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青海湖生态保护仍须多学科攻坚

Eedu.org.cn 作者:张行勇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13
鸬鹚在岛上营巢。吴晓民摄影
鸬鹚在岛上营巢。吴晓民摄影
本报记者 张行勇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似翡翠玉盘般的青海湖镶嵌其中。湖四周,从山下到湖畔,是广袤平坦的千里草原。
这里是阻挡西部沙漠向东延伸的重要屏障,是众多亚洲特有珍稀鸟禽的重要繁殖栖息地,也是极度濒危的普氏原羚唯一的栖息地。
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实施项目提供科技支撑,带动了流域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危机状况逐渐改善
2007年,中科院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
该项目主要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提供科技支撑,构建以重要物种、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技术为基础的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体系。
由陕西省科学院研究员吴晓民领导的团队调查发现,经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青海湖的水面面积有所回升,2004~2008年的4年间,湖水面积增加了131平方公里。
监测数据显示,2007~2010年间,青海湖的鸟类数量增加了210746只。目前,一些普氏原羚新的种群陆续被发现,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对环湖周边普氏原羚10个活动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湖周围有普氏原羚种群14个,普氏原羚总量达696只。除此次监测的环湖地区,青海省内共和、天峻等地的普氏原羚数量也增至上千只。
裸鲤又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物种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维系该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已从2001年的2000多吨上升为27000吨,10年增长了10倍多。
流域生态保护的四个建议
然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气候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草原学等多学科,既涵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又涵盖自然科学领域。
因此,实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持。
一方面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实现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合理保护。严峻的形势急需适宜的有效对策,以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吴晓民的团队承担了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试验示范”课题中的子课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体系”,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保护现存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目前,很多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极为有限,应严格控制人为开发和占有野生动物现存栖息地的相关活动。
其次,要控制好放牧强度和农牧民增收的平衡点。在保护好现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同时,控制放牧强度,探索实施一定的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牧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同时,规范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把流域建成以生态旅游、环湖赛事为主题的多功能旅游区,使旅游、生态、体育赛事三者协调发展。
此外,生态功能区划也需进一步明确。要严格划分出实用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地界,分禁牧区、轮牧区、旅游景点区、城镇区域及其他区域,分区制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新的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