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改革试验区:生存与生态从"对抗"走向"共赢"
21年前,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贵州毕节地区面对“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创办了改革试验区。多年来,在中央、贵州省、各民主党派以及发达地区的支持下,毕节从难以为继的边缘走出,从生存与生态的“对抗”走向了“共赢”的新路。如今,毕节实施科学发展战略、跨越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区经济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今年1至10月与去年同期比较,生产总值增长了18.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23.59%。
产粮人均增一倍 水土流失量减少1600万吨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种一坡,收一箩”,老百姓的这些说法,是1988年毕节创办改革试验区之前的真实写照,让老百姓吃饱饭都是难题。时任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回忆说:“一年365天,有两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
如今,毕节农民人均产粮已由180公斤增加到373公斤,基本实现自给。全地区粮食总产量也比20多年前增加了1.5倍多;森林覆盖率由14.9%增加到37.3%,森林面积净增900多万亩。
毕节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在实施国家多项生态工程中,当地因地制宜总结出“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树、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牧草、绿肥铺“毯子”;山下大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大田大坝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收谷子,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了起来。
在毕节的群山中穿行,当年水土大量流失、满目荒山疮痍的景象,已逐渐被青山绿水取代。试验区成立之初,毕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2.7%,下游乌江渡电站水库运行4年的坝前淤沙厚度达30米,为设计50年才达到的淤沙量标准。现在,试验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7700多平方公里,约占流失面积的一半。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600多万吨。
生态建设改变了毕节的面貌,也改变了群众的观念。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和大方县穿岩村,都将昔日泥沙滚滚的荒山,变成了遮天蔽日的森林,并多年坚持不乱砍一棵树。曾任穿岩村小沟村民组长的杨先富说,除了300多亩耕地和农户住的房屋外,所有地方都是树,水土保持好了,粮食单产增加了两倍。
多措并举拓宽增收之路 大米渐成高寒山区人民主粮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县,年平均气温仅10.2摄氏度,降雨量偏少,不适宜水稻生长,仅在低海拔区有水田4000亩。当地民谣曾唱道:“要吃包谷饭,婆娘坐月子;要吃大米饭,等到下辈子。”
30多年前,当地提出要让所有威宁人吃上大米,号召将高原湿地威宁草海变成稻田,放水造田,因生态破坏导致云贵高原旱涝气候增加而作罢。
如今,大米已经成为90%以上威宁人的主食。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种植高产马铃薯和包谷,再出售牲畜和杂粮购大米,威宁人实现了以大米为主食的梦想。
威宁多高山台地,拥有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草场面积达280多万亩,大牲畜存栏数达150万头。在海拔2400米的秀水乡三峰养羊基地,1000多户牧民组建起了养殖合作社,种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饲养繁殖力强的波尔山羊,生育后用发一还一的方式归还政府的种羊。
当地回族牧民马轩说,牧民平均每户有20来亩草场,每户养殖几十只羊,扣除各项成本,一年至少可挣2万元。县里去年决定,用3到5年时间,将波尔山羊的饲养覆盖6个乡镇24个村,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草海镇板仓村支书赵殷亮说,村里的农民靠种马铃薯和养猪,每户至少收入1万至2万元。村民赵庆广说,他家有5口人,一年要购买1000多斤好大米,每斤2元左右,要花2000多元钱,收入多了,开支这点钱不算什么。
交通改变历史方位 新起点谋划大发展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毕节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毕节煤、铁、泥炭、磷、铅锌等8种矿产储量,位列资源大省贵州第一。其中煤探明储量达400多亿吨,约占贵州资源量的一半。喀斯特地貌及民族风情千姿百态,旅游资源丰富。
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毕节必须与时俱进抓机遇。构建大交通,打开毕节这个资源大宝库,既是国家产业发展之急需,也是毕节改变长期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形成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的必由之路。
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毕节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的建设在全面推进中,并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大交通新格局。预计年内动工的成(都)贵(阳)快速铁路,将途经毕节境内的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建成后由成都至毕节只需1个半小时。清(镇)织(金)铁路、水(城)织(金)纳(雍)铁路,以及隆(昌)至黄(桶)隆黄铁路中间段的叙(永)织(金)铁路,有的年内可望动工,有的正在抓紧设计之中,这几条铁路将在毕节境内互通。
目前,通过连接各煤炭矿区公路的建设,纳雍、大方、织金、黔西四大火电厂的装机容量已达770万千瓦,加上水电装机容量,总装机容量已达870万千瓦,毕节已成为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的能源基地。
毕节地委、行署提出在未来几年要做强“五大经济”,即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城镇经济、旅游经济和劳务经济。牢牢把握“三大主题”,进一步推进试验区由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欠开放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转变。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之一,川滇黔三省接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从太空鸟瞰地球:磷矿区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西部地区生态如今“绿肥黄瘦” 低碳与生态:江西的企业在行动 “老大难”地区掀起林改热 低碳与生态:江西的绿色战略 生态良好才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魅力 贵州走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之路 部分外来物种对欧洲生态和经济不利 贵州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保护环境和生态 贾治邦:林业建设事关经济、生态和气候安全 让生态节能深入人心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