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青岛 >> 正文

山东青岛下水道:德国制造神话的真相

Eedu.org.cn 作者:刘艳杰 朱楠    资讯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27

青岛下水道。光明图片

【观察】

近期出现的集中降雨,使许多城市严重内涝。每年雨季,山东青岛这座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就频频被人提起:“青岛不淹,全靠一百年前德国人修建的先进地下排水设施”“在下水道里,至今还能找到当年德国人留下来的用油纸包裹的备用件”……

一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究竟修建了什么样的地下排水系统?真如传言所说的那么神奇吗?是这个排水系统造就了青岛“最不怕淹城市”的美名吗?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走访,揭开青岛地下排水系统的前世今生。

真相:德建下水道只有极少部分还在使用

趁海水落潮,记者进入了栈桥附近一处德占初期修建的下水道内。主干道高约3米,底部宽约4米,以混凝土浇筑而成,除两侧壁底有海水侵蚀和贝类附着外,总体基本完好。前行二十余米,左侧出现一个约两米高的支道,构造与干道相似。干道两侧还有圆形洞口,用灯光打进去,一节节紧密套接且内壁光滑的陶瓷管道看不见尽头。行进中还会见到检修用的竖井,站在水汽蒙蒙的井下向上望去,铸铁井盖上两个撬启孔透过的天光如探照灯一般炫目;马路上汽车碾压井盖的轰隆声在空旷幽深的下水道里震荡回响……

“说青岛不淹,当然不是全靠德国人修的下水道,事实上德占时期的排水管网所占的比例已经很低;而且,老城区还有几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铁路涵洞也存在下雨积水的问题。”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介绍说,德占时期建设排水管网共约80公里,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人口增长,原有污水管网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排水需要,绝大部分已经翻建为大口径的新管网;雨水管网也因城市规划等原因陆续进行了翻建和整修。目前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建排水管网长度仅有2.66公里,集中在市南区的老城区,约占青岛市市南、市北、李沧三区排水管网近3000公里总长度的千分之一。

“网络上有这种说法,‘青岛下水道零件需要更换,根据德国企业电子邮件的提示,在老化零件附近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光亮如新的备用件’,这其实是老谣言了。排水管道是由混凝土建筑和陶瓷管构成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小的零部件。”乔全荣解释说。

动机:“样板”级别的高标准建设

1898年3月6日,随着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德国占领军对青岛从“占领状态”转入城市的建设管理。

原胶澳总督府编著的《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以下简称《备忘录》)中有如下记载:“胶澳地区海军当局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首先着眼于经济方面。在不损害该地区作为舰队基地的重要军事作用前提下……发展成为德国商团在东亚开发广阔销售市场的重要基地。”这份写于1898年的报告,初步确定了青岛的城市定位和商业规划。

“青岛德占时期的城市建设,在当时来说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其目的就是要在东亚打造一个‘样板’。”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

1898年夏季遭遇暴雨,水井污染,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这促使胶澳当局加快了“中央输水管道”和下水道网的建设步伐。《备忘录》中显示,青岛区的下水道和道路建设一并规划、施工,至1899年10月,欧洲人居住地区“第一条排水系统几乎全部完成,第二条也已大部分完成”。

随着市政管网建设和防疫措施的加强,青岛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理念:雨污分流与排水管理

“德国下水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雨污分流,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理念。即使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做到。”鲁海说。

下水道雨污分流,是在青岛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据《备忘录》记载,青岛最初并没有考虑污水排放,粪尿由工人上门清运,耗时耗力。胶澳当局于是“计划将来把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1902年着手改建冲水式厕所,实施将污水排入下水道的工程;1905年,两个污水泵站、压力管线及集水池建成投入使用。

1928年成书的《胶澳志·沟渠》记载:“(德人)建设下水道之方式完全为暗渠式,用以排泄粪尿及其他污水者谓之污水管;用以排泄雨水者谓之雨水管。其中又有分离式与混合式之二种:分离式雨水管与污水管分别设置,混合式则雨水管与污水管混合一管。前者多设于市街之东南部及中部即青岛区及前海沿方面,后者多设于西部及北部即大鲍岛区……”

乔全荣介绍,德国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按照青岛的流域特点,在地势低洼地区建设了四座排水泵站,实行集中排泄。为了确保青岛前海欧人区不受污染,把排污口设置在团岛最西端的胶州湾入口附近,利用海峡水深、潮汐流速大的有利条件,达到尽快稀释生活污水的目的。

“排水管网的日常养护和管理也是保证城市卫生和排水通畅的一个重要方面。”鲁海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见工人会定期拿一种底部带漏眼、可以用拉绳向上折起的专用铁锨清理下水道,能很方便地把沉积在雨篦下沉淀斗里的泥沙清理出来。”

启示:“城市不淹”是一个系统工程

“青岛为什么不容易被淹?我认为除了理念先进的排水系统,还得益于自然条件。”鲁海说,“青岛山、海、城一体,崂山余脉诸山横贯城区,地势中间高两面低,便于雨水下泄,而海洋又有几乎无穷的容纳能力。”

“卓有成效的植树造林也是青岛不易发生雨涝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岛市档案局宣传处处长周兆利介绍,现在青岛市大小山头、公园都植被茂密,有效吸纳了降雨。

“三十多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防洪排水工作,在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中尽量采取国标上限来规划建设,如青岛南京路暗渠入海口处宽度达60米,保证了东部主城区中900多公顷汇水面积的雨水排放。”乔全荣说。

2016年4月,青岛成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以中德生态园为例,该园区总体规划中划定了包括水系、塘坝、湿地在内的40%的区域按原有地貌保护,园区两条按海绵技术建设的透水、降噪道路已经投入使用。

“我们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相结合,防止城市内涝,修复城市生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说。

时至今日,青岛不淹,已远非德国人昨日之功。但是当年德国人关于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后来青岛的城市发展,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