元的扶助资金就这样装进了个人的口袋。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林业部门的绿化荒山政策不可谓不好,激励机制也很到位,但效果却大打折扣,何也?没有一个长效机制确保政策从上至下严格实施,以至于出现了“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一个好的政策,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如果没有得力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并不稀奇。对于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来说,也要警惕这种现象的出现。
我国于2010年启动的为期3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是为了解决当前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的现象而推出的。与农村环境分散治理相比,连片整治具有单位投资少、对区域环境贡献大、可实施统一监管、成本低可发挥规模效益等诸多优点。江苏省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对于这一示范工程的推进来说,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是如何确保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效果持续下去。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目的是通过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步入轨道,遏制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但对于很多地方来说,怎样在示范过程中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3年过后把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延续下来,让农村“脏、乱、差”现象不再反复出现,值得认真思考。否则,没有了外力推动,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人在政存、人亡政息”情况就有可能发生,示范工程也会走样。
二是如何保证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整治,无论是垃圾处置还是污水处理,都需要资金投入,而且在后期的长期运转维护上,更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推进示范工程时会投入一部分资金,但其目的是以此来“撬”起更多资金投入。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尚有不少连片整治村为缺钱而发愁,对于经济远不及江苏省的中西部很多省份来说,资金短缺更成为“拦路虎”。各地如何拓宽资金来源,解决棘手的投入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长远效果。
三是如何因地制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区域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我国东、中、西部在经济、地理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同一省份内不同的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不同,如有的村庄工业发达,有的村庄还是纯农业村庄,有的村庄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们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时所采取的方案也应由所区别。如何根据这些千差万别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农村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让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内化为村庄自身寻求改变的动力,值得探索。
水碧天蓝,空气清新,曾经是农村环境留存于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对于关心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人们来说,更希望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能把这一记忆重新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中国城市的集体田园主义 海南多措并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五成村庄建成生态文明村 江苏评估以奖促治成效 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惠及180万农民 国家将补助7亿元用于甘肃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苍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广西瑶乡田园美如画 城市化:田园变迁的和谐交响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