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在“做加法”,要忍住阵痛
举措
聚焦粤东西北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优更好地发展。”与会专家们一致表示。对于广东如何坚持“五位一体”,他们都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
支招1
可细分成“粤东粤西”和“粤北”
对于广东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张军扩率先向省长支招:广东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张军扩表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对于保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会产生长期的甚至是难以弥补的损失。《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区域发展有了良好的定位。
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甚至建议把“粤东西北”地区分成“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地区两部分。
他的理由是这样的:“粤东粤西”从区位、自然条件看,适合发展,适合人类居住,应该集聚产业和人口,而且不仅限于当地的人口、广东的人口,还有中部、西部的人口,“所以我支持粤东粤西加快发展脚步”。
对于“粤北”地区,他认为,应该集中发展,把有限空间用来发展,其他大量空间用来保护。
“粤北发展要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张军扩也强调说,要防止为了促进北部山区发展,将有较大污染、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产业迁入山区,尤其是上风、上水地区。这不仅污染大环境,对当地也十分不利。
肖金成对此认同,他表示,珠三角造成的污染,很快就消除或者转移了,不会污染到上游地区,但是如果粤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到珠三角,而且这种影响很难恢复。
支招2
产业可集中在沿海和平原
广东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肖金成表示,可以将地方分成两块,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和不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人类居住、进行工业发展;不适宜人类发展的地方,就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要加强保护。
张军扩也认为,在北部山区布一些点,适度发展一些环境污染小、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可以的,但根本的出路,是切实贯彻“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进一步把沿海和平原地区的产业做优做强做大,提高其附加价值和吸收人口的能力,把北部山区的人口吸引出来。“提高北部山区人均收入水平,除做大分子外,关键是减少分母。”
支招3
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粤东西北发展的正确路子就是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集中发展和集群发展,把中心城市做大,集聚产业和人口。”肖金成说,这样既对生态的影响不会太大,同时又能够吸引周边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后发展地区要吸收前人教训。在粤东西北,尤其是粤北,千万不能搞遍地开花,否则将出现很难恢复的灾难。”他特意强调。
肖金成认为,在区域发展上,集中发展比分散发展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集中发展具有经济性,分散发展不具有经济性。分散发展要更大的投入,它的产业配套成本会很高。从区域发展来讲,倾向于集中发展,避免分散。
第二,城市的品位和规模呈正相关,没有城市规模就很难提高城市品位,“现在认为小城镇、农村环境非常好,其实小城镇发展工业产业对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小城镇也需要一套基础设施系统,大城市也是一套,但大城市发挥的作用更大。另外,从人的行为方式来讲,小城镇的人愿意到县城,县城的人愿意去地级市,“客观上讲,要是产业不向中心城市集聚,就很难承载更多人口。城市规模小,品位低,企业发展大了就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也吸引不来。”
献策
亟需加强环境教育
专家们认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环保意识。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杨中艺指出,当代大部分成年人环保意识十分薄弱,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教育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他介绍,我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开设“环境学”专业。中小学每年环境教育仅占4到6个课时,而这些课时还常常掺在思品、政治教育课程当中。与投入在英语中的时间相比,学生在环境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除此之外,我国环境教育还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
杨中艺建议,利用3+X以及自主招生等制度性安排,令环境教育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同时,将英语和环境教育均作为高考考查科目,合格即可,成绩不计入总分;在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环保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题量,以促进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除此之外,在师范类院校率先全面设立环境教育专业,并实施环境教育必修课制度,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培养师资;在现有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区域性的环境教育教师能力发展中心。
警示
过度治理可能造成生态灾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对已形成的污染加强治理。专家们特别提醒,在进行生态治理时要切记尊重自然规律,如果出现过度治理,不仅不能修复生态,还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灾难。
张军扩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期,加大工程修复力度是必要的,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生态自我修复的条件。比较初级的是停止对森林、草地、山川、河流等自然生态人为破坏,更高级的保护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预。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吴斌历数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种种破坏,他随后话锋一转:“有些不合理的治理,反而更可怕,加剧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吴斌透露,有些地方在进行治理时,虽然初衷和目标很好,但由于不合理,不仅没有治理好,反而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甚至带来生态灾难。他举例说,我们许多河流的治理,用大量的水泥、钢材把河道砌起来,使河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失去物质交换空间。如何让河流恢复到自然河流的状态?“应该就近用它的材料,利用它的地形地貌,来修复河道,而不是使它寸草不生。”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实习生 高琪佩
本版摄影:肖雄 统筹:谢思佳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美丽云南”美丽宣言: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生态文明建设 离不开循环经济 绿色城中村 传承共你我 生态文明 你我共创 “美丽云南”将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环境保护部启动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 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决策纬度 生态文明需大家共建 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再提升” 江苏:把健康消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硬约束” 生态文明呼唤消费观念变革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