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群众文明幸福指数
![]() |
蓝天白云下的萧山新城区
记者曲行森通讯员赵冰峰
2012年以来,区环保局全力推进生态环保工作,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使全区人民群众更有居住舒适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与实践,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2012年全区内河交界段面水质基本保持稳定,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8%,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下降14.5%、21.4%和3.2%。为全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克难攻坚,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生态创建成效显著。2012年9月底和2013年初,分别通过了省级生态区市级预验收和省级技术评估。戴村等5个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衙前等6个国家级生态镇通过省生态办公示。
污染减排顺利实施,预计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全年排放总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8.59%、9.96%、12.21%和9.91%,超额完成我区既定目标任务。
污染整治强势推进。根据省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开展电镀、印染、化工、造纸4大行业整治,2012年重点完成电镀行业整治。“三江两岸”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六大领域”26项工程并全部通过验收。
环境监管保持高压。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2028人次,检查企业4047家次,全年查处违法案件204件,拟处罚金额1254.2万元,平均个案6.15万元。成功处置槽罐车侧翻、化学品泄漏等9起输入性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受理并调处信访投诉3113件,全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群体性上访事件。
依托平台,有效发挥环保综合能力
近年来,区环保局通过“生态办”、“减排办”、“整治办”、“三江两岸办”等几大平台和载体,有效发挥了环保的综合协调能力,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些环保老大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了局部区域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
尤其是发挥“生态办”这个主平台作用,每年召开全区生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政策,落实责任考核,分解目标任务,推动全区生态创建扎实开展。“整治办”和“减排办”也在新老“811”整治和“十一五”减排攻坚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进和按时完成了整治和减排工作。
2011年以来,区环保局又牵头实施了“三江两岸”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铁腕减排,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两年,全区共完成减排工程466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项目259个,分别削减排放26124.04吨和533.02吨;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07个,削减排放37064.31吨;氮氧化物减排项目9个,削减排放1089.8吨。
这些减排工程的大量实施和重污染行业整治的逐步推进,我区污染物削减量显著增加,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60kg/万元,较上年下降0.47kg/万元,下降幅度达1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与监管能力
通过持续投入,我区的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高。监测项目从原有的147项扩增到170项,监测能力位居全市县市区前列;“天罗地网”工程继续推进,完成萧绍边界站等3个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和萧山123水厂等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能够及时提供环境预警,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预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有提高。
同时,环境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对重点企业建立完善“一源一档”,在线监控应用面继续扩大,新扩面企业67家。
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去年10月底通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批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优化充实了中层干部队伍结构。机构编制得到扩充,新增环境监理所编制15名、监测站编制4名,服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扩大公众参与,提升突发舆情处置能力
近年来,区环保局在加强主流媒体宣教和开展大型主题日活动的基础上,去年又成立了100人左右的环保自愿者队伍,并继续聘请各行各业监督员参与环保工作,主动邀请人大、政协领导视察环保工作。
在环评审批工作中,继续深化公众参与,通过权力阳光平台加强审批及处罚的政务公开,对环评单位加强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特别是在处置突发舆情事件过程中,确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积累了信息收集处理、部门协调应对、积极正面回应等舆情应对经验,发扬了环保队伍能吃苦、肯吃苦的连续作战精神,完善了自身应急处置机制和借势借力的能力,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对处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2012年工作基础上,今年,我区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提出把握“总量控制和环保准入”原则,突出“污染减排、污染整治、环境监管”重点,实现“监管水平、服务水平、环境质量、群众满意度”提升等目标,生态环保工作又将迈上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