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苏 >> 正文

南京PM2.5监测:一路走来多艰辛

Eedu.org.cn 作者:徐小怗 邵艺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6

从7月1日起,南京市环保局网站正式向社会发布了PM2.5数据。
图为环境监测人员在调试空气自动监测仪器。 张健摄

  6月初的江苏省南京市,城西干道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造施工,绵延6公里长的"战线"上,爆破、拆除、清运、开挖,每一步都会产生大量扬尘。

  作为南京市9个大气国控点之一的草场门点,距离城西干道的直线距离不到500米,不少市民担心空气质量会受影响,有市民担心"说不定会出现像美国大使馆那样的PM2.5监测仪器'爆表'现象"。

  市民们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记者在走访环保部门后得知,施工以来,由于工地采取了全方位的"灭尘"措施,以及施工后车流量减少,这一监测点的PM2.5数据并没有出现飙升,一直表现得相当平稳,甚至还略低于另外两个监测点。

  而从7月1日起,南京市环保局网站正式向社会发布PM2.5数据,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南京市的市民们想查询PM2.5数据,除了打开江苏省环保厅网站外,又多了一个权威渠道。

  从2007年以来的5年间,南京PM2.5监测工作一路走来,这一路探索、一路实验、一路积累、一路征服……每一步的探索,都铭记着环保人对蓝天的追求;每一步的前行,都承载着全民动员的热情与支持。

  起步 2007年底

  灰霾天呈"暴发"式增长南京成为全国首批试点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陆晓波告诉记者,PM2.5并不算是一个新名词。早在5年前,它就已经进入了环境领域的科研范畴,只是一直局限于科研领域,并未向民众公开而已。

  2007年底,南京市便和广州、深圳、上海、天津、重庆等市以及江苏省和广东省一道,成为全国开展灰霾试点监测工作的首批试点省、市。

  之后,南京市便全面启动了PM2.5监测系统的布点及建设工作,先后在市内草场门、中华门和仙林大学城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增设了PM2.5指标。

  2008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做出指示,要求南京市开展灰霾天气形成的调查研究。借助这一机会,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申请了《南京市灰霾天气成因、对策与预警技术研究》课题,在立题时江苏省尚未开展有关灰霾污染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开始后,所有监测仪器均采用从美国进口的振荡天平测尘仪,监测方法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可实时监测到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同时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每年对仪器进行计量检定,同时按照国家空气自动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定期对仪器进行质量控制。

  陆晓波说,连续4年的PM2.5监测研究,不仅为国家制定PM2.5等相关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掌握市区内细颗粒物污染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记者从统计报告上看到,从2000年以来,南京市灰霾天呈"暴发"式增长趋势。气象部门统计显示,2000年南京灰霾天数达到112天,2001年为103天,2002年多达147天,2006年增长到152天。到了2009年,全年灰霾天数已经暴涨至211天,这意味着南京城区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笼罩在灰霾之中。

  而2009年的灰霾天数,不但比2008年的202天多出了9天,更是比近10年的平均灰霾总日数多了60天,为历史最高。

  不仅如此,南京市灰霾天气在高发的同时还伴有一个现象:灰霾天引发的低能见度现象越来越严重,重度灰霾屡屡发生。

  据统计,南京主城属于灰霾中心,细颗粒物含量是位于郊区的六合区、江浦区和溧水县等地的两倍左右;而紧靠市区南面的江宁区正好处于城市下风向,自2000年以来,灰霾天数增加得也非常快。

  "每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陆晓波告诉记者,2000年~2009年这10年来,虽然南京城越来越"近视",如上世纪60年代南京的平均能见度是6.5公里;70年代为5公里;80年代是4.5公里;到了2005年就只能看到4公里了,但南京市空气中的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却呈波动下降趋势。

  "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环保部门每年公布的'蓝天数'与市民'头顶灰锅盖'的直观感受存在差距。"陆晓波说。

  PM2.5由幕后走向前台,似乎也只是缺个时机。

  闪现 2011年11月14日

  一石激起千层浪PM2.5发布稍显即逝

  2011年10月,北京市环保局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一场论战让PM2.5尽人皆知。

  之后1个月,2011年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南京气象"在预报中出现了"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数值,这条"特殊"的微博立刻被南京市政府官方微博"南京发布"转载,并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转发,甚至被一些网友认为是"意义非凡"。

  据媒体报道,一直在微博上关心北京PM2.5数值的地产商潘石屹也评论说,"据说南京已经公布了PM2.5的指标。上海、北京这些国际化大城市可不能落后啊,为了所有人的健康。"

  但仅仅几个小时后,这条微博就被删除。

  南京气象台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气象预报员的"热心误发",南京气象台有两台仪器监测PM2.5,但只作为科研用途,并不公开数据。他还表示,气象部门对PM2.5的浓度数据没有发布权,在微博上公开发布也是不应该的,所以他们及时进行了处理,删除了微博,并追究了相关人员的责任。

  随后,网上舆论一片哗然,这条被删除的微博截图在网络上以及媒体间广泛流传。

  针对这一事件,《新京报》评论员文章称:"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南京市气象局闪发闪删的举动不免让人感到遗憾。既然气象部门有能力监测PM2.5数据,也迈出了第一步,并赢得广泛赞誉,何以又匆忙删除?公布一个公众很想知道的数据竟被追责,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数据一公布,从网络最初的舆论看,很多网民还是表示支持和赞赏的,虽然大家对空气质量多有诟病,但在政府坦诚和公开的举动面前,公众反而宽容了许多。"

  其实,最初在环保部门内部,这样的担忧也并非没有。数据一旦公布,就意味着空气质量面临着更高标准的评判,尤其是一开始,很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民众的不满。

  但是,要治理PM2.5,就必须将其置于民众间。南京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环保部门不是污染的制造者,而是监管治理者,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公开 2011年12月27日

  公布过去4年PM2.5数据环保部门开诚布公说"小颗粒"

  “通则不痛,这是一个道理”,陆晓波告诉记者,仅仅在3个月前,听说过“超细灰尘”PM2.5这个专业名词的人,基本限于环境工程、公共卫生等学科的专业人群中,而现在,它们显然已经是流行用语了。

  PM2.5之所以能短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如此轩然大波,与信息的不公开有直接关系。

  “之前5年,我们做的大量研究性工作与数据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但是老百姓对于环境的直观感受是掩饰不住的,媒体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也在源源不断地发布。”陆晓波说。

  2011年12月27日,南京市环保局官方首次召集媒体公开谈论PM2.5,公布过去4年南京PM2.5数据,并承诺南京最迟在2012年6月发布PM2.5数据。南京城的各大媒体把小小的发布中心围得水泄不通,现场只能用一个字“火”来形容。当时有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写道,“环保局工作人员接电话接到手软,一天有十几个来自媒体、市民询问PM2.5情况的电话绝不夸张。”

  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08年~2011年试点监测数据,南京市PM2.5浓度约占PM10浓度的50%~60%。2008年、2009年、2010年这3年来,南京市城区PM2.5年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超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0.8倍。

  2010年,南京城区PM2.5年平均值为70微克/立方米,超标1倍;而2011年截止到发布之日,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仍超标0.5倍。PM2.5最高值出现在大年除夕至初一,当时超标2.21倍。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