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效果几何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湖泊进行去污,东湖石灰凼子并非江城首例。
2008年2月,武汉市、武昌区投入1200万元,在紫阳湖种植水生植物,建人工湿地,投放微生物,该湖成为武汉首个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并成功使水质提档升级的湖泊。
在此前后,汉阳月湖、莲花湖,汉口菱角湖、西北湖,武昌水果湖、庙湖、麻布塘、四美塘等小湖泊,分别采用植物浮岛、清淤、微生物等净水方法进行了治污试验。
“目前武昌四美塘水体的治污效果比较好,已长满一塘水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王跃进介绍,该湖水的透明度已达80厘米以上。
但江城大多数经过“治疗”后的城中小湖泊,水质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
2009年8月,正在实施清淤治污措施的庙湖突然爆发大片蓝藻,令正在此处实施污水治理的外省某公司项目组尴尬不已。今年5月,紫阳湖水面浮起大量青苔,环保志愿者随后给紫阳湖“体检”时发现,湖水ph值为6.5,偏酸性,表明水体呈富营养化。
对于在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采用生态修复方式治污,施工方武汉百安生物科技公司也不敢“打包票”。总经理彭冲坦言,依托华中农大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和该公司的多项生物治污专利技术,该公司用多种微生物按比例配成的“细菌军团”,能在半年内将发黑发臭的石灰凼子湖水中的各项污染指标大幅降下来,却不能保证移交后水质不出现反弹。
重建生态路漫漫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是石灰凼子水体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机构。
位于该园行政楼南侧的沉水植物区,一排玻璃箱里分别栽种着金鱼藻、穿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等近20种沉水植物。一丛丛绿得让人心醉的水草,从2米水深的玻璃箱底向上一直延伸到箱顶,汇成一片茂密的“水下森林”。透过玻璃,可以看见水草光合作用产生的一串串气泡。
这片沉水植物景观,仿佛为东湖的未来勾画出一副水清草美的蓝图。
有鉴于石灰凼子水质生态修复的“疗效”,10月8日东湖渔场60周年庆典时,东湖管理方提出,要用3年至5年时间,通过生态修复使东湖的水质达到三类标准。
王跃进说,水草的生态净化功能的确很强,但东湖水体的能见度太低,阳光照射不下去,水下植物难以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其生长所需的养分,加上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影响,水草在水下很难生根成活。
东湖水生态保护曾走过一段弯路。上世纪80年代初,东湖草丰水美,但后来大规模发展的渔业养殖,让一湖水草渐渐消失殆尽,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中科院水生所院士曹文宣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呼吁东湖“禁养”,以恢复东湖曾经的水生植被。
水质差的水体导致恶性循环,水质好的水体则呈现良性循环。磨山对岸落雁岛附近的水域,因水质较清澈,菱角、睡莲、芦苇等水生植物长势很茂盛。“东湖湖水的透明度,不允许眼下大面积广植水草。”彭冲说,只能先在湖边一些零星浅水区局部栽种水生植物,等水草净化了邻近的水体后,再慢慢向四周水域推进,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没有10年以上的坚持,难以形成“水下森林”。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