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成都之路”

Eedu.org.cn 作者:康庆    资讯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8

  昨天,全省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我市近8个月来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经验报告也被分发到全省各市州。依据此份报告,可以看出近8个月来,成都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全面开启了一场以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城乡面貌为核心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细细梳理这份报告,不难看出,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纵深推进,成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其综合治理工程已呈现出统筹城乡、突出重点、五个结合、破解难题等在内的诸多特点。

  关键词:统筹城乡

  中心城区、县城、场镇、乡村 “立体”启动环境治理

  ■镜头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们也要成为一份子!”这是锦江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义务劳动时,一位公务员的肺腑之言。就在今年春天的义务劳动中,锦江区南支三渠、成昆铁路(锦江段)沿线边忽然多了很多义务“保洁员”。200多名公务员同劳动的场景感染了周边的老百姓,大家纷纷伸出双手帮着倒垃圾、挖淤泥。很快,南支三渠的水更净了、成昆铁路(锦江段)也干净了许多……

  而在此后不久,每天路过青白江政府中路的王苏忽然间发现政府中路上多了一个醒目的指示牌。这个夏天,为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路段责任制公示牌”在青白江正式“上岗”。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思路,青白江制定了《青白江区城市管理路段责任制》,主城区主要路段的原有路名牌被陆续更换为多功能“网格化管理路段责任制公示牌”。新型公示牌上不仅有道路名称,还有该条道路市容秩序、市政设施、绿化管护、环境卫生、居民院落的管理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监督电话。“希望让更多的老百姓能知道片区责任人究竟是谁,直接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放到离中心城区更远的乡村。这一年,住在金堂广兴镇风岭村的胡大爷对离家不远的垃圾房赞不绝口。每天清晨和傍晚,胡大爷都习惯性把垃圾倒进垃圾房。对胡大爷一家来说,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因为这个“客人”的到来而发生小小的改变。村里乱扔的杂物少了很多,而且还有了负责清运的保洁员。

  从中心城区到县城再到乡村,我们可爱的成都越发整洁的同时,更加宜居。 

  

  ■解读

  2008年10月,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动员会召开后,成都立即安排部署,全面动员。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作为推进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

  按照省委、省政府“成都城乡环境保持全国一流、走在全省的前列”的要求,成都高起点分层次确定城乡环境整治标准,提出按“全域成都”的理念,到2010年努力建成天蓝水绿、山清水秀、市容整洁的秀丽成都。

  其中,中心城区、县城、场镇和乡村环境治理分别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四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卫生习惯培养好)、“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标准,灾区按照科学重建标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通过两年努力,主要环境指标总体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关键词:突出重点

  水、气、林、路……打响“提升”攻坚战

  ■镜头

  始于去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金牛区茶店子西口的金牛祥和招待所全老板这几天心情不错。就在4月,招待所店门外两块“某计算机学校”的招牌还挂在门外,可现在一切都变了:多余的招牌被拆除了,淡黄色的“新衣服”替代了灰蒙蒙的水泥外墙。老全说,粉刷一新的招待所,看起来档次提升了不少。全老板笑着说,“过去我们每天能入住30多个客人,可最近一段时间客人增加到40个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我们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实惠!” 

  作为城西重要的花木基地,今天的温江和盛镇涌动着令人心醉的花香与绿意——如果你在半年前曾路过此地的话,你就会为它今天的“蜕变”感到惊讶。“积存垃圾清理了,店招商招规范了,非法户外广告被‘城乡环境治理宣传栏’所替代……”今天的和盛镇正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转变,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书写朴实的“注脚”。其实不仅仅是温江和盛镇,全市上下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而清爽。

  

  ■解读

  报告指出,成都立足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已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在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和河道乱污)专项行动中,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水平。

  大气和水

  为了一片更美丽的蓝天,成都强化对各类施工工地、渣土运输以及建渣倾倒场、沙石堆场、搅拌站的监管,实施道路硬化、裸土覆盖和绿化带提挡降土“三大工程措施”,加大中心城区冲洗除尘力度,加快出入城主要通道洗车场(站)建设,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开展禁煤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为一片更洁净的水域,成都近3年来投入资金105亿元,重点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小流域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治理42条中小流域,有效改善中小河道水质。

  户外广告

  繁华的街道是户外广告的“严管区”。成都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修订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符合经批准规划的新设置的户外经营性广告位,都以拍卖方式出让。并坚决拆除和打击非法户外广告。”去年以来,成都共拆除非法户外广告1730处,拆除非法灯杆广告5200多柱。

  农村面源污染

  报告还显示,在环境卫生管理向农村延伸覆盖的过程中,自2006年起成都市级财政共投入3.8亿余元,全面建成全市14个郊区(市)县238个街办(镇、乡)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惠及农村人口548万。清理垃圾8500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5%。并推广农村沼气池、实施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开展星级农家乐排污整治,督促乡村餐饮企业达标排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工程,为此成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仅实施长安垃圾场整治改造,还加快3座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建设和郊县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还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和86座农民集中居住区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向郊区(市)县覆盖。

  生态环境建设

  据统计,近三年来成都共投入28.8亿元,建成了金沙遗址公园等绿地系统,建成市级园林城镇14个,市级园林式居住小区28个。结合旧城改造,近3年在中心城区投入9200万元,拆迁9个共24亩零星地块,全部打造为街心绿地。开展了三环路、外环路、城区铁路环线、机场高速路“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三环路两侧50米生态林带。

  此外,成都还规划了中心城区198平方公里城市生态区,作为禁建区严格管理。启动实施外环路500米生态建设,建成新农村绿色家园53个。打造了锦里等63条特色街区,推出黄龙溪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名城古镇。 

  清扫保洁和车辆停放

  为了让城市更清爽,成都将城市清扫保洁责任落实给了各区政府和街办,以市场化方式选择管理规范、装备先进的环卫企业。

  全面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推行停车差别收费办法,引入社会资金按规划新建停车场1208个,加快公交专用道和港湾站建设,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区第一批40余个公交港湾站和10条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改造,乱停乱放行为有效遏制。 

  关键词:五个结合

  灾后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融合演进

  ■镜头

  2009年初夏。一辆货车行进在刚刚通车的蒲新路上。从彭州新兴镇到都江堰蒲阳镇有30公里,货车一路畅开就是半小时。路过蟠龙村五龙世家时,司机下意识看了看周围建好的和正在修建中的集中安置区。震后的变化,从路的前端延伸到末端。

  20多分钟后,货车到达了目的地——磁峰镇,节约了时间。这一年,随着灾后重建向纵深推进,路、房子以及自来水厂、垃圾中转站、公厕、沼气池等等一系列生活必需的市政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彭州生长开来。

  灾后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融合演进。彭州的环境状况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当地老百姓“做梦都想不到”的新变化。房子、花园、小桥流水,还有未来的旅游产业,这让路过此地的人们心生羡慕。 

  

  ■解读

  报告指出,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我市坚持“五个结合”,将灾后重建和灾区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推进。

  与科学重建规划相结合

  按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原则,编制了《灾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地震灾区生活垃圾应急处置技术导则》,将灾区垃圾收运处置、供排水和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灾后重建统筹安排,从规划和政策上打下良好基础。

  与恢复灾区城市秩序相结合

  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和杂物的清理、收运和处置,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置,建立过渡安置点管理机构和日常保洁、养护队伍,集中治理“六乱”,提升过渡安置点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4个重灾区共清理建筑废墟62.9万吨和积存生活垃圾6.4万余吨。

  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恢复重建,全市各安置点红线内水、电、气、路、通讯、光纤和排水工程与住房重建均按规划和工程进度同步实施。全面恢复灾区城区供排水管网,都江堰西区20万吨自来水厂、10个重灾区乡镇污水处理厂等正加快建设。

  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

  把灾区废弃物作为资源,以生产重建需要的建筑材料为重点,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都江堰市建成年处理40万吨建渣再生资源利用建材厂,已处理建筑废墟15万吨。

  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组织编制重建农房风貌整治方案,结合川西林盘整治,改造农房建筑墙面、外观。选定50个与重建聚居点相结合的林盘进行试点,安排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

  关键词:破解难题

  城市管理引入市场机制 群众参与百花齐放

  ■镜头

  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找?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将市场机制引进到城市管理中来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2009年5月,新都区的新都镇、新繁镇、泰兴镇、斑竹园镇将欣喜地迎来以BOO模式建立起的4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压缩中转站由珠海联谊专业公司下属的成都巨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成。新都城管局将4个垃圾压缩站的垃圾清运费“打包”给该公司,由该公司来负责城区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将垃圾直接运往龙泉驿长安填埋场(2008年—2010年)、青白江祥福垃圾焚烧发电厂(2010年以后)。 

  政府的职责就是监督其及时运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一次性投入减少的背后,悄然彰显一个城市市场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解读

  报告指出,近8个月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我市全面整合力量,加强督查,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效。

  建立经费“以奖代补”机制,根据目标考核结果和行政效能督查情况考核发放,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环卫作业、市政设施养护等市场化改革,培育发展城乡环境管理服务市场,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投资和管理。

  与此同时,成都还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思路,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城、乡镇以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了环卫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垃圾处置、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初步形成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中心城区全面推广“门前双五包”责任制,在社区开展“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减少疾病、促进文明”行动,在农户试点开展“门前三包”。发动志愿者参与,建立文明劝导队伍,实施环境治理“七进”活动,引导城乡群众自觉批评和抵制、制止不卫生、不文明行为。

  在成都,强化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评价,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伴随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程中。除聘请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对环境整治情况定期进行测评和问卷调查外,还对工作不力,影响工作大局的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工作责任。

  本报记者  康庆

  后 记

  环境治理

  任重道远

  成都的美正在于此。

  在这场以人民群众评价为最高标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从中心城区到县城到场镇再到村庄,全域成都以积极的姿态置身于这场以改善环境为核心目标的“宏伟叙事”中。无论你走到哪里,一抹抹令人尊敬的橘红色,一条条日益整洁的街道,以及一个个穿梭在人群中的“文明使者”,都能让你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这篇“宏伟叙事”的魅力与动能。

  数据,用抽象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改变。

  影像,用记实的光影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成长。

  于是,当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深入时,你会发现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的背后,是一个从来都将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的城市,持续发力。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差距。

  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