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三废垃圾侵蚀乡村 治污工作人财两缺
喝干净水得花钱买
事实上,喝水确实已经成为南庄村最大的问题。
李云秀两年前就开始花钱买水喝了,因为村子里的自来水也不能喝了 。现在的自来水发涩,到了夏天,就会因为泥沙太多而发浑 。烧完自来水,锅里总能看到一层水垢。用当地人的话来说,现在的自来水“太懒了”。
而村子里的地下水,早在十多年前就不能喝了。村里特意在村南边打了井,给各户装上了自来水。而现在,李云秀只用自来水洗刷东西,喝水要单独买。
住在二层小楼上的王大姐自己打的井,打上来的水也是只能洗洗涮涮。她喜欢喝茶,“泡茶的水一定要买大桶纯净水”。
没有人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怀疑村子西南方的多个养猪场,脏水污染了地下水 。但这,仅仅是怀疑而已。记者在养猪场附近转悠了很久,发现猪场里的废水的确通过一条小沟排到了池塘里。
水质变差,也带来了生意。每个周五,都会有人来村子里卖水,用白色的大塑料桶装着,一桶一块五,大约有五十斤。“那是过滤过的水,是甜水。”
工业区废水来“添乱”
在前南庄村的邻村国建村,老王和他的兄弟从事卖水的生意已经五六年了。2月21日,记者在他家见到他时,他正在往一个大桶里装水。他告诉记者,连打井带买净化的机器,一共得二十多万。
他卖的水,就是从自己家院子里抽上来的地下水 ,经过净化后,直接装桶里,前南庄村买的水就是他家的。他甚至靠此有了自己的品牌大桶水,八毛一桶。
附近的许多铸造厂等也是他的大客户。“他们烧锅炉,不能用懒水,要不然水垢很快就把锅炉给弄坏了。”
离老王家几百米远的地方,就是国建村的“工业区”,实际上,“工业区”并没有明显的标志,一个个厂子跟居民的住房只有一街之隔。
这里的工厂大多是以金属铸造为主,有青岛海昊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精密铸钢厂、青岛展华金属有限公司等。
村里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厂子的废水排到了哪里,记者在公路的一侧发现,有一条废水沟,从一家厂子前流过,一直流到公路对面的农田里。
没人能够证明,到底是不是这些水污染了地下水 。
迷茫的“庄户”清洁队
缺钱又缺人,乡村保洁队伍以老年人为主力
由于缺少资金和人员,青岛很多村庄都难以建立起“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置”相连接的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模式。在李家河村村支书侯方翔看来 ,虽然村子里有了固定的垃圾收集点,但统一拉到镇上,光人工费加上车费一年至少需要投入5万元 ,对村子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没有经费保障,也就难以建立起环卫保障队伍。记者了解到 ,目前绝大多数村庄的垃圾清理队伍都是靠中老年人在支撑,他们原本是庄稼户,处理起垃圾来并不专业。
清洁工平均年龄70岁
在青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平度市蓼兰镇一直是个先进典型。青岛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上的消息显示蓼兰镇被命名为“国家生态镇”,但这个村子的保洁队伍仍然面临资金和人力缺乏的困境。
2月22日,记者来到了蓼兰镇,蓼兰镇镇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耿涛说,在他看来农村环境整治最大的问题还是缺钱。“我也想每天清理一次,但现在司机的工资和油费都太贵,一天一次,成本太高。”
耿涛说,镇上只有两辆垃圾车,基本上只能运输镇驻地附近村庄的垃圾 。剩下的村子 ,靠雇佣村里私人的拖拉机来运输垃圾。
现在清洁工也很不好找,因为工资低,每月只有三百元,“今年争取涨到一千元 。”耿涛说。现在,镇上清洁工的平均年龄是七十岁。
在东赵家村,保洁队伍也以老人为主。记者在村头一处停车场遇到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老人,已经83岁高龄。这位名叫宗福平的老人说,21日晚上,他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正月十五村里要开庙会唱茂腔,附近村民也都要来听,让他收拾一下村里的卫生。
大约在两三年前,村干部找到宗福平,让其负责村里的卫生,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一个星期打扫一回,有时半个月打扫一回。干一天活给50块钱。
而李家河村的卫生则由77岁的侯成地负责,待遇也不高,一个月三四百块,有时他们也干得没有积极性。
“村子要打口井了,往上报,上面会给拨下一些钱,垃圾处理这一块一直没有拨过款。”东赵家村的村委成员陈新叶也认为,资金是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一个短板 。“人家富裕的村子固定‘养着’几个人清理卫生。家庭妇女出去干小工,现在一天还得100元呢,工资低没人愿意干。”因此 ,村里只能找一些老人“应付一下”。
污水处理厂成摆设
因为缺少必要的设备和人力,村里被车拉走的垃圾 ,命运几乎一样:找个坑先放起来。
在肖家村南边的一处农田里,记者看到了一座垃圾堆成的小山丘,面积大约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实际上,这个小山丘原来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坑,“深有五六米左右 ,早填满了。”耿涛说,他们也想把这些垃圾拉到处理厂,苦于运输成本太高。
也是因为费用高昂,一些村庄即使有设备也常常闲置。2007年,平度市旧店镇旧店村通过积极争取投资60万元,在青岛市率先建成第一批村级污水处理厂,可以日处理污水15吨。但2月22日下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一示范工程成了摆设。
记者到达时,污水处理厂办公室只有看门的大爷和电工马中云,马中云正在紧急地修理电闸,污水处理设备并没有开启。不一会儿,村委会主任张发友开着车过来了。他们告诉记者:“这两天电出了点问题,已经四天了,污水处理设备一直没有运转。”
但记者在办公室看到,电闸的线并未接上。也就是说,污水设备并未接电,而并非其说的电坏了。
附近一位村民也向记者证实说,该污水处理设备自去年夏天开始就未运转,污水直接排到了池塘里。“味很大,太臭了。”
环保意识未在乡村扎根
除了资金和人力缺乏以外,村民缺乏环保意识也是乡村垃圾难处理的原因之一。就拿平度市旧店镇旧店村而言,钱并不是问题,因为村里有金矿,每年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但记者在旧店村看到,街道上、池塘里还是充斥着垃圾。
旧店村主任张发友已经干了二十七年的村主任,1986年,他刚刚开始干的时候,村里六个老头推着手推车,就把村里的垃圾给打扫了。但现在,他们村的清洁队有 11个人,还有环卫车和拖拉机。
“每天,我们村清理的垃圾得有十一二吨。”张发友说,光赶一次集,垃圾就得装三拖拉机。过年之前,他们刚刚沿着村里的池塘清理了一遍垃圾 ,可是没过几天,现在又到处都是垃圾了。
张发友感叹:“清不上趟。”街道上,也有随处乱扔的垃圾 ,即使清洁工人每天都打扫两遍。为此,村里还专门组织了村民代表、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组成的监察队伍,但收效甚微。
在蓼兰镇胜利村,情况也差不多。虽然有固定的垃圾池子 ,但村里的一个池塘还是被垃圾一点点地填埋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