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甘肃近半国土遭遇荒漠化威胁

Eedu.org.cn 作者:唐华伟 刘康龙    资讯来源:每日甘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8

  甘肃近半国土遭遇荒漠化威胁

  60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按现有速度还需几百年

  记者唐华伟特约记者刘康龙

  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讯“从我省最西边的嘉峪关、酒泉(敦煌)到张掖、武威(民勤)、金昌的河西地区,从东部区的庆阳(环县)沿西北部至白银,从南部甘南草原的九曲黄河,我省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和侵蚀。”昨日上午,甘肃省防沙治沙办公室、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在东方红广场启动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暨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宣传月活动,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清醒认识,推动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

  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 21万平方公里

  甘肃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沙化土地面积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全省还有2.18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分布在武威民勤、金昌、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甘南、庆阳等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

  尤其是甘南州玛曲县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河西荒漠化地区植被总体上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较差;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为破坏植被活动依然存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植被恢复影响很大;防治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表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仍然是我省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省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快防风固沙林建设,加大沙产业开发利用力度,推广普及防沙治沙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沙区植被保护,使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省防沙治沙由“沙逼人退”变为“绿进沙退”

  全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与2004年相比,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349平方公里和1121平方公里。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覆盖率由2004年的14.56%提高到2009年的16.87%,5年间提高2.31个百分点。

  在前不久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甘肃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国家的战略定位,要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采取有效的大举措,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实践证明,沙漠不仅能治,而且能够变害为宝。我省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通过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在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荒漠治理示范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沙产业开发、畜牧养殖、牧草种植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沙区农民依托沙产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老百姓也积极参与荒漠植被的管护。

  按现有速度治理,至少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

  “我省的沙化形势依然严峻,沙化土地在局部地区仍在扩展。全省在6000多万亩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中,按现有速度进行治理,至少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同时,还有3870万亩土地介于沙化与非沙化之间,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地。”在当天活动现场,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随着荒漠化治理工作的深入,所需人力、物力、财力都成倍增长,各级财政投入不足。荒漠化治理资金严重缺乏。

  今年省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省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列出治理荒漠化、盐碱化的专项项目扶持资金;省农牧厅每年给予盐碱地治理项目扶持资金,特别是对盐碱地治理有良好效果的中药材、枸杞、甘草、食葵、甜菜等作物种植给予大力支持;省林业厅每年给予荒漠化治理项目扶持资金。

  同时,建立多方投资荒漠化治理的模式。金融部门应对符合条件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从事荒漠化治理单位和个人的贷款,按中央及省级财政有关规定给予贴息。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