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PM2.5监测:一路走来多艰辛
发布会上,专家分析指出南京PM2.5污染也是有规律可循的。7月~9月受夏季降雨及有利扩散条件的影响,PM2.5超标的几率相对较小;而在秋冬季节,受区域雾霾天气影响,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和清除,则易造成PM2.5浓度的超标,其PM2.5占PM10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
|
同时,受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和夏收秸秆焚烧影响,2月和6月的PM2.5浓度超标相对较多,PM2.5占PM10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这些数据也和城市的灰霾天月份分布一致。
后来,在媒体的报道中,将南京市环保局的这次公布行为称为“勇敢”,并指出“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光明正大地公布”。
南京市环保部门表示,大众之所以如此关注PM2.5,一方面,PM2.5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和肺部,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另外,PM2.5数据也最符合市民对蓝天的直观感受,民众也是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知情权”。
风波 2012年3月
网友质疑监测点选择“太绿化”环保部门回应按规范严格选点
“我从事环保工作20余年,没有哪一个具体的环境因子能像PM2.5这样,引起全国民众和业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关注”,一位老环保专家告诉记者,民众的关注一方面推动了PM2.5的研究和普及进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笑话,甚至给环保人带来不少的误解。
随着南京市环保部门逐步公开PM2.5监测数据及监测点位等信息,市民对PM2.5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
2012年3月,有网民在网络上质疑“南京选取的草场门、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学城3个PM2.5监测点,都在绿地湖畔并且远离主干道”,直言监测点选择“太绿化”,并质疑监测出的数据未必有代表性。
网贴一发,立即引起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不乏“环保部门作假、糊弄人”等激烈的言辞。在网友的一片质疑声中,南京市环保部门在媒体上做出回应,陆晓波回忆当时的情景,将其称之为“选点风波”:“媒体的电话一波接一波,网络上又是骂声一片。”
陆晓波解释说,其实环保并不存在刻意选点,“首先玄武湖并不在首批3个监测点之列,而是位于城南交通枢纽的中华门监测点,这是媒体信息的错误。”
于是,他们开始了不计其烦的在传统媒体和网络上向公众解释、介绍监测选点的过程。比如,选择监测点的过程是十分严谨的,并不像部分网友理解的“想选哪就选哪”,根据规范要求,所有监测点在选点的时候,需要离地面15米~25米的高度,四周不能有明显的遮挡,50米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污染源。因此像市民所说的马路边或者闹市区,并不能够代表全市空气质量的状况,也不符合国家的选点要求。
陆晓波告诉记者,这3个点的选取也是经过了专家的反复论证和斟酌的。其实,2008年PM2.5才刚刚进入环保研究范畴时,南京的各个监测点在科研期间就已经考虑到附近居住人口、气温、气压、风速等多个可能影响测量精确性的因素。
“这3个点属于南京9个大气国控点,具有无人值守的自动监测点位的一贯性和运转设备的方便性,如房子、电源、设备、管理、安全及周边环境要求规范等。”陆晓波说。
据介绍,这3个点分别位于城西、老城南和城东北。草场门点位于主城快速路旁,同时也在教科区内;仙林大学城点冬季处于南京主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临近南京江北工业区;中华门点位于南京城南,属于交通枢纽区。
“在现在设备、技术等条件下,这3个方位的监测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陆晓波告诉记者。
规划 2012年4月1日后
新标准评价“蓝天”或减半空气治理需全民总动员
记者从南京市环保局获悉,南京未来的PM2.5之路已经规划出炉。
从今年4月1日开始,南京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改成正式版;6月底,南京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新增草场门、中华门和仙林监测点的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监测数据;今年年底之前,南京PM2.5监测点将扩大到6个,新增奥体中心、玄武湖、瑞金路3个监测点;到明年上半年,安装调试最后3个点,即浦口、山西路和迈皋桥监测点,实现全市9个国控点PM2.5监测全“覆盖”。
南京环保局长韦昌明直言,届时,南京全市的大气质量将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空气质量评价,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或将减少40%~50%。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人士介绍,与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
“新国标最大的调整就是增设了PM2.5、臭氧等指标,原先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从3个增加到6个,更能反映空气质量真实情况。新标准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铅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将有效数据要求由原来的50%~75%提高至75%~90%;加大了达标的难度。”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韦昌明解释说,空气优良天数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而是因为标准加严、提高了,这需要公众有一个思想准备。
韦昌明一再强调,监测数据的发布仅仅是一个手段,而并不是目的,“这就像体检,只是个手段,查到后目的是把病治好。”而最终的目标是防控和治理PM2.5。
“首先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重化工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韦昌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南京重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大量钢铁化工企业对南京空气污染的“贡献”很大,因此南京设置了最严格标准,严格控制重化工业的进入标准,严控耗煤比较大、污染排放比较大的项目的兴建。此外,也加强了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以及工地扬尘的管控。
为对抗PM2.5的区域飘移性,今年2月,南京与相邻的7个城市签订了《“绿色奥运”区域大气环境保障合作协议》,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实施“区域蓝天行动”,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根据协议,8城市将实施“三控两治”,即严控高架源排放、扬尘污染、秸秆焚烧,治理机动车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以削减各自的大气污染点源,避免污染“成团”。
除政府层面的全力推动与作为,韦昌明也呼吁公众从我做起,践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只想享受环保权益不想尽责任,这个是不可取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污染制造者,比如开车、日常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都造成大量的空气污染,空气治理需要全民总动员。”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小怗 见习记者 邵艺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